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一開始的計劃,我們是準備安安靜靜搞自己的事情,上市前拍好廣告,所有的東西都是搞進資料庫的,模組都是模塊化的……
然後下面做東西就比較容易。但是這個需要多方配合,實踐中比較難達到。後來事情變化比較大。也就沒必要這樣想了。
看留言裡面有人不滿意,其實主要就是東西沒造完。如果宣布了,你們說放衛星,如果不宣布,你們說耍你們。
其實你們就是我們,我們就是你們。至少參與這個項目我們這個小公司的所有人還真的都是玩模型的。所以不是吊你胃口,是東西沒造出來。
那麼下一個問題,為什麼造這麼慢?一個模型車做了三年,被人諷刺「海軍造一條驅逐艦都比你快」,關鍵還是代工的又不是我自己一個一個拼出來的。這說明了什麼?不是說明我有多認真,而是說明我水平太差。其實無非就是項目管理水平太低了。
當然客觀因素也有一些,三年多來,見識了出口加工業幾乎整個流程,也見識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極大改變了我們的很多想法。有些事情不便多講,也不想回憶。今天簡單談談車的事情。
最後出來的車,大概實現了我們70%的期望。在具體細節要求上放了很多的水,自評絕對不算精品,還有很大提高空間。但是橫向比較也不算差(有些東西是早期定下的工藝晚期沒法推翻重來,只能進一步想辦法,有些比如扇葉這些,失敗4種方案成功一種)。有的就是很簡單的很失敗的零件沒換掉。不不過還好我們所有的車,不管是和工廠聯合設計的還是自己畫的,都是模塊化的。所以未來還是可以換的了的。但是有一些比如彈簧,這次是肯定解決不了了。我們都沒有辦法說服工廠,哪怕多掏10萬塊錢重做零件人家也不肯。
就像有些插頭你讓他用這個他非要用那個,你找到更好的,他覺得你的不好,這種事情,歸根結底還是設計能力不行。當然,如果把自身標準降低到製作普通車的檔次,那就沒什麼問題了。
這個風扇葉就比較難辦,但真正耽誤進度的反而是不願意重做
如果說做的話,首要功勞肯定是歸工廠了。我們做的事主要是一些相對於製造本身沒那麼重要的事。總共我們有兩個人傾注心力在做這件事(但非全時)。
2016年下半年開始做DF5這個車,2017年在長沙量了3天車,2017年7月份才拿到圖紙,2017年底開模出樣車,2018年6月份以中國式「三邊工程」的方式沒做正樣車就開工。結果不斷暴露問題,一路磕磕絆絆到2018年底把顏色搞定,2019年上半年解決包裝,2019年6月開始花了4個月解決煙效單元的耐熱、程序和模式,2019年7到11月改了6版的電路板搞定。這個時候半成品的車已經在工廠的角落吃灰了7個月了。
最後5%的零件安裝摺騰了整整一年。原計劃是2019年4月上市。結果比預想得晚了這麼久倒是有一個意外之喜——我們用的783系水性丙烯酸氨基油漆的雙組份在過去一年內都在廣東的溫差變化不大的環境中進一步交聯,和車身結合得很緊,這樣把非烤漆型油漆的弱點進一步消除。
DF5應該是國內(國外我不知道有沒有)第一個大膽採用免烤合金漆的鋅合金模型產品。這個是工廠建議的,我提了要求,工廠問我這個行不行,對我來說無非是個價格的因素,對工廠來說,規範的生產環境和操作流程他也能滿足(這就是不能自己開小廠的原因,因為很多工藝設備的事真的搞不定)。底漆完成的效果還不錯,面漆有些地方我覺得還不是很滿意。當時比較理想化,對環保看的特別重,所以油漆貴幾倍也沒事。今後是不是還這樣,只能說不倒閉之後再說其他的。
