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20年全球重大事件由新冠疫情而始,卻不能由疫情結束而終。庚子年景,甲子輪迴,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究竟發生了哪些重大的財經事件?
1.新冠疫情爆發,艱難的抗疫之路
事件:新冠疫情
2020年年關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破了過節歡樂的氛圍,無數馳援武漢的「戰士」,堅守崗位的每一個平凡的人,他們成為了這個春節最亮眼的「逆行者」。
在與疫情鏖戰數月之後,我們的抗疫已經成功,但全球的噩夢卻已悄然開始。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截至北京時間12月14日上午,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破7000萬例,累計死亡超159萬例。全球累計確診病例在約半個月內增加1000萬例。美國新冠累計死亡病例突破25萬。萬幸的是,各國的疫苗團隊已經成功研製出疫苗,並開始投入使用。
熱評:
疫情當道,是「天災」也是「人禍」。當生命權受到威脅之時,「民主」真的那麼重要嗎?
2.「愛情」長跑47年,最終還是分道揚鑣
事件:英國脫歐
倫敦時間1月31日晚11時,英國正式退出歐洲聯盟。47年的歐盟會員身份,3年半的脫歐大戲,在這一刻終於結束了。
英國脫歐後進入過渡期。過渡期從2月1日開始,到2020年12月31日結束。期間,英國仍留在歐盟關稅同盟和歐洲單一市場,雙方貿易關係維持現狀;人員也可以自由流動;遵守歐盟所有規則,但不再參與歐盟決策進程。到目前為止,脫歐談判仍然在進行中,成效不大,雙方在關鍵問題上依然不肯讓步,無協議脫歐或將成為雙方的結局。
熱評:
利益聯盟,終有一天會因利益而分道揚鑣,但依然會藕斷絲連。
3.澳大利亞率先降息,開啟全球降息新篇章
事件:澳大利亞降息
3月3日,澳大利亞央行宣布降息25個基點至0.50%,創紀錄新低,打響了全球主要央行降息的「第一槍」。利率決議顯示,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爆發對澳大利亞經濟正造成深重的影響。不確定性影響國內支出,因此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長將「顯著低於預期」。澳大利亞政府已經暗示將會支持經濟發展,必要時將放寬政策以支持經濟可持續增長。
熱評:
澳大利亞,不僅每天起床的時間比別人早,降息也得比別人早。
4.美聯儲一月連降兩次息,擴大量化寬鬆
事件:美聯儲降息
3月3日,在澳大利亞宣布降息當日,美聯儲在非議息會議時間節點意外宣布大幅降息,決定將聯邦基準利率下調50個基點。美聯儲稱:「受到新冠疫情給經濟活動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美聯儲正在密切監測事態發展及其對經濟前景的影響,並將利用其工具,酌情採取行動支持經濟。」
3月16日,美聯儲議息會議宣布緊急利率決議,降息100個基點,並開啟了規模達7000億美元的擴大寬鬆的經濟刺激計劃。15分鐘後,紐西蘭央行緊急利率決議,降息75個基點並考慮大規模購債。此舉引發了全球央行同步的降息之路。
熱評:
全球央行一起組團「買買買」,進入「QE、QQE、QEplus」之路。
5.全球黑色星期一降臨,全球股市哀鴻遍野
事件:股市、油市暴跌
北京時間3月9日,日經225指數大跌5%;韓國綜合指數大跌4.19%,創去年9月以來新低。繼亞太股市大跌之後,隨後歐洲股市開盤暴跌,德國DAX指數跌7.4%,英國富時100指數跌8.3%。 美股納斯達克、標普500的股指跌幅都超過4%。其中標普500指數期貨跌幅達到4.9%。
瘋狂的不僅僅是股市,布倫特原油最低觸及31.02美元/桶,最大跌幅達31%,據Wind數據顯示,最近10年美原油單日大跌超過5%有28次,但跌幅超過10%的僅有兩次,分別是3月9日開盤截止目前和2015年9月1日。可見原油下跌幅度大較頻繁,時常會出現,但超過10%的暴跌並不多。
熱評:
一年總得來那麼幾次「黑色星期X」,不然股民都不習慣了,只不過今年的「寒冬」來的有點早。
6.美股一周熔斷3次,歷史第一次
事件:美股熔斷
3月9日,全球股市齊跌,美股不甘其後。當天美股觸發「熔斷機制」,標普500指數下跌7.60%,收於2746點;納斯達克指數跌7.29%,收於7950點;道瓊工業指數下跌7.79%,收於23851點,並開啟了2020年的第一次熔斷,可事情遠遠沒有結束。
3月12,標普500指數跌幅擴大至7%,觸發本周第二次熔斷,美股暫停交易15分鐘。當天道指報21200點,下跌9.99%;納指報7201點,下跌9.43%;標普500指數報2480點,下跌9.51%。據不完全統計,除了美股期指外,日內還有泰國股市、菲律賓股市、韓國股市、巴基斯坦股市、印尼股市、巴西股市,加拿大股市8個國家股市發生熔斷。
