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本周作人通信集/魯 人

2021-01-08 大公資訊

  周作人曾說:「日記和尺牘是文學特別有趣味的東西,因為比別的文章更鮮明的表出作者的個性,……自然是更真實更天然的了。」這「趣味」除了放鬆、率真,不做作,大約也有內心的坦露,面目的顯露吧。因為對周作人頗有興趣,聽說《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這本書,便興奮起來。從舊書網淘到這本書,三十五元的原價,要價四十元,漲的不多,對全都折價的新書來說卻是高價了。

  書寄到,迫不及待地拆開包封。小16K本,右下角和右側邊緣居中處有點擠壓的捲,讓我的心裡也有點不平整。不過讀了幾頁,立刻覺得一切全可不計較了。

  書中收集了一九六○年三月至一九六六年五月,六年多時間內二人的通信,其中周作人的四百零二札,鮑耀明的應該也在此數目。信以時間為序,中間還穿插以周作人的日記摘錄做書信的註解。

  據說,此書出版後,遭周氏後裔強烈反對,出版社和書店無奈,只好撤架。反對的說辭不得而知,但看過書也可理解一二。一是坦露了太多的隱私,日記中周作人對妻子頗多抱怨。他的日本妻子年輕時便易怒易躁,也有說是「歇斯底裡症」的,晚年愈甚。周作人日記中頗多的不快,甚至有些氣急敗壞,常緣於她。「雖是病態,然破壞所有感情,不惜破釜沉舟,真『惡魔』也。」「晚又易作,真不知好歹,只好默然耳。」曾被許多人佩服的「清閒灑脫,全無半點火氣」的文字,已火焰躥起多高。

  另外記載了周作人不再矜持地不停請鮑耀明為其從香港和日本代購郵寄各種食物,以至自嘲:「真可謂得隴思蜀,唯口腹是務,幸勿見笑也。」日記中還記載多次出售收藏的字畫、古董,甚至自己的日記換錢。這可能都會讓後人尷尬。周作人對他與魯迅失和及一些家庭問題上的言辭也令人無法恭維,實在有違他的「不辯」之說。對當時一些當紅的人物也頗有譏諷,這些言辭大約都令後人難堪並容易招惹不必要的非議,從而不希望此書流布民間。

  鮑耀明與周作人通信時,是愛他的文字,對其人實在了解不多,信中時有詢問涉及周作人個人生活經歷的問題。大約是愛屋及烏,他對當時對周作人不利的文字多是牴觸的,加之與一個人關係過於密切,情感因素佔了主導,對其即使心中有辨別,也張不開嘴。對周作人的是非功罪,他雖說「無須再在此喋喋」,但筆墨的輕重還是傾斜於後居美國的梁容若教授的周作人是「入地獄救人」之說。

  因為讀過《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又見有文章提到曹聚仁晚年編過一本《周曹通信集》,自然興趣愈濃。書是一九七三年在香港出版的,更是只有從舊書網上搜了。果然有,只是價在六百元,看圖片不過是16K不厚的兩本。我對藏書沒興趣,買書只為讀,金屋藏嬌般等?升值的事從未想。但猶豫之後,還是買了下來,因為前一本通信集,實在讓我受益匪淺。

  書寄到,仍是迫不及待地拆開,銅板紙,影印,努力維持了原信的原貌。原價每冊港幣一百元,不知當年在香港貴否,以此價當年在內地實在不菲,人民幣百元當時可是高薪了,何況當年港幣高於人民幣。

  一讀,熱情極降。說是周曹通信,實則書中只有周作人寫給曹聚仁和鮑耀明的信,曹聚仁給周作人的信不見半個字。少了曹聚仁的信,書的價值減了大半,對理解周作人和了解曹聚仁都大受影響。便覺得名實不符了。

  曹聚仁大約是一位謹慎、不願多事的老先生。當年魯迅的《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發表時,曹聚仁曾給魯迅去信說:「信(作者註:徐懋庸給魯迅的信)中說胡風性詐黃源行諂那幾句,該打百下手心。人間何處不相逢?這樣破了臉,真會終身切齒成仇呢!原信一刊出來,似乎兩面都不能收場;在我不懂事故的人看來,倒是給另外一些人拍手的。」

  也許曹聚仁真的希望各方和平相處,他卻似乎不明白這已涉及到原則問題。魯迅去世後,許廣平向社會廣泛搜集魯迅的書信以求編輯出版。曹聚仁在附給許廣平的信中道:「其中有的是犯忌諱的,弟意為不用為妥。」這忌諱除了政治上的觀點,也包括對個人的臧否。連鮑耀明也曾在給周作人的私信中寫道:「曹先生立場似左右不討好,發表文字,常受人批評,殊值得同情也。」

  曹聚仁與魯迅雖為朋友,觀點立場上還是頗多分歧的。曹聚仁從《周曹通信集》中抽出自己的信,大約對公開這些書信頗有顧慮。

  書印得很精緻,並努力保持?書信的原貌。信紙上的紅格、鈐印,榮寶齋的木刻畫信箋都被原貌呈現,讓讀者品味到周作人的雅趣。印章有「知堂問訐、周作人八十一所書、壽則多辱、啞人作通事」等。周作人很喜歡後兩種,信中用過的「壽則多辱」有不同的二枚,「啞人作通事」有陰、陽文的三枚。