回頭有空可以專門寫一篇調顏色的故事。就比如下圖:
其實車底是兩種顏色,但是你在側面看的效果反而更接近真實效果。因為正常情況下,無論是外還是室內,底架的顏色因為位置關係的緣故會比軸箱和砂箱等處顯得暗的多,加上運行中的塵土等等的影響,所以肯定觀感上有變化。
這次做車也是這麼考慮的,作為一個調車機,一般來說都是髒兮兮的。有的車就做了舊化,有的車沒有做。但是即便是沒做舊化的車,到手搞起來也很簡單。
至於面漆那就比較麻煩了,三言兩語說不清。
反正光靠色度計肯定不行。回頭有心情的話,也可以專門寫一篇出來。
這個車是一個合金和塑膠混合的產品,這個版本是全合金轉向架的。我們有塑膠假彈簧的轉向架,今後可能其他1800的車會用得上。主體是ZAMAK-5鋅合金,支撐架是鋅合金,走臺板考慮到平時儲運的便利性,用了塑料。(全合金的外走廊車好像我也沒見過)我們幹過很多很蠢的事,比如把DF5下盤的魚骨形折彎構造做出來了,多花了好多錢,2018年的時候因為樣車車頂角度有錯有推翻重來弄了一遍。然後就是搞了幾萬塊錢的工裝夾具支持這麼一點產量。
不過現在的模具應該是非常好的,這一點我們從心裡佩服工廠老闆的支持。包括0.6的窗玻璃這些,都屬於挑戰極限的事情,工廠都科學評估,能滿足的都滿足了。等到我開始和別的模具廠拽一些什麼拉鉤二次頂出、MFR這些模具名詞的時候都是很晚的事情了。我的想法是,如果發燒友要改車的話,我也能給你提供一個不錯的基礎平臺。比如我用了金屬欄杆,蝕刻了三層做成偽圓柱體,這樣掛上油漆剛好效果不錯。如果你想自己改造也可以自己改。我也考慮過出官方改件。畢竟這個車欄杆隨便換。我們這18個號就有5種欄杆。
這張圖從2018年初就流出來了你們很熟悉。左邊的車頂全部重來了一遍。這件事可能給工廠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雖然是我們掏錢,但是還是覺得我們要求比較奇怪。是想下來還是因為自己水平比較差導致的。
現在的車頂是全部推倒重來的,其實現在看很沒意義,因為雨簷就差了0.4mm。
換句話說,我不跟你說你也不知道。就是四方本廠的老車間主任估計也看不出來差別。
但也就是那個時候定下了一條標準,我們玩火車的時候我們罵別人做的不準,
我們做火車的時候我們就得不讓自己罵。推己及人,也沒有什麼錯。
類似地,煙效單元是另一個故事,我們也是國內第一個大膽拋棄石英棉(沒別的理由,就是因為石英棉有呼吸道潛在損害風險,其實效果還是石英棉更好)的模型廠,我自己訂的纖維棉。多孔陶瓷的試過了沒法用。煙油也是一樣,我們把熱力確定在雙組份煙油和傳統煙油、甘油都能兼容的條件下。我們給你配的煙油是完全無害的食品級蔬菜甘油。但是你要用傳統煙油也行。在LokProgrammer裡面可以改AUX11/12的輸出,獲得你想要的煙效。
所以我們的煙是甜味的。但是不能用作香薰。因為發煙一會就結束了,纖維棉是有壽命的,大約20分鐘的發煙壽命之後就需要換新的棉塊。35分鐘的壽命差不多就是玩4-5次車的樣子。所以煙效器今後還要不斷改進。(不過我給每輛車配了10塊煙棉夠你用了,不夠再來買,很便宜。)此外,我配了鼠尾管、漏鬥和移液管三件套。(其實設計的時候,頂蓋第三位的人孔蓋也可以拿下來,下面正對煙效器,主要是考慮到怕損壞抓手,所以默認不開孔)
