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典籍中,《山海經》可以說是最令人困惑的一本奇書,也是上古三大奇書之一。
《山海經》古時稱為《山海圖》,相傳原本是帝禹和帝啟時代的世界地圖,後來由於原圖的失傳,僅有原圖的注釋和說明保存了下來,因此後來就被稱為《山海經》。
提到對《山海經》的最初印象,很多人想到的是文學大家魯迅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文中回憶了長媽媽為他購買插圖本《山海經》的感人故事。對阿長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事,魯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
魯迅的《故事新編》中,就有取材於神話故事的《理水》、《補天》和《奔月》。無疑,他從《山海經》中汲取了足夠的養分。
此後,魯迅為抗擊國民黨的文化"圍剿"而寫的那些"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似的雜文,與他鍾情的《山海經》有很大關係。
而這本連司馬遷都不置可否的奇書,自誕生至今的幾千年裡,爭議不斷,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討論和猜測。
《山海經》中的內容到底是神話故事還是真實的歷史?書中記載的那些神話傳說,還有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都是真的麼?
隨著後人對《山海經》的研究和發掘,越來越多的證據能證明《山海經》記載的是真實歷史,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證據一:書中的地理位置在現實中存在
第一部分的《山經》就像一幅現代化的地圖,可以指導專家找到有奇怪現象發生的地方,而石茆城就是其中一處。據記載,這座城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城市,全部是由石頭製成的。
通過發掘,考古學家們也在這座古城裡面發現了黃帝的墓穴。這座墓穴裡記載了關於黃帝的詳細信息。黃帝大戰蚩尤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神話,而這位神勇的黃帝就葬在這座石茆城的附近。
在這座城池裡,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一種叫石峁鋼刀的武器,經過研究發現這種工具的成分主要是銅錫,這也足以說明當時已經有了冶金技術。
除此之外,書中還記載了美洲的山脈,曾今有位名為默茨的美國女學者,發現《山海經》記載了四條山的描述,便去實地考察,令女學者驚訝的是,四座山無論是山脈走向還是河流走向還有動植物的距離,都跟美洲中西部的四座山脈相吻合。
證據二:書中的神話形象是真實存在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除有兩棵神秘的青銅神樹。青銅神樹出土時已經大範圍斷裂,經過整整十年的修復工作,青銅神樹才恢復原貌。
修復完成後的神樹高達3.96米,有三層枝葉,每層又有三根樹枝,有九隻太陽神鳥站立其上,神樹的下部則懸著一條頭朝下的龍。青銅神樹大約鑄造於3000年前,整個神樹做工精湛,令人嘆為觀止。
而據專家考證,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與《山海經》中記載的扶桑樹造型和功能都極其相似。
《山海經》中說:在遙遠的東方和西方各有一棵巨大的扶桑樹,是太陽神鳥升起和棲息的場所,每天早上太陽神鳥從扶桑樹上升起,晚上就落在扶桑樹上休息。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山海經》絕不是古人心血來潮而作的虛構之書,它依據古人真實的生活經驗與思路成書,不僅反映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力,還隱藏著中華文明經久不衰的重要秘密。
其實《山海經》裡面記載的內容非常豐富,有關遠古時期的天文、地理、神話、巫術、宗教、物產、民俗、醫藥、異國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但是因為原版《山海經》的文字晦澀難懂,導致很多人雖然聽說過,但沒有真正的閱讀過,因此錯過了很多上古時期的文化歷史。
不過,幸好現在有這種自帶注釋圖解版本的《山海經》,裡面添加了白話文注釋,還對難解的字詞進行了注音,閱讀起來毫無障礙。
裡面還插有數百幅精美的手繪動物和人物圖,20多幅方位考察古地圖。圖文並茂,增加了我們閱讀時的樂趣。
這樣一本書的價格也不貴,恰逢出版社活動只需要49元,不過也就是兩倍奶茶的錢,但是帶給你的是精神世界的充實和快樂。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