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 ifish觀賞魚 」 輕鬆關注
作者:王忠敬 Flair Wang(臺灣)
© 作者獨家授權 ifish 刊登。歡迎分享。
轉載,請聯繫授權。
不知不覺 已過立秋,秋天的腳步已經悄悄來到。趕走了悶熱的煩躁,微涼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而這個季節也正是飼養及繁殖淡水螯蝦的最佳時機!介紹一些螯蝦種類給大伙兒做個參考。
美國螯蝦 Procambarus clarkii
常見的原生色美國螯蝦,簡稱「美螯」↓↓↓
最具代表性也是一般人最耳熟能詳的品種,有「小龍蝦」之稱,有些水族業者會以「美人蝦」之名販賣。本種在80年代被以食用及觀賞名義引進後,被棄至野外成為外來種,在全臺許多野池、溪流及湖泊中都可發現其蹤跡,其強韌的生存能力與挖掘洞穴的習性,對原生生態造成重大傷害。
在過去幾年的觀賞蝦市場中已培育出白、藍、橘、血紅等色系,近年來在日本各地的歸化種,更衍生出不同色系混雜的色彩變異個體,國內稱之為「幽靈美螯」,成為螯蝦玩家賞玩的新方向。
在日本相當流行的雜色系美螯,俗稱「幽靈美螯(Ghost Crayfishes)」↓↓↓
橘色型↓↓↓
白色型↓↓↓
青色型↓↓↓
侏儒巨螯蝦 Procambarus vasquezae
本種體型雖然沒比侏儒型螯蝦大上多少,但是那對不成比例的大螯說明了其中文名稱的由來。本種為個性溫和的種類,互殘性低,可和別種魚類混養。習性上與Cambarellus屬螯蝦較相近,有別於同屬蝦種般對水質忍耐度高,本種對水質上要求較為敏感。以45~75cm缸內可飼養3~5對。體色會因為環境或光線等因素而有深褐色、灰藍色或墨綠色等色彩表現。
水溫容忍範圍在15~30℃。本種繁殖容易,但孤雌生殖的傳聞始終不斷,仔細觀察後發現雌蝦腹部不但具有生殖孔,腹甲前方還具有兩根類似雄蝦的生殖器,送至國外甲殼類研究機構鑑定後,推測可能是本種在原生地遭遇環境劇變時,雌蝦可轉變成雄性並利用其擬化生殖器與其他母蝦進行交配,確保種族之延續。亞洲市場流通數量相當多,屬於中價位螯蝦。
紅菱背U字螯蝦 Procambarus spiculifer
簡稱「PSP」,最大特色便在於頭胸甲上有一U字圖案,並且兩側鑲烙著華麗的斑紋,有深褐色、橘黃色和水藍色等多種體色變異型態。在原生地喜棲息於乾淨的溪流,和同屬中常見的美國螯蝦(P. clarkii)、佛羅裡達藍螯蝦(P. alleni)相較下,對於水質的要求稍高,因此飼養時應格外留意水質的潔淨。偏愛植物性餌料如水草,在投餌準備上可稍作留意。適應溫度在15~28℃間,秋季約25℃的水溫較適合牠們繁殖。
佛羅裡達藍螯蝦 Procambarus alleni
簡稱「佛螯」,是市面上較為常見的種類。體色一般以電光藍色居多,體表具有一些花紋,和藍色型美螯相似,但實際上本種在野外還有深紅色或褐色等野生色,另外也有如白色或粉紅色等人工改良色系。飼養容易,對水質的酸鹼度及硬度的寬容性佳,但地域性強,不適合混養,如欲混養,必須在缸中擺放多一點竹炭筒等其他隱蔽物。飼育水溫22~30℃。
色彩惡魔 Cambarus ludovicianus
偏藍色型個體↓↓↓
原本稱為「紅線螯蝦」,原因在於其背甲上鮮紅色的Y字紋路,但自從筆者首度在雜誌中介紹牠們時,形容牠們因擁有鮮豔多彩的甲殼色彩,而有「色彩惡魔(Painted devil)」之稱後,這個名稱在螯蝦玩家中開始流傳,並成為其代名詞。