內燃機的煙效不宜過大,尤其是對於模型原型在南方地區運行的,煙搞的太大了反而失真。這個東西是我2019年開始反覆試驗循環狀態去試驗的原因。我沒有用板載的MCU,DF5這個車設計得早,很多東西已經技術凍結,做了零件出來,螺獅殼裡做道場,元件到處都放不下(所以說是我水平比較低)這樣就只能絞盡腦汁搞別的辦法。MCU放在煙效單元的PCB上,整個上蓋都是耐熱件BKV30,2019年6月之前的版本本來還是有控溫電阻的,後來取消了,因為發現幹燒10個小時也不會有問題。這樣的話就可以用便宜一點的臺系8位單片機接VCC之後分路輸出,程序也簡單,本來搞了5種模式,對應的是加速,怠速,高速,低速,減速,後來把高速給扔了,就成了現在的樣子。
現在的煙效器的基礎就是這麼簡陋的條件下這樣反覆調試出來的,
之後又做了幾次改進
煙這個東西沒那麼好弄,回頭專門發一篇。另外這個東西要感謝工廠的一位工程師,非常厲害非常有經驗的工程師。調試電阻絲的位置這些都是他弄的。
這個車雖然不會倒灌吞煙,但是後面風扇開啟的時候,還是會有低壓流場,氣流動壓不足的時候會被後面吸走一點,只是不會從風扇單元冒出來,因為煙效器本身的菸嘴做了阻隔而且風泵是開口朝前的。後來因為對付放大信號供電不穩定的問題加了個電解電容徹底把風道堵上了,所以不會有問題。
另外要說的是,你拿到的車的煙效單元線路板上可能寫著V1.3或者V1.2,其實都是一樣的,區別就是兩個單片機引腳的下拉電阻是不是做了SMT。
另外這個車選配的小空心杯有個問題,其實降噪是必須考慮的事情,但是降壓到3.3V之後扇葉就不是特別好吹。因為必須考慮降噪的事情,輸出也不能用全佔空比,這樣把佔空比降下來之後,MOS管的放大電路響應很快,馬達也是忽閃忽閃的。
好在這是DF5,正好真車就是這樣的。所以效果很不錯。
於是在DF4B上全部改成我自己找一級供應商確定繞組的低速電機了,如果用5mA的輸出可以出來的話,我沒必要放大接地了。這樣更好。不過總結一下其實還是我水平比較低。這種事就不應該工作中學習,應該是項目前就搞定的。
DF5這個車是ESU LokSound V5(我們用的是最高級的58419特別版而不是58429)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批裝車用戶,吃了螃蟹,也不是很順,所以你們拿到的車,如果用LokProgrammer讀序列號的話會發現非常靠前,不過不用擔心,在2020年8月升級過固件之後,這些事不會影響發售的車的功能。
這是第二次升級固件:
音效本身問題不大,但是和ESU「研討」了6個月,對方讓我用M420的音效。後來據理力爭換了真DF5的8240音效,可是高頻部分(12位以上)還是混合的。有一說一這個音效不是100%真實的。2020年加拿大的專業人士灌了第5版的音效更換了風機空壓機的聲音,然後我們改了操作模式,這樣汽笛有三種(遠處長鳴笛,近處汽笛和混合發音製造混響效果的模式)。電笛來自牡丹江機務段的1330號車,汽笛是長機的1922號車,以及在長沙檢修的廣鐵海段1776號車。(其實你不知道我給好多人供過音效,某個版本ESU V4的DF4D的主機和汽笛也是我錄的)
我們的原則是考慮到自己玩車的時候距離HO模型的距離,人眼睛離開模型大概就是一尺以內,這樣的話錄30m距離的音效最合適,離得太近,比如機艙內錄音(機艙內錄音有風險,尤其是DF4B,I端司機室後面的配電櫃很多電路是開放無保護的)效果並不好。如果戴了兔毛罩去錄室外的聲音,兔毛罩本身會過濾掉1200Hz以下的低頻風噪。順道,柴油機待機時候的900多Hz的基音也就沒了。
但是,如果要錄油泵的聲音,是要戴兔毛的。
