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田亮的兒子小亮仔嗎?
去年,小亮仔因寫出「下吧,下吧,田亮要跳水」的句子而逗笑了一眾網友。
而今年,他又用一篇簡短的日記,讓無數父母心生愧疚。
「我今天上學的時候,表演的詩是《梅花》《小兒垂釣》《望廬山瀑布》《敕勒歌》《元日》。」
「把我累得夠嗆,可惜的是爸爸媽媽沒來看,真是的。」
這篇日記的內容很簡單,但是字裡行間,我們都能感受到小亮仔內心的失落和對爸爸媽媽的「埋怨」。
每個孩子,都把父母視為最值得信任的「朋友」。
他們人生中的每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都希望父母能夠陪伴左右。
作為家長,我們真的不該錯過孩子人生中的重要時刻!因為我們的孩子,總是在不經意間迅速地長大了。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每次讀到紀伯倫寫的這首《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時,很多父母都會跟阿丘媽一樣,失落而心酸。
從孩子呱呱墜地那天開始,我們就把孩子視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禮物。
然而,正如這首詩而言,孩子並不是我們的私有物。
孩子,總是在不經意間長大,你做好與孩子「分離」的準備了嗎?
我們與孩子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分離,是從孩子步入學校開始。
孩子開始上學,意味著他們再也無法時時刻刻與我們在一起;
也意味著孩子將要融入一個新的環境,認識新的朋友,開始沒有父母守護的新生活。
人生第一次上學,孩子能克服心裡的焦慮和不安嗎?第一次讓孩子離開自己,父母能放下心中的不舍和擔憂嗎?
央視紀錄片《人生第一次》中的關於孩子上學的、喜憂參半的故事,很值得大家一看。
每年開學季,全國各地的幼兒園裡都會上演一出出《爸爸媽媽不要離開我》的精彩大戲。
紀錄片中的幼兒園裡,也不例外。這些第一次來到陌生環境的孩子們,用哭鬧和掙扎,來表現自己心裡的不安和不適。
孩子們在幼兒園裡流淚哭喊;他們的父母也在門外擔憂、神傷。
儘管大部分的孩子,都對人生第一次上學這件事感到焦慮、慌張;但是也有孩子不哭不鬧、像個小大人一樣沉著淡定。
紀錄片中,有一個小男孩一本正經地對著鏡頭說:「我要大步地走進幼兒園,不要家長陪。這就是勇敢。」
有個小姑娘也瀟灑地表示:「我沒有哭,因為我長大了。」
聽到三歲的孩子說出「勇敢」、「長大了」這些詞時,相信他們的父母一定欣慰中又帶著一點小傷感。
因為,孩子好像一眨眼就長大了,好像突然之間,孩子就不是那麼需要爸爸媽媽了。
孩子長大,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作為父母,我們要學著一步步接受孩子和我們終將「分離」的事實。
天下的父母,總是處在渴望孩子長大,但又害怕孩子長大的矛盾中。
因為孩子真正長大的那一天,我們都不得不忍痛放手,給孩子獨自面對人生的自由。
在長大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有不願意讓父母知道的心事。可能會慢慢產生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
希望那個時候,父母們不要太過失落。
因為孩子本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早早有了自我意識,恰恰說明,我們對孩子的愛深情卻又恰到好處。
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刻,也坦然接受孩子終將與我們「分離」的事實。
因為,學會獨立,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修課;學會放手,是家長成長路上的必修課。
孩子漸漸不再黏我們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忍不住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究竟還能「擁有」孩子多久?
其實,這樣的問題多思無益。
只要我們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孩子應有的愛、教育和陪伴;那麼,等孩子與我們「分離」後,我們也不會有太多遺憾。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這句話讀起來讓人傷感,但父母和子女的緣分,本就是這樣。
做父母,其實是有「有效期」的。孩子終將會越來越「忙」,我們也終將會在孩子的人生中退場。
所以,趁著孩子尚未長大,趁著你我還在「有效期」內,多多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
本文作者:阿丘媽媽,是孩子媽也是教育家。一個願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育兒心得,熱愛話家常的可愛媽媽。
你覺得孩子突然長大的那個瞬間是什麼樣的呢?
可以在留言區跟大家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