成體的體色有藍、綠、紅褐色等色系表現。本種喜愛挖掘洞穴,這意味著本種不喜好棲息在寬闊的水域,大部份的時間棲息在洞穴內,洞穴口會以石頭堆棧擋住,外觀有如煙囪;洞穴深達1米以上,內部與地下水連接,因此終年陰涼潮溼適合避過乾旱、渡過寒冬。
色彩惡魔螯蝦在洞口堆棧的煙囪狀石堆 (P/Chris Lukhaup)↓↓↓
色彩惡魔螯蝦在高速公路旁的原生地 (P/Chris Lukhaup)↓↓↓
繁殖期約在冬季和春季之間,但由於本種在交配過程粗暴,交尾極為困難,往往很容易造成互殘的現象,因此繁殖上的難度較高,因此目前流通的個體仍以野生採集為主。
曼寧小龍蝦 Cambarus manningi
又稱「曼寧戰鬥蝦」,是Cambarus(Hiaticambarus)亞屬中最有名的蝦種,顏色十分豔麗,關節處、頭胸甲都有小棘刺,極富觀賞價值,為此屬蝦類的共通特性。
本種身上多由橄欖綠、藍綠色、黃褐色等色調組合,搭配每個關節上所呈現的紅色紋路,形成鮮豔搶眼的對比色彩。牠們和色彩惡魔一樣,對高溫的忍受度差,飼養時需開啟空調或冷卻機將飼養水溫維持在25℃以下,但較能適應偏軟、略帶酸性的水質。1呎半~2呎半缸可飼養兩對成蝦。雖有繁殖成功的紀錄但仍屬不易,市售個體多半仍仰賴野生個體的輸入,也因原產地的嚴重破壞,使其成為最高價的螯蝦種類。
佛摩斯藍鑽螯蝦 Cambarus rusticiformis
簡稱「藍鑽」,近年來受到矚目的美麗螯蝦,過去相當少見,但近來國外有人工繁殖個體輸入,因此逐漸打開市場知名度。顧名思義,藍鑽螯蝦體色多以藍色的步足和尾扇為基調,搭配白色、深褐色相間的體色與黃橘色的大螯,相當引人注目;其體色多變,除了常見的水藍體色外,還有綠色和橘黃色等色系表現。
剛輸入的2cm藍鑽螯蝦幼體↓↓↓
飼育水溫不宜太高,需維持在24℃以下,且脫殼時間可達18小時,期間需注意水質的潔淨度、溶氧量及硬度是否充足。目前臺灣還未有繁殖紀錄,仍屬於單價較高的種類。壽命可達15~20年。
佛迪圓鉗螯蝦 Fallicambarus fodiens
圓鉗類螯蝦(Fallicambarus)共有將近20個品種,其中以佛迪圓鉗最為人所熟知、也是少數分布在加拿大境內的原生種螯蝦。該屬螯蝦多半擁有圓大的大螯,因此相當容易辨識。本種身上多具橄欖綠色的斑點,並在大螯邊緣和尖端呈現紅色表現,另外也有少數身上缺乏斑點的個體。牠們喜歡在陸地上挖掘泥漿洞穴,個性羞澀,其原生地範圍分布廣泛,對水溫的寬容性也較高。母蝦略比公蝦大,繁殖時需將水溫調整至25℃以下。
拜爾斯圓鉗螯蝦 Fallicambarus byersi
分布:美國 佛羅裡達州、阿拉巴馬州至密西西比州
全長:10cm
本種有個優雅的俗名〝燻衣草洞穴螯蝦〞,此名源自因善於在泥地上挖掘洞穴,而對當地摘種燻衣草的農民莫大的困擾與危害而得名,為另一種近年來才出現的圓鉗類螯蝦。身上缺乏斑點分布,體色較為素淨,一般成體的頭胸甲呈現較樸素的灰褐色,不過大螯卻呈現水藍色與腹甲上的橘紅色形成鮮豔的色彩對比,另外本種也有體色偏白的個體,飼養方式可比照佛迪圓鉗螯蝦。
【侏儒類 DWARF CRAYFISH】
侏儒橘螯蝦
Cambarellus patzcuarensis sp. Orange
條紋型個體,早期又稱為「金色雙帶侏儒螯蝦」↓↓↓
自從多年前從德國引進這種身上具有鮮豔橘色的迷你型螯蝦後,開始出現了一股螯蝦飼養的風潮。本種可說是侏儒螯蝦的代表種,簡稱「CPO」,為人工雜交改良品系,其中又可分為條紋型和噴點型兩種,其原生種體色為較樸素的黃褐色。