所以最後是選了大概30m的全向音和無線話筒接的定向麥的30m音效(錄風扇用的)。幹這個得機務段檢修車間和段辦的人批,尤其是2017年之後不能再像之前那樣為了看火車隨便進段沒人管。
同時具備水阻、現場無雜音、天上也沒雜音的條件並不容易——廣州機務段為什麼不能錄音就在於,上頭是航線,下面是檢修車間的到發線,坐半天時間,從Y-20到A350,什麼飛機都能看一遍,就是錄不成一段有用的音。
我在廣機封閉管理之前,在旁邊錄過一位開始每一檔的音效,但是ESU拒絕使用。我跟他講reverbration,他跟我講「HiFi」(其實解碼器上連DAC都沒有怎麼HiFi……)
很遺憾,2017年之後很難申請到這樣的錄音機會了
在這期間我還為了讓分控的紅燈能在DC模式下自由切換,搞了個很麻煩的模擬用開關線路板。過壓保護沒弄好,在出貨測試的時候被工廠測試房幹掉了一半。其實這個功能特別沒意義,但是總是要照顧DC玩家停車亮燈以及拍照片的需求。
盒子是這樣的,這個盒子是可以通電把車開出來的。盒子的尺寸是調研了眾多模型廠的盒子之後選的和百萬城以及Markin能兼容的尺寸。和ESU的盒子相比,厚度寬度沒有變,高度我們的更窄。和百萬城的比,厚度更厚高度寬度一致。主要是為了放車方便。因為所有中國玩家基本都有百萬城的車,這樣就是堆在一起也省地方。現在房價這麼高,大家互相考慮考慮吧。
其實做盒子的時候倒是內部阻力比較大。我們內部很多人就對我搞這種盒子很不感冒,但我覺得搞存用一體的盒子是未來的方向。如果你買了車,你說你要是把車拿出來擺在架子上,盒子扔在柜子裡不是又佔地方嗎?所以乾脆把盒子做成車庫。你想加燈還可以給盒子加燈。未來會出一個附件,盒子的高度經過精確計算,這個盒子(但不是這一版)可以讓電力機車升著弓劃出來。這裡面還有個小機關,怎麼讓車在運輸模式下和展示模式間切換。回頭髮貨了就能看到了。
另外EVA棉也可以做檢修臺,車可以躺在上面不用擔心車頂小零件壓壞,摩擦力也足夠。如果你不要,EVA棉可以藏在盒子裡,你的盒子就是展示盒。
19年幹的另一件事就挺有意思的——
精細標牌加工
工廠拒絕給我們做這種明顯用衝壓和蝕刻都搞不出來的東西,
我們自己用雷射搞出來了。
當然今後我們主要的產品還是用蝕刻的
這種東西小搞怡情,大搞傷身。不是別的原因主要是太貴了。雕刻不貴,調機太貴。這事弄出來後,2019年在中國光博會上我見到北京光機所的一位工程師,還因為這個而成了朋友。估計是因為我拽了幾句「負離焦」「金相」之類的詞冒充內行吧。這玩意兒絕對是核心技術之一,不外傳^_^,北創也不會有。
我其實還寫了一篇論文講怎麼把STL改成層文件擬合成框線的,就是估計沒人看得上,看能不能2021年找個時間發了。
模塊化的好處其實還有很多,比如你想加電容的話,其實DF5的號牌窗裡面就是他的工作風缸,你剛好可以加一個電容進去。燃油箱也可以。但是我們這個車沒加電容。不是什麼功能都要有,對於調機來說,這麼短的車身,實在是沒必要加電容。誰沒事天天過白紙。
DF5的附件提供了過岔感應片(我裝上去過,但是叫的煩人,我就給卸了,現在改成手動發聲)。因為每個人的軌道都不一樣,如果你想裝可以裝。我不知道你的軌道是R3的彎還是R2的彎,怎麼給你調試?一個人覺得好,急轉彎正好有擠軌道的聲音,另一個人可能就覺得這東西滋哇亂叫過完就響。
不過電路上我們保留了全套元件,你只要按照說明書的說明接上線就行了。
另外誰說中國車塗裝沒規矩,那都是騙你的。我看過7個車的廠圖,都是有規矩的。就是機務段不按著規矩來。
一開始我們選號的時候,就發現過這個問題,就說東風兩個字,就有不知道多少種。
