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要說朋友圈刷屏最多的電影,一定非美國漫威的科幻片《驚奇隊長》莫屬。
無論特效、動作還是情懷,一樣都沒落下,票房也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引起韓日菌極大好奇心的是另一部日本的動畫電影,上映時間比《驚奇隊長》還早一天,評分卻完全不輸——《夏目友人帳:緣結空蟬》(以下簡稱《夏目》)。
從2008年《夏目友人帳》第一季上映至今,已經過去了十年,作為一部典型的日本治癒型動漫,雖然帶有奇幻的設定,但並未大肆賣弄特效和各種劇情反轉。
這是一部走心的作品,用一個個看起來很簡單的故事打動著觀眾的心。溫暖的故事在賺足觀眾眼淚的同時,同時也治癒著無數人。這次的電影版,有著同樣的魔法。
影片的故事延續了動畫劇的設定,夏目貴志,這個清秀又孤獨的男孩子,繼續和被同類嫌棄,被妖怪捉弄,後來他解開了娘口三三的封印,得到了祖母留給自己的一本友人帳,友人帳裡有很多妖怪的名字。
通過友人帳,夏目結識了和祖母頗有淵源的津村一家,我們溫柔的少年夏目貴志在拿到這本友人帳之後,決定將友人帳中妖怪們的名字一一歸還給這些妖怪(港真夏目施咒的時候,總覺得是男版小櫻)。
應該說,歸還名字的設定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維繫著個人身份和情感羈絆的名字,是一個非常好的關於記憶的展開方式。
就此,夏目開始邂逅各種各樣的妖怪。而每一次歸還名字,他都會獲得外祖母一段記憶,讓他對外祖母有了更深的感情,也因這些獨一無二的情感經歷獲得一次次成長。
我們也目睹了一次次夏目如何不惜傷痛,也要奮不顧身地拯救那些陷入悲劇的妖怪。他的善良和溫暖,無數次讓粉絲們的少女心雀躍,簡直暖得令人淚目。
沒有宏大的故事,也沒有多麼強烈的愛恨情仇,影片中的人也好,妖也好,就像是田間地頭小巷胡同裡隨處可見的閒人,太陽出來了就出來曬太陽,陰天下雨就收衣服,他們純摯、真實,與世無爭,看他們的聊天說話,哪怕是隨便伸個懶腰打個哈欠,都能產生愜意和慵懶。
但是同時,他們也帶著一種淡淡的厭世和釋然,似乎缺失了存在下去的熱情,而影片用人與妖之間共通的溫情,重新點燃了這縷熱情。
不得不說,《夏目》是一部很「日本」的電影。
在極具日本文化的作品中,治癒系動畫和治癒感很強的角色都是一大特色,以致於人們想起「治癒」二字,腦中浮現的都是日本的電影和動畫。
這些作品中,我們很容易就感受到一種抽象卻無處不在的寧靜感——清風,風鈴,稻田,蟬鳴,樹影……這些意象構成大多數的治癒系作品。
近年來引進中國的日本動畫,大多如此。
無論是宮崎駿的《龍貓》,還是新海誠的《你的名字》,還有《哆啦A夢》劇場版等,都離不開輕快、暖心、治癒的標籤。這和創作者的生活環境是分不開的。
《夏目》原作者綠川幸,生活在故鄉熊本,當地生態良好。對外的宣傳冊和資料圖上,可以看到大片鬱鬱蔥蔥的森林,落於森林中的神社,柔軟的青苔,這些都是她創作的背景。
如同她的筆名一樣,綠川之內,隨風生息。輕巧的故事結構,不用花費太多的心思就知道這其中的悲歡。
當然,這也跟近30年來日本的社會變化息息相關。自黃金時代結束,泡沫經濟發生,整個日本進入經濟低潮。
而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突然從過去的紙醉金迷中醒悟,奢侈的生活和多災多難的地理環境,喚起人們想要回歸生活的心,甚至回想起鄉村小鎮的生活,那種人與人之間真誠交流的體驗。
於是在《千與千尋》的結局,許多人仍然掛念著小白龍和千尋的分別,是會再次重逢還是永遠的再見。
《未聞花名》裡,為了完成「做好朋友」的心願,明明已故卻重回大家身邊的面碼,喚起了許多人童年的友誼。
即使是常被拿來和《夏目友人帳》比較的《蟲師》,不太明亮的畫面,略顯傷感的結局,仍然治癒了許多人。因為作品裡如同地下暗流,略帶疼痛感的故事,反襯出人與人的愛意,善意,甚至是執念的動人之處。
記憶、回憶、人生、命運.等等抽象的東西被具體化,在作品中以一種更為柔和的方式被表達出來。因此,治癒系作品的臺詞都充滿著朦朧的智識。
正如夏目與貓咪老師的相愛相殺,與妖怪們的友帳情緣,與擁有共同遭遇的玲子外婆的惺惺相惜,都表達了人對這個世界上的友情、親情等美好事物的期待與渴望。
相較於跌宕起伏之後歡快的大結局,這種源自於生活的治癒感,或許正是對生命的一種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