  書中有一處硬傷,是將周作人出生去世的年份全寫錯了,一八八五年至一九六七年寫作了一八八一年至一九六六年,一八八一年出生的是魯迅。書出版時,曹聚仁已去世一年多。老先生去世前為疾病折磨,校對之事自然無力為之,否則應該不會出此差錯。

相關焦點

  • 影像|周作人的一生
    周作人與家人1912年在紹興。前排右起:羽太信子手抱周豐一、魯瑞、羽太芳子;後排右起:周作人、方□□、周建人出自鮑耀明編《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 1935年6月周作人與北大日語系日文組畢業生合影出自倪墨炎著《苦雨齋主人周作人》
  • 魯迅與周作人 兄弟失和的內幕
    魯迅先生看是他們共同朋友寫的快信,怕有什麼要事,便將信拆開看了,不料裡面卻是寫的周作人一個,並沒有與魯迅有關的事情,於是第二天早上,魯迅將信交與周作人——卻不料周作人突然板起面孔,說:『你怎麼好幹涉我的通信自由呢。』於是兩人便大吵起來,魯迅終於搬了家。
  • 「半生寫文字,計數近千萬」,周作人散佚作品增補出版
    這就涉及周作人集外文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近來,《周作人集外文1904—1945》由世紀文景出版,共兩卷,本書為上卷,收入1904年至1945年的集外文,包括散文、舊詩、新詩,以及為自己或他人的文章、譯文所寫的題記、附記、按語等未曾收入自編文集的作品。
  • 魯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一大家子人,到底都怎麼鬧掰的?
    也是讓人驚掉下巴,我反正是不信的。當時與周氏兄弟交往密切的章川島(廷謙)曾說:「魯迅後來和周作人吵架了。事情的起因可能是,周作人老婆造謠說魯迅調戲她。周作人老婆對我還說過:魯迅在他們的臥室窗下聽窗。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為窗前種滿了鮮花。」
  • 死之默想:從石川啄木到周作人
    他在詩中寫道:日本人的死亡觀念很複雜,倒不能一概而論,但總有些輕生者的行為有點可笑,譬如太宰治說過:「本想這個冬日就去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細條紋的麻質和服,是適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還是先活到夏天吧。」
  • 周作人的好不限於自己所編的集子,更在於集外文
    2阿 Q 這人是中國一切的「譜」——新名詞稱作「傳統」—— 的結晶,沒有自己的意志而以社會因襲的慣例為其意志的人, 所以在現實社會裡是不存在而又到處存在的。3世間萬事都不得不遷就一點;如其不願遷就,那隻好預備犧牲,不過所犧牲者要是自己而不是別人:這是預先應該有的決心。
  • 周作人:世間最是作人難
    在管輪班讀了6年,當時專業科目都用英文書,他因此有了相當的英文基礎。1906年,周作人考取了官費留學生,和哥哥魯迅、好友許壽裳等人留學日本。到達日本後先補習日語,後攻讀海軍技術,最後攻學外國語,課餘和魯迅翻譯出版了著名的《域外小說集》一、二部分,這兩部譯作以東歐弱小民族文學為主,也包括王爾德等名家名作,但初版只賣出20多本。
  • 與魯迅通信250封,在周家住到30歲未婚,卻為何沒做魯迅戀人?
    不過,在此之前,也有個女師大學生曾為魯迅先生織過毛衣,此人叫許羨蘇,是魯迅同鄉,本是周建人的學生,她認識魯迅比許廣平早三年,前後在魯迅家住過三次,早在1920年就在周家八道灣的房子裡住過半年,很得魯迅母親喜愛。據研究者統計,她是與魯迅通信最多的人,曾收到魯迅來信155封,是許廣平收到信件的兩倍,如此密切的關係,為何許羨蘇一直沒成為魯迅的戀人呢?
  • 42件周作人1960年代手稿拍出1286.85萬元
    42件作品中,《錢玄同的復古與反覆古》《從猥褻的歌謠談起》兩件流拍,《為羅孚書自作詩長卷》拍出92萬元的價格,是所有作品中價格最高者,其他手稿的價格從十幾萬到四十餘萬價格不等,共拍出1286.85萬元人民幣。
  • 周作人:阿長的結局
    她的故事詳細的寫在《朝花夕拾》的頭兩篇裡,差不多已經因了《山海經》而可以不朽了,那裡的缺點是沒有說到她的下落,在末後一節裡說:「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吧。這在伯宜公去世後才二年,魯老太太的感傷是可以想像得來的,她叫木匠把隔壁向南挪動,將朝北的後房改作臥室,前房堆放什物,不再進去,一面卻叫畫師憑空畫了一幅小孩的小像,掛在房裡。本家的遠房妯娌有謙少奶奶,平常同她很談得來,便來勸慰,可以時常出去看戲排遣。那時只有社戲,僱船可以去看。
  • Education書籍+周作人作品集+紐約時報