由於本種體型嬌小,所需飼養空間也較小,因此深受喜愛,不過牠們仍具有強烈的領域性,不可與小型魚類或米蝦類混養,以免遭受吞噬。飼育水溫應維持在15~27℃,繁殖不難,為市面上最為普遍的侏儒螯蝦,但近來發現有體色逐漸淡化的基因弱化缺點。
巧克力侏儒螯蝦
Cambarellus patzcuarensis sp. Schoko
「Schoko」為德文「巧克力」的意思,表示牠們的體色深如巧克力般,因此也被稱為「黑色侏儒螯蝦(Black Cambarellus)」。牠們和侏儒橘螯一樣,可能都是與恰帕拉侏儒螯蝦(Cambarellus chapalanus)等侏儒螯蝦雜交改良後的品種,飼養上與侏儒橘螯蝦相同,但因顏色特殊,在當地掀起一波飼養收集的風潮。
臺灣市場於2006年底引進飼養,初期繁殖上遇到相當大的困難,2008年成功突破得以量產。目前數量已經比早期普及許多。
市售的巧克力侏儒螯蝦個體,已失去原有的體色與風貌↓↓↓
澳洲淡水龍蝦 Cherax quadricarinatus
澳洲淡水龍蝦在產地是比天空藍魔蝦(Yabby)更普遍的大型種,是觀賞、食用皆宜的蝦種,棲息在昆士蘭、澳洲北方地區,並有規劃屬於牠們的野外保留區,此外也開放專業繁殖場培育食用個體。最大的特徵是雄蝦的雙螯旁有著紅色軟斑塊,而雌蝦則無此特徵,因此又稱紅螯螯蝦。本種對魚水質與水溫的耐受度很強,在溫暖、穩定的環境中成長速度驚人,在6~7個月內可以長到4盎司,最重要的是牠的取肉率佔到30%,是相當適合以水池大量飼養的蝦種。
飼養溫度約20~32℃,硬度50~100ppm,須保持60~110 ppm碳酸鹽硬度。需注意水質、殘餌所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如:螯蝦瘟疫、爛尾症、殼病等疾病。坊間常胡亂以藍魔蝦、天空藍魔蝦等名稱販賣,但長相、體型大不相同。近幾年水族市場已改良出淡藍、白兩色穩定的基因品種,是新手入門值得推薦的蝦種。
天空藍魔蝦 Cherax destructor
全藍型天空藍魔蝦↓↓↓
本種與白螯蝦、橘螯蝦一樣廣為人知,是入門蝦種。由於此蝦的取肉率高達25-30%,因此澳洲政府將其大力推廣轉為大量養殖作為食用之用。雖然本種的理想生活環境跟紅螯螯蝦差不多,但是可以容忍的溫度範圍更廣,也可存活在比澳洲淡水龍蝦更低溶氧的環境中。
通常野採的個體多在泥濘或是淤泥充塞的水域底部發現,很少在水體清澈的棲息地發現。牠們常會在水庫或是堤防上挖隧道,這也是牠們常會從飼養池中逃出的原因。
本種具一特殊頭骨架(內部的骨頭架構),有著不同色彩的脊刺特徵(exoskeleton),可從脊骨不同的顯色特徵來區分其分布區域。顏色非常多樣,通常為帶土褐色的橄欖色、淺褐色、黑色、粉紅、紅色、藍色、赭石黃、棕色,但專家認為應均屬於同一種。
一般常見的體色↓↓↓
前幾年才出現的白色系天空藍魔蝦,較為罕見↓↓↓
理想的溫度範圍約20~25℃之間。根據研究顯示,牠們能在海水裡生存約48個小時,可下些許粗鹽增加水中鹽分,也可避免脫殼所發生的鏽化、自斷雙螯等問題。
黃金巨手蝦 Cherax holthuisi
少見的全藍型色彩變異個體↓↓↓
常見且受歡迎的種類,通常以明亮的橘黃體色吸引人們的目光,但也有其他的色系,如水藍色。本種在當地也被做為食用之用,因此也有專門繁殖場進行養殖,但也有野採個體輸出販賣。在脫殼時易造成互殘,是適合單獨飼養的品種,喜歡25-28℃的溫暖水溫,但需留意水質清潔及溶氧量是否充足,可在缸中加入少許鹽分。
黃色膠囊螯蝦 Cherax sp.〝Orange-Tip〞
黃色膠囊螯蝦常見的色彩型態↓↓↓
