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屬於小學一年級正常教學的漢語拼音,如今卻有一批幼兒園的娃娃要利用寒假花錢報班學,而且價格不菲,這是為什麼?記者近日一探究竟。
不會拼音一進小學就輸了
今年9月,王女士的兒子就要上小學了。近來,不斷有「過來人」從旁提醒她:不讓孩子提前學漢語拼音,上學後跟不上進度。
「漢語拼音不是應該在小學一年級學嗎?」半信半疑的王女士開始留意此事,沒想到四處一打聽嚇了一跳:兒子所上的幼兒園雖然沒教漢語拼音,可班上孩子幾乎都在外面報班學習,有的已經快學完了。這讓她頓生焦慮,仿佛兒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據悉,孩子們有的是在幼小銜接班學拼音,有的則是在專門的拼音班學,這些班大都由社會培訓機構開設,拼音班的價格也因為家長旺盛的需求而水漲船高。記者在一則針對「4至6歲兒童」的培訓廣告上看到,漢語拼音班每次60元,1個半月的課程需要540元。一家培訓機構打出了「名師」、「四人精品小班」、「一對一有針對性輔導」等招牌,僅一個寒假基礎班就要價1500元,只是完成從零基礎到基本識別、會拼、會讀、會寫。而那些一兩個月開價四五千的幼小銜接班,在家長眼裡還算是「價格相對較低的」。
即便如此,家長們仍舊前赴後繼。一位家長透露,她女兒上一年級後,班上多數同學都提前學過拼音,結果,少數沒學的就特吃虧,其中一名男生因為成績差拖全班後腿還被老師請了家長。
趕進度學拼音「速戰速決」
家長如此著急讓孩子提前學漢語拼音,主要原因在於小學一年級教授拼音知識的速度快,家長們擔心孩子消化不了、跟不上。
一位姓曾的家長告訴記者,她兒子在城區一所名校就讀,剛入學時最不適應的就是語文課。開學頭兩周,每天只上半天課,「十一」放完假沒出三天,拼音就全講完了,滿打滿算也就一個月。家長們抱怨,23個聲母、24個韻母、16個整體認讀音節和4個聲調符號,學校講這麼快,上學前從未接觸過拼音的孩子怎麼可能一下子學會?
記者從部分小學證實,以前要教兩三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漢語拼音,現在一般都會在1個半月內「速戰速決」。這是由於教材增加了新的內容,除拼音外,一年級第一學期還得教學生識字、學句子、學課文。為了保證進度,學校只好將3個單元的拼音學習壓縮至最短。
「其實,拼音的學習會貫穿一年級整個語文教學,通過用拼音拼生字等方法鞏固拼音學習成果,並不像家長們擔心的那樣只單純學一個半月。」史家小學低年級部執行校長喬紅介紹,目前,一年級的兩本語文教材都是用拼音標註的,學生每學一個字,都會用到拼音,直至熟能生巧。憑著20多年的教學經驗,她認為,即使學生上學前從未學過拼音,也一定能跟得上。
不過,學前階段學習漢語拼音確實讓老師們面臨教學尷尬。對於大多數學校而言,一個班新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二提前學過,剩下的三分之一學生學起來就會顯得很吃力。而且,學前階段教授的拼音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讀音不正確、書寫不規範等,小學老師糾正起來非常困難。
幼兒教育小學化得不償失
對於幼兒園娃娃學拼音的現象,首都師範大學基礎教育學院副院長王海燕認為,幼兒教育小學化將得不償失。
她分析,現在社會注重幼小銜接的意識很好,但銜接的不應該是知識,而應該是習慣。「家長們的起點往往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認為提前學一些知識就是過渡,這種心情可以理解,可這不是真正的銜接,真正的銜接在於學習習慣的引導。」在王海燕看來,在學前階段學習漢語拼音是一種明顯的小學化傾向,有可能適得其反。比如,孩子上一年級後發現老師講的是自己已經學過的內容,很可能會產生厭煩心理。因此,她建議家長調整心態,圍繞孩子的興趣開展幼小銜接,打開孩子的興奮點,讓孩子在玩中學、在生活中感受、獲得知識概念。
喬紅校長也不提倡學前階段學習拼音。她認為,孩子手部肌肉尚未發育健全,提前學拼音、特別是握筆寫字,會導致拿筆姿勢不正確,進而對坐姿、脊柱發育和視力將產生一系列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