近幾年來,新一輪武俠劇翻拍風潮興起,尤其進入2018年,大批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作又重出江湖。這些劇均宣稱「新派青春武俠」,致力於武俠創新,希望以此重新激活武俠的生命力。
今年,打頭陣開播的是改編自古龍同名小說的網劇《飄香劍雨》。
《飄香劍雨》是古龍早期的作品,內容質量和名氣都不及《多情劍客無情劍》《絕代雙驕》《楚留香傳奇》等經典名篇。
1977年臺灣曾將其改編過電影版,口碑平平。多年來,一直未再見其影視化。由此也可看出,這部作品在市場上的受歡迎程度並不高。
網劇《飄香劍雨》講述了亦正亦邪的神秘高手伊風因飄香一劍,與白衣女俠孫敏等聚賢山莊俠客結緣,攜手對抗天爭教,成長為救世英雄的故事。
這個版本在原作基礎上進行了許多改編,突出其新意,當然,看得出這些改編花費了很多心思。
首先,劇中提到了很多古龍迷耳熟能詳的大俠,比如李尋歡、蕭十一郎、上官金虹等;也出現了很多傳說級的兵器,凝水成冰的霸王槍、蕭十一郎的割鹿刀、吸人內力精魄的長生劍、天外飛石鑄造而成的孔雀翎等等。
古龍小說中許多充滿情懷的人和物在此上演「大團圓」。
其次,為了更貼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劇中加入了喜劇元素,故事整體風格輕鬆幽默,劇中人物語言和情節富有網感。
由此可見,《飄香劍雨》野心很大,既想渲染情懷,又想體現時代感。但,有時候想要的太多反而適得其反。
任言愷飾伊風
拿情懷來說,其實古龍在許多小說中都曾提及其他經典人物,比如在《邊城浪子》中,男主葉開的樂觀、積極的性格,以及他後期面對仇恨的寬恕和自我成長,大多遵循了師傅李尋歡的教導,甚至他還效仿李尋歡給下一代「愛的教育」。
在書中,李尋歡出現的意義不止為了情懷,更令葉開的性格和精神有所支撐。
然而,《飄香劍雨》中,那些讓古龍迷情懷滿滿的經典人和物不斷來「串場」,試圖以此構建出一個完整的古龍宇宙,但這些內容對故事的最終走向,和主人公的成長變化推動作用並不大,反而因為這些內容出現過多令人有一種錯亂感。
目前來看,這種為彰顯情懷而強行將其堆砌在一起的做法,粉絲們並不買帳。
花費心思的部分並未產生正向效果,其他部分如故事情節、場景、服化道等,也並未令人感受到新意。劇中唯一令人驚喜的就是男主的人設。
一直以來,相比金庸,我更愛古龍,原因在於古龍筆下的人物更有趣。
相比較傳統武俠作品,古龍所描摹的角色率性、孤獨、瀟灑,沒有太多束縛。他們身上沒有傳統大俠們任重而道遠的擔子,只遵循自己的心意。如西門吹雪為劍而生,楚留香更追求自由,李尋歡受情所困。
這種人物是我們可望而不可及的。
《飄香劍雨》男主就有這種特點,性格孤傲、灑脫,行事乖張、不拘小節。即便復仇重任在心,也不能放棄對生活的追求和享受。除此之外,這個人物身上還展現出許多反套路的設置,如貪財、不靠譜、暗箭偷襲等樣樣精通。
人設的亮點值得肯定,但無法因此就判定其創新的成功。因為除此之外,劇中所有創新的表現手法,就和如今流行的其他「新派青春武俠」作品一樣,集中在角色的青春化和劇情的輕鬆化上。
近幾年來,在武俠題材持續低迷的狀態下,武俠被打上「過時」的標籤。因此,創作者們便絞盡腦汁為其尋求創新,希望使之重新煥發生命力。
吳優飾孫敏
去年,新版《射鵰英雄傳》做出了內容尊重原著,演員全部啟用新人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市場認可。
青春的陣容給了後來者很大啟示,以至於如今新拍的武俠劇全部換上了年輕面孔。這麼做一來可以降低成本,二來武俠劇的故事架構也很適合培養新人。而且,年輕的面孔更容易迎合當下年輕受眾的喜好。
在演員陣容之外,為了更貼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製作方紛紛將劇情的輕鬆化作為創新的表現。回看近兩年來的「新派青春武俠」,無不是這兩點套路。這種做看似無限貼近年輕受眾,實則並未改變「武俠過時」的言論,同時也讓這些武俠劇投入市場後,爭議不斷。
原因在於,這種「畫皮」的做法並未給觀眾帶來多少新意,最根本的創新都基於兩點。
一是體現在內容上。就如黃易的武俠作品一樣,《覆雨翻雲》是巧妙的將時代政治、陰陽學說及哲學融合在一起;《尋秦記》則結合歷史、科幻、戰爭、謀略。這些作品都構建出一個獨特的武俠世界。
二是體現在形式上。這點徐克在其電影中做出了成功的演示,無論是《蜀山傳》還是《黃飛鴻》系列,製作、動作、場面等,都有充滿新意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其他所謂的創新,都是基於這兩點基礎之上的錦上添花。
武俠劇是否過時,還能不能火,這類問題我們無法給出答案,但是尋求武俠創新的途徑卻十分清晰。武俠劇之所以被冠以「過時」之名,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多次翻拍下難尋新意的內容,如今再度翻拍,尋求突破和創新是極其重要的一步。
但創新絕不是簡單地在表皮上描畫幾筆,正如上文中所說,應從根本上找到符合時代精神的契合點,才能真正給武俠注入新的血液。
【文/小熊星】
出品 | 北京獨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監 制 | 李星文
主 編 | 楊文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