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每個周末都有北京青少年錦標賽,不論是桌球遊泳棒球,還是花樣滑冰冰壺,青少年們都在賽場上展現他們的風採。而在近期的體育教育改革中,教會、勤練、常賽是主要內容,參與體育比賽也成為和考試同樣重要的事情。今天《體育教育強大在哪兒?》播出第三集《比賽的意義》
陳妺
北京體育廣播雙奧之聲記者
這次體育總局和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8個方面37項政策措施。這裡面從破除賽事壁壘到化解社會組織『進校難』,從提高學校體育教學質量到強化體校文化教育等諸多問題,都逐條對應、逐一破解。
在人們的印象中,教育部門主要是對在校學生競賽的組織,體育部門更多是對一些高水平運動員競賽的組織。參加青年運動會的孩子,可能無緣參加學生運動會,而有競技體育的天賦和才能的學生,遇到是到高校學習還是到專業隊進行深造時,很難作出選擇。未來這些問題都會得到合理解決,學校體育必須要做到教會、勤練和常賽。
教會、勤練、常賽。讓學生們多參加體育比賽,這次被著重突出。以往,很多人認為體育競賽是少數人的運動,而這次的改革把體育競賽作為體育課程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體育課就包括體育競賽。如果沒有體育競賽,體育課就上的不完整。作為多年的體育教師,龔貞觀表示,只有真正的參與比賽,學生們才能體會輸贏,達到體育育人的目的。
上體育課不僅僅是讓孩子學習到體育技能、強身健體,更多的是要在過程當中培養參與、競爭的意識,學會欣賞別人的特長、查找自己的不足,並接受挫折教育。中國奧運第一人、中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曾提出「體育場上最能培養團結合作和公平競爭等體育道德和精神。」
還記得中國女籃今年在奪得東京奧運會入場券前每一次激動人心的吶喊麼?這聲音中,你能聽出他們的集體意識,互助精神,你能聽到他們的愛國情懷,聽出公平競爭的面貌,更能聽到必勝的信念。而類似這樣的聲音,也會出現在各個年齡段孩子們的比賽現場,他們可以為班級而戰,為學校而戰,當他們在體育的錘鍊中,發出內心的吶喊,我們會相信堅韌的意志已經深埋他們的心中,這就是比賽的目的,體育的意義。
圖片來自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