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小夥伴推薦小嗨去看一部「感官恐怖片」。
何為「感官恐怖片」?
以人類的感官作為設定和噱頭的高概念恐怖片。
就比如說2018年大火的《寂靜之地》。
該片憑藉「發聲即死」的設定在當年紅極一時,令人印象頗深。
同時又因為劇情上的漏洞掀起了一輪吐槽風波。
而小夥伴們推薦我去看的這部電影,號稱是《寂靜之地》的姊妹篇。
——《蒙上你的眼》。
影片開始,主人公馬洛麗正要帶著兩個孩子出門。
臨行前她反覆叮囑孩子們,旅途中絕對不要摘下眼罩。
三人迅速打包好生活必需品,出門順著麻繩摸索到事先準備好的小船上。
全程小心翼翼,分明就是一次逃亡。
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事情要從五年前開始說起。
那時的馬洛麗還是個孕婦,孩子的生父卻不負責任地離開。
她索性整天宅在家裡潛心作畫,拜託閨蜜傑西卡幫忙購買生活用品。
雖然馬洛麗是個當機立斷的女人,但傑西卡總是一臉的不放心。
尤其是最近「人們精神錯亂掀起自殺狂潮」的新聞,鬧得人心惶惶。
這天,兩人來到醫院做產檢,正要離開時卻發現一個女人發瘋似的用頭撞擊著玻璃。
簡直是要把自己活活搞死的節奏啊。
意識到不對勁的兩人趕緊開車逃離,哪知此時馬路上早已亂作一團。
車禍接連不斷,人們四處逃竄、花式自殺,整座城市徹底陷入混亂。
正在開車的傑西卡也不幸中招,行為突然失控,逆行飆車,直接翻車。
從車裡爬出後更是徑直走向迎面駛來的貨車,瞬間殺青。
而馬洛麗則幸運地被黑人小哥湯姆救助到了附近的一棟房子裡。
這裡還聚集著其他幾名避難的倖存者。
經過一番討論大家才明白,外面似乎存在著一種「怪物」。
它可以輕易摧毀人類的神經系統,惑人心智。
看一眼就會離奇發瘋,自殘而死……
這部《蒙上你的眼》,在當年一經上線就引起了廣泛關注。
奧斯卡影后桑德拉·布洛克獨挑大梁,香蕉姐莎拉·保羅森親情加盟,使其一舉成為了Netflix有史以來收看率最高的原創電影。
國內豆瓣7.2分,國外IMDb6.6分、爛番茄新鮮度63%,也算難得。
然而該片依然沒有逃過口碑兩極分化的命運。
喜歡的人恨不得捧上天,不喜歡的人恨不得貶低得一文不值。
雙方的爭執點一度聚焦在「抄襲」和「蹭熱度」上。
抄襲誰?蹭誰的熱度?在它幾個月前上映並大火的《寂靜之地》。
首先要說明,抄襲的問題根本不存在。
因為本片根據喬什·馬爾曼兩次斬獲年度最佳恐怖小說的同名小說改編。
「發聲即死」的概念也並非《寂靜之地》首創,最早出現在蒂姆·萊伯恩2015年所著的小說當中。
不過不得不說,發行方確實很「討厭」。
國內宣傳打著「《寂靜之地》姊妹篇、同類型五感電影、從耳朵到眼睛的變換」的旗號。
片名將「Bird Box」直接翻譯成了「蒙上你的眼」。
這顯然是對於自己的作品不自信的表現。
而且如果你看過本片就會發現,這樣的「蹭熱度」其實根本沒有必要。
兩部電影雖然在設定上頗為相似,但在故事性和整體架構上卻完全不同。
首先是「怪物」的設定。
《寂靜之地》中的怪物具象化,有血有肉,偏向於獵奇風格。
主角一家與其之間的周旋和對抗增強了緊張刺激的氛圍。
本片中的「怪物」是極端的超現實存在,從頭到尾連側面形象都沒有展現過。
有人說這樣的設定大費周章、故弄玄虛,大大減弱了原本的獵奇感。
其實換個角度想一想,獵奇感的減弱,換來的是神秘感和想像空間的增強。
人類的恐懼來源於什麼?來源於未知。
影片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解釋這股神秘力量從何而來、目的何在。
只是單純地告訴你,即使什麼都不做,它們也能輕而易舉地帶來毀滅。
而你不知道它們是什麼,自然沒有辦法應對,只能嚴格遵守「不能睜眼」的硬性規則。
未知可怕在哪兒?可怕在你無計可施。
其次是人物呈現和立意上的不同。
《寂靜之地》全程圍繞著主角一家展開。
親人的離去、家人的隔閡、父女的和解、兒子的成長、末日狀態下的繁衍......
不難發現,親情的主題貫穿全片。
而本片則是通過群像展現個人的變化與成長。
整個故事圍繞著馬洛麗分成了兩條時間線,同時敘述、來回穿插。
第一條時間線是五年前,馬洛麗與其他幾名倖存者共同求生。
同一個屋簷下,劫後餘生的人們展現出了不同的人性特質、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敏感多疑、溫暖包容、堅強果斷、因循守舊、自私自利、盲目樂觀、極度悲觀......
總之就是各有各的想法,無法團結一致。
第二條時間線是五年後,馬洛麗帶著兩個孩子逃生。
影片最後,她們成功來到了那個所謂的「安全營地」。
人們自由和諧地生活在一起,仿佛與世隔絕一般。
可這裡絕非什麼堅不可摧的堡壘,而是一所盲人學院。
為什麼盲人可以在這場災難中倖免於難呢?
天生看不見所以無法受到「靈體」的影響,這無需多言。
更重要的是,相比於正常人,他們更加善於溝通、彼此信任、樂於分享。
反觀那些所謂的正常人。
各執己見、無法團結,猜疑和對抗將他們一步步推向深淵。
面對這場災難,人們儘管失去了生存的優勢,但只要彼此信任、相互配合就還有一線生機。
然而,人性的劣根早已讓他們失去了信任和配合的基礎。
正如馬洛麗畫的那幅油畫一樣。
畫中的人們圍坐在一起,眼神裡充滿了陌生與隔閡。
根本不需要語言,光是眼神就足以看出他們缺乏聯繫,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獨善其身。
而馬洛麗之所以能夠帶著兩個孩子活到最後,是因為她在這些人的倒影中看到了更好的自己。
最開始的她無法與人建立聯繫,因為她不相信任何人。
但隨著經歷得多了,她逐漸學會了信任。
當幾人在房子裡避難時,外面的敲門聲無疑成為了最大的考驗。
有人求助,不開門?不人道;開門?鬼知道開門時會不會看見那些該死的「靈體」?
在這樣的糾結之下,片中四次開門的橋段見證了馬洛麗的蛻變與成長。
第一次,屋主給她開門,融入陌生群體的她充滿了戒備。
第二次,湯姆給另一位孕婦開門,她隨時準備著自衛。
第三次,孕婦給精神病人開門,她雖強硬,卻也嘗試著敞開心扉。
第四次,她請求盲人學院的人為了兩個孩子開門。
四次開門,使得馬洛麗這個角色從稜角走向了圓潤。
由此可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最重要的是溝通和信任。
蒙上雙眼只是感官上的缺失,並不可怕。
蒙上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才是真正的可怕。
所以說,本片根本沒必要蹭誰的熱度。
與其想著怎麼蹭熱度,倒不如對自己的作品自信點吧。
(本文由High電影原創,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