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吳承恩(1500年—約1583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人。吳承恩著有《西遊記》、《禹鼎記》、《射陽集》四冊四卷、《春秋列傳序》。吳承恩的詩文多散佚,有後人輯集的《射陽先生存稿》4卷存世。
吳承恩一生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吳承恩還寫過一部短篇小說集《禹鼎志》,不過已經失傳,只能看到一篇自序。
吳承恩50歲左右,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裡,才得以正式創作《西遊記》。
《西遊記》是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重點推薦閱讀的名著。下面是《西遊記》的情節概括和人物分析:
一、情節概覽:
《西遊記》這部長篇神魔小說,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取得真經,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全書分為四大部分:
一、從第一回到第七回是全書的引子部分,敘述孫悟空出生、求仙得道、大鬧「三界」《西遊記》一邊安排孫悟空出場,交代清楚其出身、師承、能耐、性情;一邊通過孫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繪四境界風貌,建立一個三維四境界立體思維活動空間。
二、從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描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經緣起。
三、十三至九十九回寫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小白龍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沿途降妖伏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
四、第一百回為全書的結尾,描寫師徒四人取經回到東土,都得道成為真佛。
二、人物形象
1.孫悟空(行者)
①稱號:美猴王、齊天大聖。
②性格:桀驁不馴、忠心耿耿、聰明幽默、愛憎分明、勇敢機智、爭強好勝、重視承諾、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韌不拔、英勇無畏。
③本領:手持一根一萬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縮的如意金箍棒;有七十二般變化;一個筋鬥能翻十萬八千裡;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裡煉出一雙火眼金睛,能識破世間一切妖魔鬼怪;吃下無數蟠桃和各種仙丹練就而成金剛不壞之身。
④經典情節: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紅孩兒;三借芭蕉扇;車遲國鬥法。
一路上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成大果,被釋迦如來封為鬥戰勝佛。孫悟空那種不畏艱辛困苦的精神貫穿取經始末。
2.唐僧(玄奘)
①身世:如來佛祖第二弟子金蟬長老投胎。俗姓陳,小名江流兒,法號玄奘,號三藏,被唐太宗賜姓為唐。
②性格:勤敏好學、意志堅定、勇往直前、心地善良、正直不阿、毫無主見、迂腐頑固、耳根子軟。
③典型情節:三打白骨精;四聖試禪心;女兒國遇難。
唐僧是如來佛祖的弟子金蟬子轉世投胎作狀元陳光蕊之子,出家後法名玄奘,修成正果後被封為旃檀功德佛。唐僧是一個帶有濃厚封建士人氣質的人物,恪守宗教信條和封建禮教,乃至迂腐頑固,而又膽小懦弱,而且常常誤信讒言,顛倒是非,無理責罵和殘忍地處罰為取經建立了巨大功勳的孫悟空。但同時也是一個信仰堅定的人,在取經的路上,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其中絕大多是對唐僧的考驗,唐僧從來沒有動搖過。
3.豬八戒(悟能)
①身世:原是仙界天蓬元帥,因醉調嫦娥,被貶下凡,投錯了胎,長成一副長嘴大耳、呆頭呆臉的模樣。
②性格:貪吃好色,見識短淺、搬弄是非、耍小聰明、膽小怕事、吃苦耐勞、忠勇善良、知錯就改、淳樸憨厚。
③兵器:九齒釘耙。
④經典情節:四聖試禪心;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參果;誤入盤絲洞。
豬八戒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帥,主管天河。後因醉酒調戲嫦娥,被貶下凡,到人間投胎,卻錯投豬胎,嘴臉與豬相似。曾佔福陵山雲棧洞為妖。自稱「豬剛鬣」。唐僧西去取經路過高老莊,在雲棧洞與孫悟空大戰,聽說唐僧之名,前去拜見。被唐僧收為二徒弟後,為讓其繼續戒五葷三厭,唐僧給他起了個別名叫「八戒」。在去西天取經途中,他總是揮舞釘耙,與妖魔勇猛戰鬥,是孫悟空的得力助手。而且他能夠知錯改錯,淳樸憨厚。但他好吃懶做,見識短淺,一遇困難就嚷嚷著要散夥,還經常搬弄是非、耍小聰明,又愛佔小便宜,貪戀女色,因此常常當眾出醜,成為惹人發笑的喜劇形象。
4.沙和尚(悟淨)
①身世:原是天庭中的捲簾大將,因失手打碎琉璃盞被貶下凡,盤踞在流沙河,興風作浪,危害一方。唐僧途徑流沙河時收為徒弟。
②性格:正直無私、任勞任怨、忠心不二、踏踏實實、謹守本分。
③兵器:降妖寶杖。
④經典情節:大戰流沙河。
沙悟淨原為天宮玉皇大帝的捲簾大將,因打破了琉璃盞,觸犯天條,被貶出天界,在人間流沙河興風作浪,危害一方,專吃過路人。後經觀音點化,賜法號悟淨,一心歸佛,同八戒、悟空一同保護唐僧西天拜佛求取真經。沙僧外貌醜惡,但個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孫悟空那麼叛逆,也不像豬八戒那樣好吃懶惰、貪戀女色,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謹守佛門戒律,踏踏實實,謹守本分,最終功德圓滿,被如來佛祖封為南無金身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