3月16日,美股再次以暴跌收盤,道指下跌近13%。當天三大股指開盤即觸發熔斷,再次開盤交易後仍未止住跌勢,當日下午15點30,白宮召開發布會公布更嚴格的防疫指導意見,市場隨之急速下跌。
熱評:
股神巴菲特都嘆為觀止,驚呼活久見。疫情只是表象,脆弱才是本質。金融市場之所以如此風聲鶴唳,根本原因還在於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政策空間受限、前期市場估值偏高等因素。
7.油價暴跌成負數,中行「原油寶」遭重罰
事件:油價驚現負值
4月21日凌晨2時30分,WTI 5月原油期貨結算價收報-37.63美元/桶,每桶暴跌55.90美元,跌幅305.97%,歷史上首次收於負值。這意味著,將油運送到煉油廠或存儲的成本,已經超過了石油本身的價值。
受油價下跌至負數影響,中行旗下「原油寶」產品悉數穿倉,客戶資金虧損殆盡,中行補交芝商所315億。近日銀保監會在網站發布了中國銀行「原油寶」事件的處罰通報,對中國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合計罰款5050萬元;對中國銀行全球市場部兩位總經理均給予警告並處罰款50萬元,對中國銀行全球市場部相關副總經理及資深交易員等兩人均給予警告並處罰款40萬元。
熱評:
銀行精英慘遭華爾街割韭菜,希望國內金融巨子不僅「窩裡橫」。
8.穆迪上調中國預期,惠譽下調美國評級
事件:信譽評級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7月31日宣布,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同時維持美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為「AAA」。
據稱,美國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增長迅速,缺乏可靠的財政整頓計劃。在新冠疫情後,如果美國政府仍無法有效調整財政政策以穩定債務水平,可能帶來更大風險。在疫情給美國經濟帶來打擊之前,長期高企的赤字和公共債務就已經開始「腐蝕」美國的主權信用。
8月28日消息,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日前更新其全球宏觀展望報告,把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1%上調至1.9%,同時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將增長7%左右。報告預計,2020年二十國集團經濟將萎縮4.6%,2021年將增長5.3%。報告表示,中國是二十國集團經濟體中唯一能在今年實現經濟增長的國家。
熱評:
在境外疫情蔓延、世界經濟失速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巨輪」在按下「重啟鍵」後得以快速重回高質量發展軌道,充分彰顯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你們談你們的「民主」,我們發展我們的經濟,這樣也挺好!
9.中國加入全球最大自貿區
事件:中國主導全球最大自貿區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11月15日在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正式籤署,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就此誕生。
RCEP談判於2012年11月正式啟動,由東協10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汶萊、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16方共同制定的協定,通過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之間相互開放市場、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超9成商品或零關稅,影響全球1/3人口。
熱評:
不僅要做最大,還要做最好,這才是中國的實力。
10.美國大選塵埃落定,風險消退
事件:美國大選
11月3日,美國總統大選正式開啟。期間選情一度焦灼,最終在關鍵的搖擺州威斯康星州、密西根州以及喬治亞州的助攻之下,民主黨人拜登收穫306票,將總統王冠收入囊中。雖然時至今日現任總統川普依然在負隅頑抗,但一切以塵埃落定。至此,本年度最大的風險性事件蓋棺定論。
點評:
本次大選被普遍認為是美國迄今最分裂的選舉之一,今天的美國政治和社會比美國內戰以來任何時候都更加兩極化。
匯查查總結
風雨飄搖的2020年即將結束,或許有失望,有無奈。但請別沮喪,希望永遠在明天。今年您收穫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