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作者:牛刀財經
張杰,三聚陽光智慧財產權集團董事長、創始人。
「《春天的故事》,引發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一波下海潮,大家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方向,前行這條路要走就不會變了,而且只能越來越好,這是一個大的趨勢。」
據人社部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有12萬公務員辭職下海,張杰就是其中一員。1998年,剛剛三十出頭,在專利局做了十年審查員的張杰,毅然決定辭職。
「當時國內代理機構的水平還都停留在弄個證書就行了,而我的初心是,能不能幫助中國企業做出好專利,做好保護。」2000年,三聚陽光成立,成為國家知識產權局指定的專利代理機構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指定的商標代理機構。
尋找價值
中國專利制度是伴隨改革開放建立起來的,1985年4月1日《專利法》開始實施,保護智慧財產權的目的,更多是為了改善營商環境,吸引外商投資。此後十多年間,張杰見證了國內國外企業在華專利申請走過的每一步,並伴隨中國專利事業逐漸發展。
「外國公司的專利申請說明書動輒幾十頁上百頁、幾十項的權利要求。因為專利申請文件寫得好,所以侵權訴訟非常容易取得好的結果。
反觀中國企業,對專利的本質認識不足,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早期的國內專利就寫兩三頁,權利要求只有一、兩個,維權時很難使用,還容易被對手宣告無效。」
九十年代末期,隨著中國經濟的開放發展,國外企業在華的專利申請量大幅上升,專利侵權訴訟也開始出現,主要集中在國外企業在中國的維權訴訟。從那時起,三聚陽光就開始受中國企業委託與國外企業進行專利對抗。
回想當時的情景,張杰得出的結論是,好的專利申請要能經得起專利訴訟考驗。
專利既是市場保護的工具,也是參與市場競爭的利器,但當時大多數中國企業對智慧財產權作為一種私有財產權的屬性認識不足,對專利的認識還停留在僅當成一個證書,發明專利少而且質量不高。
在這巨大的認知差距裡,張杰看到了一個極具潛力的智慧財產權服務市場。
雖然機關幹部下海有天然的人脈優勢,但當時行業裡,既有在計劃經濟轉型之初就佔得市場先機的國內所,也有早就取得涉外代理資格壟斷地位的國際業務為主的大所,聚集在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周圍的小公司更是不在少數。
如何從一眾對手中脫穎而出?他明確了一個方向,一定要幫助企業通過高價值智慧財產權全方位打造核心競爭力,實現商業價值持續增長。這也是三聚陽光頭十年的重要使命。
在張杰看來,智慧財產權是企業的無形資產,離不開幾個價值維度:
·第一是實施的價值或叫市場價值,我自己幹,人無我有,新技術可以降低成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性能。
·第二,我不幹,可以許可別人幹,收取實施許可費。我沒有讓別人幹,人家幹了,我告別人取得經濟賠償,這叫法律價值或訴訟價值。
·第三叫戰略價值,企業發展未來和行業發展戰略方向,也可能暫時不能轉化為產品,但它日後可能轉換出巨大的市場價值或經濟價值。
在認識到智慧財產權的的價值後,企業該如何將智慧財產權變現,利用智慧財產權提高企業價值?美國高通以及日本大企業的做法,為國內企業提供了參照。
「傳統企業把研發部門、專利部門、智慧財產權部門都當成成本中心,但在以創新為核心,通過創新技術收費、許可收費的現代科技企業,比如高通眼中,這些部門不是成本中心,而是利潤中心。如果沒有專利保護,市場將增加其他競爭者,造成損失,這是專利的一種核心價值體現。」張杰說。
在日本,東芝、松下、夏普等大企業都持有萬件以上的專利,但他們之間很少陷入專利糾紛和訴訟。這些公司的智慧財產權部門,有一兩百專利律師和專利工程師,他們的工作除了申報專利,還包括情報分析,關注競爭對手的舉動,分析自己在智慧財產權方面的風險並謀求以自己擁有的專利作為對抗和平衡的砝碼。
「很多企業形成聯盟把共同技術領域的專利拿出來形成一個專利池,一方面我再去開發新技術,只要是在專利池的企業,專利池的專利我就能用,免去額外支付費用,減低成本;
另一方面,如果碰到專利流氓,就是自己不生產,但以自己的專利向別人發起訴訟以獲得高額賠償為目的的公司,如果背後有專利池的支撐,有以專利對抗專利的砝碼,可能就把問題破解了,它有一個風險防控的作用。」在張杰看來,這也是專利的價值體現。