黃色膠囊螯蝦和黃金巨手蝦相似,體色以墨綠色搭配大螯末端黃色的個體為最常見的類型,但此蝦野生個體顏色變化豐富,並且依照不同產地而衍生出許多不同顏色的地域型如:藍色膠囊螯蝦(Cherax houltuisi Green Orange Tip)和黑色膠囊螯蝦(Cherax sp. Indigo Blue)。
黑色型個體又被稱為黑色膠囊(Cherax sp. Indigo Blue)↓↓↓
雜食偏素食食性,以45~75cm缸體可飼養1-2對成蝦。通常脫殼過程互殘嚴重,不適合群養。飼養溫度約25℃為最佳,最高可耐溫至27℃。成長至8-10個月約4公分以上體型可達性成熟,每年春初~秋初為繁殖季節,交配溫度約23℃-26℃,抱卵溫度約22℃上下,約3~5個星期可孵化出仔蝦。本種與黃金巨手蝦一樣屬多產型螯蝦。
狼蝦 Cherax peknyi
又稱彩虹蝦或斑馬螯蝦,原產於印度尼西亞最東邊伊瑞安查亞省(Irian Jaya)的河流,是紐幾內亞有名的淡水螯蝦。因不同的區域演化出各種顏色的地域型,體色多變,目前已發現近6種的體色變化。
成蝦會選擇於湖泊、深潭、寬闊水域棲息;仔蝦與亞成蝦則選擇溪流、溝渠、水漥落葉堆等地為棲地,屬夜行性種類,通常都在晚上出來活動覓食。以45~75cm缸可飼養1~5對,成長速度和行動皆緩慢,是個性溫和的品種,建議仍以較大缸體群體飼養,並給予較多躲藏處,以免脫殼時遭到同種攻擊。
飼養容易但交配繁殖不易,9個月大、5公分以上即可達性成熟,抱卵期的母蝦攻擊性強,建議與公蝦分開飼養。交配季節在秋天,交配水溫度約在22~25℃之間,春天開始母蝦陸續抱卵,每胎抱卵數量約100~200顆之間,約經2~4個星期可孵化出仔蝦。
魔蠍 Aegla spp.
生活在南美洲智利(Chile)南部的Lago Rinihue裡尼韋湖(Lago Rinihue)中的魔蠍(P/Chris Lukhaup)↓↓↓
原產於南美洲的「魔蠍(Aegla spp.)」,指的是一群少數生活在淡水水域的異尾類(anomuran),體型多半相當嬌小,外型與一般螯蝦不同,和蟹類的關係較為接近。
該屬共有超過70個品種,全都棲息在南美洲中南部的溪流、湖泊及河口處,但目前亞洲僅引進過3、4個品種。45~75cm缸可群養8~15對,底材建議鋪底8~10cm高,提供充足的隱藏躲避處。
位於智利中西部的馬烏萊河(Rio Maule)的魔蠍棲地(P/Chris Lukhaup)↓↓↓
本種適合較深的水缸所營造出的水壓環境,並維持在水溫26℃、總硬度20∘dGH、酸鹼度6.5的環境。食材上選擇以綠藻錠、水蘊草為主食,每周2~3天,可餵食一次動物性蛋白質飼料如紅蟲或螺類,適合群養。12~14個月可達性成熟但繁殖相當不易,母蝦與公蝦外型相似,但母蝦成體體型會比公蝦大一倍。
此外,檢查腹部生殖器的方式也是一個精確的判斷方式。繁殖期間母蝦抱卵約60~180粒,約4~6星期可孵化仔蝦。仔蝦飼養以自孵豐年蝦餵食,亞洲目前有少量人工繁殖紀錄。因造型特殊可愛,價格平易近人,入門門坎不高,是目前頗受歡迎的蝦種。
Aegla pewenchae(P/Chris Lukhaup)↓↓↓
Aegla pewenchae(P/Chris Lukhaup)↓↓↓
本種國內稱為藍魔蠍(Aegla abtao)(P/Chris Lukhaup)↓↓↓
今年(2012)才引進亞洲市場的扁刺魔蠍,分布在南美洲的巴西南方、巴拉圭、阿根廷和智利(Aegla platensis)(P/Flair Wang)↓↓↓
- End -
ifish 評 論 開 啟 了!
你不暢言,怎可盡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