後來選定了22個號,外加10個無號車,字體也有十多種。條文也有不規矩的。相對來說,最符合圖的是1107號車,保留了80年代初的原始塗裝。
(以上顏色僅供參考,因為顯示器和實際差異比較大)
所以做Artworks的時候就特別麻煩,因為有圖也沒法用。
比如這樣的廠方資料,信息很全,就是數字沒法用,22個車號只有不到1/4用得上。
塗裝這件事上,總體原則是這樣的。作為車迷了解車迷,如果能用「六提」時代的塗裝,我們就不會用新塗裝。因為這個時期是大多數我們預估的客戶青春所停留的時代,也不是滿屏和諧電的時代。沒有人會抗拒。
但有一些選的就比較失敗。比如1155,我們選的時候,是個封存車,考慮給有需求的人保留一個沈局車號。現在刷了一身橘紅,在蘇家屯車輛段每天拉車。本來還有個河南地方鐵路局的DF5塗裝,後來通過關係聯繫到之後,發現車在長鋼,沒空去看去拍照,也就不了了之。
當時不徵集照片的主要原因是怕人背後說放衛星。先自己弄著吧。到2018年底車號都選好了,之後就沒再變過。在這個期間,1886又刷了一次,1921摘牌了。
(這次終於把長沙機務段標誌性的東字給換掉了)1688要感謝一個廣東小車迷貢獻的照片。十分清楚,特別完整。蘭局這個車欄杆亂七八糟,不太好弄,但是想著搞一下吧,也就留下了。
剩下的事先賣個關子吧,下禮拜再寫一篇(顏色和煙鍋的事情可以單獨寫兩篇)。我覺得做這件事對我最大的損失是打亂我對許多事的規劃。最大的失望是連我自己都不能理解我自己。最大的好處則是在東莞這個小圈子裡各種奇妙的互動,間接提高了中國火車模型的水平。
2020年新年。新年伴隨新冠肺炎。
然後莫名其妙地這個車就排不上產線,排上了之後有各種反正我說出來你們都不相信的事情。年底前這個車應該能馬馬虎虎上市。本來按照約定應該是3月份的事。
如果今年不是疫情的緣故,貨櫃也許已經往北美走了3批貨了。貨櫃是我們2018年7月送到工廠的圖,2018年底工廠畫出來。這個項目目前看還是挺好的。和ESU的合作不僅僅是用他的產品,我們也在給他供貨。ESU新的Pullman系列就用了我們的貨櫃,二次改進後的櫃門和鎖頭比2019年給X70配的貨櫃要改善了很多。用新櫃門的六連包中歐班列箱子也好了,年底前會配合NX70與X2K上市,當然這是合作方的事情。只是和北創基本上沒有什麼隔閡,合作融洽一些。
題外話:
其實DF5的彈簧還真的有4匝的。旋向我也看到過反著來的。
我們最欣賞的自己的作品是DF8,雖然是2018年初設計的,但是2021年上市,我們能保證它還是不會落後於時代,這也是我們唯一一個準備賣高價的車。最關鍵,還不是工廠畫的圖。這個項目中斷了差不多兩年。留點念想到時候再放圖吧。
2019年到2020年我們倒也沒閒著。做了一些其他車,也幫著別人做了點項目,很快就要面市了。2018年到2019年中做了個很有意思的雙層車。雖然是試驗品,但是在功能的·把握度上基本上可以輕鬆拼掉市場上同價位的其他國產客車模型。
這個過程中也發展出來很多新奇的業務,今後有時間講。
最後給兩張藝術照。我這裡廠圖還不少,今後慢慢放。當我們給你講DF4的故事的時候(還特意在大連廠和資陽廠請教過相關內容),有些傳說,自然就破局了。
順便說一句我們現在自己有的圖紙總共大概有210卷/冊。下面這些是我自己收藏的圖。機務段技術科和路局的圖你是沒可能借出來的,根本出不了他們的庫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