走向世界
2010年以後,不僅中國企業開始尋求創新發展之道,政府相關部門也開始加強對中國企業智慧財產權方面的培訓。從2012年開始,各地智慧財產權資助政策不斷湧現,催生和刺激了行業快速發展,三聚陽光也伴隨大勢快速成長。
張杰將這個階段稱為「三聚陽光的快速發展階段」,從那時起,三聚陽光從訴訟代理業務擴展,開始做諮詢、智慧財產權戰略,幫助客戶做專利分析,後來又涉入創新孵化和投資,探索新的業務模式。
「不做永遠沒有,做了才有可能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憶及過往,國內國際市場開拓之難令張杰印象深刻。
從2008年開始,三聚陽光積極投入到國際市場開拓,每年行業大型國際會議都帶隊參加。在過去十多年裡,三聚陽光在出海方面不斷堅持,目前在全世界主要國家都有合作的律師事務所或專利事務所,甚至在英國、美國、歐洲等智慧財產權強國,每個國家不少於三家不同層次和側重的合作所。
張杰將三聚陽光幫助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2005年以前,許多外國企業在中國訴中國企業專利無效,侵權。2005年以後,隨著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市場的進程加快,在國外的專利訴訟越來越多,也將三聚陽光拉到了國外的智慧財產權訴訟戰場。
張杰回憶,
當時中國企業在這方面的意識和國際企業差距很大,很多國際企業投資進入中國前,會先花一筆錢請法律服務機構做相關投資可行性和法律風險的調查,從而避免後期訴訟的產生;
但中國企業則不同,只要國外有市場,有訂單,一拍腦門就敢出去,不調研市場準入門檻,不評估當地法律風險,發生問題倉促應戰,往往後果是任人宰割。
近年來,智慧財產權案件層出不窮,無論是輝瑞歷經3年艱難勝訴偉哥專利糾紛,還是福瑞股份就一款肝病檢測儀的專利起訴一體醫療最終達成和解,再或者是「華為起訴摩託羅拉,以防止摩託羅拉將華為的商業機密轉讓給諾基亞西門子」,以及「印度德裡高等法院裁定,小米侵犯了愛立信的專利並禁止小米在印度銷售和進口手機」,越來越多中國企業捲入了國內國際智慧財產權訴訟的浪潮。
伴隨中國公司產品和技術走向海外,不管是應對美國301和337條款調查,還是在美國的專利侵權訴訟,三聚陽光都充當著中國企業的顧問團後援團,至今還支撐著兩三起中國企業在美訴訟。
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成立後審理的第一案,飛天誠信公司與以色列阿拉丁知識系統公司專利侵權訴訟案,國電富通公司與義大利Magaldi公司「鍋爐除渣系統」印度專利侵權訴訟案,漢王科技與日本WACOM公司「手寫板技術」發明專利無效案……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組成了三聚陽光的裡程碑。
業務創新
據張杰介紹,三聚陽光目前也在開展智慧財產權盡調和風險排查業務,既為投資機構也為正在發展壯大和準備上市的企業提供智慧財產權深度服務。
他講述了一個謀求上市卻在專利上出了紕漏的真實案例,蘇州恆久創業板上市前的招股說明書中擁有6項核心專利,在上市敲鐘的前一天被人舉報,專利已經在過會15天後失效了。
這個問題上市之前,律師、券商就應該發現補救,但事實卻是,連未交年費這件事都沒核查清楚。此事導致蘇州恆久未能登陸創業板,延遲在六年後才艱難在中小板上市。
「我們做智慧財產權盡調和風險防控的目的就是為投資人服務,為投資公司服務,為擬上市的公司服務,幫助客戶進一步摸清客戶的競爭對手是誰,他們都有什麼樣的專利,圈了多少地(保護範圍),會不會有潛在的侵權風險,這是第一種方向。
第二種方向,我們專利的技術領先了,能不能把保護的圈畫得更圓滿一點,將來不讓競爭者再進來?」
「我們相當於啄木鳥,幫企業把一些深層次的病害蟲給它找出來,叼出來,最後幫助治療好、解決好。
這個服務,我覺得對企業後邊的發展是一個戰略性的的建設。無論是對投資人,還是對社會公眾負責任來講,對資本市場都有一個提升質量的作用。」張杰分析。
三聚陽光不僅是一家智慧財產權服務公司,近年來也開始涉足投資領域,其投資方向依然和科技創新緊密相關。「我們的投資有自己的偏好和路徑,投的都是在細分領域科技創新型Top級項目。」張杰透露。
而張杰除創業者之外還有「天使投資人」的另一重身份,在他看來,「天使投資和科技創新有天然的聯繫,有共同的基因。真正的天使投資人還有一顆慈悲心、包容心,他們成功之後願意扶持新人,扶持未來的創新,也正因為有這種初心才能容忍失敗。」
近年來,因為智慧財產權方面的紕漏在市場競爭中落於下風的案例不在少數,而創業公司被競爭對手用智慧財產權封殺的例子也比比皆是。站在投資人的角度,如何規避風險?