    《知堂回想錄》是周作人所著一部較為全面的回憶錄,也可說是其晚年的一部自述傳,它詳細記錄了周作人先生的一生。《知堂回想錄》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文筆生動流暢,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讀者從中可對周作人先生的一生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解。《知堂回想錄》是周作人畢生篇幅較大的作品,全書共分四卷,以時間為線,講述了周作人一生所經歷的重要事件。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可是很遺憾,我們一直找不到周作人對《阿Q正傳》的評論文章。周作人的文學成就、翻譯成就非常高,有很多人整理他的文章,他所有的作品集和公開發表的文章都是可以查到的。可是不管你怎麼查,就是查不到他對於魯迅先生《阿Q正傳》的任何評價。
  • 周作人:故鄉的野菜
    農人在收穫後,播種田內,用作肥料,是一種很被賤視的植物,但採取嫩莖瀹食,味頗鮮美,似豌豆苗。花紫紅色,數十畝接連不斷,一片錦繡,如鋪著華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狀若蝴蝶,又如雞雛,尤為小孩所喜。間有白花的花,相傳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辭典》云:"此草與蒲公英同是習見的東西,從幼年時代便已熟識。在女人裡邊,不曾採過紫雲英的人,恐未必有吧。"
  • 周作人五十壽辰作「自壽詩」二首,眾大師和詩助興,卻引發大論戰
    周作人(1885年—1967年),字星杓,號知堂,浙江紹興人,魯迅(周樹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在這樣的背景下,周作人迎來了他的五十壽辰,我們一讀他作的這兩首自壽詩便可看出兩詩所詠「出家」與「在家」,寫的是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境。
  • 許廣平為何大罵周作人?從魯迅原配朱安的一封信說起!
    因為不管怎樣,周作人不能從可憐的朱安那裡得到任何東西,但卻給許廣平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1947年入獄前,周作人是有巨大聲望的教授和文化巨匠,許廣平只能小心翼翼地壓低姿態,不敢對周作人表達任何不滿。他和周作人有多次通信,每次都自稱學生,尊周作人為〝先生〞。但建國後的周作人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公民權被剝奪,教授自然當不成了,家產藉沒,連棲身的八道灣房產也歸公了。
  • 50年前的今天,周作人寂寞地離開了人間
    其中,魯迅和周作人因年齡相近、志趣相投在早年關係最為密切,兩人又同為五四新文學重要人物,因此「周氏兄弟」通常指他們二人。  生前死後的寂寞與尷尬  他的死在外界幾乎沒有一點反應,骨灰亦沒有留下。這固然與時代背景有關,可這種寂寞又遠遠未止於他的死。直至他死後十七年,第一本署名「周作人著」的散文選本才在國內公開發行。
  • 張中行:在魯迅的狂狷與周作人的衝淡之間
    可是周作人的選擇是個人的,就讓一些青年覺得有可行的一面,是普通人的狀態。從北大畢業的人,講起自己的老師,文科的青年要佩服的往往是周氏。張中行後來越來越感到這位老師的重要。他身上能汲取的東西,是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人所不及的。所以內心深處,就自然親近於周氏,也自稱是他的學生。 日本人佔領北平時,張中行聽到老師要出任偽職的消息,還寫過信勸阻過,可見那時他們的交往已很多了。
  • 八道灣兩聲槍響後,周作人與高徒決裂?師徒老死不相往來背後真相
    魯迅弟弟、大文豪周作人一生有兩段公開的「絕交」,其中一樁是與兄長魯迅,另一樁則是與高徒沈啟無。沈啟無生於1902年,江蘇淮陰人。他是詩人,學者,還與俞平伯、廢名、江紹三人被並稱為"周作人四大弟子"。能被列入周作人「四大弟子」,一來表明沈啟無是才學過人之輩,二來可看出他與周作人的關係必定非常親密。
  •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十句經典語錄:堅忍精進這四個字是一切的捷訣
    周作人,原名不叫周作人。周作人是他後改的名字。周作人,是魯迅的弟弟。是周建人的哥哥。周作人,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翻譯家、文學評論家和思想家。周作人,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新思潮」主任編輯,北平世界語學會會長。但,據我所知,世人對周作人,大多存有一些不好的印象,來源於他的部分生平履歷和工作職務問題。但如果我們了解他的文學著作和翻譯貢獻,會知道,周作人的理論和創作是有著一定的影響的。
  • 現代精緻利己主義的代表人物「精日分子」周作人
    周作人隨著大哥魯迅先是躲避親戚家,而後又孤身一人去杭州照顧祖父,小小年紀過著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生活。年幼的周作人經常忍飢挨餓,生病是常有的事。傳統中國家庭,最重長房,長子,長孫,所謂長幼尊卑。失去父親的周作人感受到被人忽視與冷落,故鄉留給他的是不算愉快的回憶。雖家境困頓,周家對幾個孩子的學業絲毫沒有放鬆,國學與新學並舉,為周作人打下了堅實的學術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