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幸福到不幸的《我曾伺候過英國國王》
陳德勝
捷克作家赫拉巴爾在小說《我曾伺候過英國國王》:「我的幸福往往來自我遭遇的不幸」。主人公迪特在同名電影裡也說過這句話。電影第一個鏡頭是迪特從監獄出來,雖然不算太老,但也是滿臉滄桑。隨後監獄的大門重重地關上,而他隨身攜帶的兜子上的帶子被大門夾住。這個舉動足以顯示出他和這個社會的尷尬。
讀捷克作家的書,我首先是讀米蘭·昆德拉,後來知道赫拉巴爾也不能錯過。後者的小說更適合拍成電影,他的小說改編成電影也是來自他們國家的大導演伊利·曼佐,這個導演曾改編過6部赫拉巴爾著作。
從監獄出來的迪特被流放到一個邊境小鎮,在哪裡他開始修路,也開始了自己的回憶。
迪特在火車站賣火腿腸,有時候將零錢故意仍在地上,他偷偷地看到那些衣著得體的人在地上撿錢,他很是得意。他有兩個願望,一是能夠有朝一日成為揮金如土的百萬富翁,二是能夠擁有自己的酒店。他在一個飯店當服務生,這個時候,他仍然將一些零錢扔在地上,看到一些富商趴在地上撿錢。這個片子好就好在迪特沒有「伺候過英國國王」而是他的師傅領班「伺候過英國國王」,他從這個溫文爾雅的領班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後來,這個飯店真的迎來了一個非洲國王,緣於他「伺候」得當,非洲國王為他授勳,名聲大噪。後來,當把一切都看明白的時候,他也將綬帶和勳章掛在了羊的身上。
這部電影採用倒敘插敘的手法。從監獄出來的老年迪特回憶年輕時候的經歷。二戰爆發,捷克被德軍佔領。由於一次見義勇為,小個子迪特居然娶了一位德國姑娘。德國姑娘顯然被納粹洗腦,上了前線。在一次他們做愛的時候,德國姑娘盯著牆上的希特勒畫像,想像著自己今天受孕。後來德國姑娘從前線回來了,拿出來了不少郵票,後來就是靠著這些郵票,小個子迪特成為了百萬富翁,擁有了自己的大酒店。
從小的夢想成為了現實,恰恰是因為財富,他也被投入了監獄。捷克革命者把迪特的財富收歸國有,因為他是百萬富翁,他也被判入監15年。這和影片開頭有所呼應。到了監獄,他看到那些如他一樣的、他所侍奉過的「百萬富翁」在「手撕羽毛」,隨即,這些羽毛開始飛揚,就像他到手的財富一樣,灰飛煙滅。
影片除了美食美輪美奐,再有就是除了迪特的德國妻子,他還經歷過好幾個女人,雅露卡什、女傭凡達、還有巴黎飯店的尤琳卡。她們都對這個「小個子」抱有善意。迪特也不辜負她們,做愛結束,他將鮮花擺布在她們身上,然後,再拿起鏡子讓她們欣賞。當回憶這些的時候,老迪特在荒僻的山村,找到了不少鏡子對著自己,這仿佛是電影裡的一個符號。影片美色部分段落不少。德國人為了所謂的「培育優良後代」將一堆美女聚攏在一起,她們全裸,此時的迪特服侍她們,她們有時候打鬧嬉戲、喝牛奶、遊泳,迪特在「全裸」中間穿梭。有點像看A片。值此一點,看完這部片子就值了。
導演對影片地處理顯得輕鬆詼諧,但讀小說更有力度。影片告訴人們兩個不能忘記:一是戰爭給人類造成的災難,二是捷克二戰後沒有保護私有財產以及一個人的生存權利。
2020年8月30日
作者:陳德勝,男,1963年生於長春市,詩人、藝評人、電視片編導、河北冀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著有詩集《永恆的頌詞》《我們活在語言裡》《日常冥想》《低處的生活·東安屯詞典》《東安屯詩選》等多部。創作各種藝術評論300餘篇,編導電視紀錄片、專題片多部。現居石家莊。
河北冀韻文化官網:www.hbjyw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