張杰發現過去天使投資人投科技創新項目時,判斷一下企業不錯,團隊不錯,技術不錯,市場不錯,還有專利就投。現在大家在這方面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不僅要看有沒有專利,還要進一步看是不是企業競爭的核心技術和專利,申請的價值和質量高不高,是否足夠規避競爭對手和保護創新。
與此同時,投資人和機構已經往下沉,一個好的技術在研發的時候看準了就可以投,幫助研發順利完成下去;在創新研發階段,幫助團隊籌建公司,進一步孵化項目。這些獨特的做法對整個中國的創新發展非常有意義。
從傳統IT到網際網路再到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迭代也給智慧財產權行業帶來了衝擊。
張杰對此抱著開放心態,「網際網路+的趨勢,我們很早就看到了,雖然不是革命性的力量,但一定是行業進步必須要走的路。」至於怎樣將智慧財產權和網際網路結合?張杰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第一,資料庫的建設和更新,技術推動非常有必要。專利審查過程中要檢索查新,行業最著名的德文特公司有全世界專利的標引資料庫,早期中國沒有這套系統,現在正在補上短板。
·第二,機器翻譯提高效率,也需要大量的人工智慧技術手段。
·第三,專利等各種權利證書交易過程,股權變更工商局登記,專利維權取證公證,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防偽和保真。
面對智慧財產權服務的新興公司不斷湧現,張杰說,三聚陽光的核心優勢在於人才的厚度和專業服務能力。「網際網路+的公司往下發展,必然要深入到專利這個行業,專利工程師也好,專利代理人也好,能不能在複雜的專業領域中贏得客戶的認可,將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三聚陽光積澱多年的專業能力和客戶服務經驗,網際網路公司短時間內很難超越,而網際網路端的技術優勢,三聚陽光也需要積極追趕。
據張杰介紹,「我們現在接受政府的委託,在無錫做的網際網路智慧財產權運營平臺已基本建成,集中引進了大批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相關技術領域的企業,目標是把它們的智慧財產權放上來,許可運營、交易、形成專利池協同發展。」
結語
從公司初創時單打獨鬥,到今日的百人智慧財產權律師團隊;從本土專利代理走向國際專利代理,甚至國際專利訴訟的後援;經過多年發展,三聚陽光已發展為集智慧財產權申請確權、訴訟保護、戰略制定、諮詢研究、智慧財產權創新項目的估值與投資為一體的綜合性智慧財產權服務公司。
現在,張杰已經很少再親自承接案件,但在三聚陽光成立20周年之際,張杰還在思考著企業的未來,「20年,說明這個企業已經不存在死亡的風險,但會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如果沒有新的目標和新的變革,也比較容易沉淪。」
「20年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關鍵性的節點。」張杰的目標是,未來5到10年,做到行業的排頭兵。
「以前不敢說,現在形勢變了,世界恰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可能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者。未來十年,中國一定會成為世界技術創新的領跑者,中國的智慧財產權行業,也一樣有機會成為世界的引領者。
三聚陽光要努力做到國內行業的排頭兵,立足智慧財產權的基礎業務,從訴訟到運營,再到服務科技創新,甚至創新投資創新模式都會豐富、完善起來,這是我們的長遠目標。」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