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政大師的嫡傳女弟子王威,書作《愛蓮說》賞析,雋秀遒勁好書法

2021-01-08 清雅閣

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

任政先生的書法造詣在當代唯有二田的影響力可以同日而語,任政先生的書法在書法界的地位也是非常高定,今天我們為大分享的不是任政老先生的書法作品,而是任政的女弟子王威的書法作品。承襲任政的筆法,卻又自成一派。可謂是名師出高徒。關於著名女書法家王威的介紹,我們凡在文末,若您喜歡這段內容請您點讚,收藏,關注,轉發。因為分析也是一種美。現在我們還是按照慣例,還是說一說書法的技巧,整行的行氣,書法作品中字與字上下(或前後)相連,形成「連綴」,要求上下承接,呼應連貫。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書體雖然字字獨立,但筆斷而意連。行書、草書等動態書體可字字連貫,遊絲牽引。此外,整行的行氣還應注意大小變化、欹正呼應、虛實對比,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節奏感。這樣,才能使行氣自然連貫,血脈暢通。

任政大師的嫡傳女弟子王威書作《愛蓮說》賞析

書作介紹:

王威,生於1986年,字嘯林,號一圭,齋號威湘閣,祖籍天津,現居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書法研究生,導師王鏞、陳國斌、徐海等。張大千大風堂第四代門人,師從孟慶利先生。早年曾拜海上著名書法大家任政、趙冷月入室弟子、書苑奇才陳華榮先生為師。幼承家教,涉獵多廣,勤研碑帖,傳統功力深厚。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宋、元,降而明、清,皆所研習。近些年集南北派實力書法家言傳身教,融古匯今,日益精進,漸自成品貌,尤善楷書。

相關焦點

  • 民國書法大師任政,行草穠纖力壓田蘊章,親自為偉人紀念堂題詩詞
    任政書寫今天小編要說的這位書法家,他的書法人生確實是和家庭的薰陶有很大的關係。這位民國書法大師叫任政。我估計很多網友對其不熟悉,任政老師出生在上世紀初,他的家庭是真正的書香門第。任政書法而任政自幼也是跟著任心尹學習書法,練習各種碑帖,在書法的縱橫交錯裡遨遊。
  • 書法:秀到沒朋友,任政-虞恭公碑
    虞恭公碑任政(1916—1999),字蘭齋,浙江黃巖人。生前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外國語學院藝術顧問、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藝術顧問。電腦行楷字庫底版為任政先生手寫原創。任政先生楷書法初唐,行草宗二王,分隸學兩漢。紮根在深厚的優秀傳統基礎上,先生的書法筋骨血肉備具,點畫渾圓淳和,飽滿圓實,溫而不柔,力含其中,線條工整秀麗,天然生姿, 整字字字獨立,筆斷而意連,沉著凝重,蒼勁老辣。章法則如行雲流水,又若皰丁解牛,"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 任政27幅行書翰墨欣賞:工整秀麗、雄健挺拔!初學書法的好字帖
    當代許多的書法愛好者或者從業者常常喜歡把任政、二田的字視作書壇的洪水猛獸,認為他們的字是印刷體、是屬於初級階段的字。比如有的書友說,如果僅僅只是想把自身的字練得規範端正,那麼練他們的字沒錯,而且非常容易上手、見效快,但如果是想在書法一途走得更高更遠,則最好是師古臨古。
  • 當代書法大家任政,18幅精選行書《唐詩》鑑賞,行雲流水自然疏朗
    書法是我國藝術發展中最受歡迎的藝術,它的成功是依託漢字結構的特性,利用線條的長短粗細和急緩相交的書寫方式,把漢字的特點用藝術的手法完美地展現出來。我們在書法學習和書法創作的時候,不難發現書法那簡約而單純的黑白點畫構置藝術格局,並由此呈現書法藝術的至美——意境。
  • 任政先生的45幅行書真跡展,被譽「行楷第一帖」,專家:印刷字
    任政任政先生的書法,是公認的行書大家,甚至便成了公用標準字,但從書法角度看,不耐欣賞,越看越少趣味,得不剄愉悅感,他的字俗氣少韻致,適合公用,但缺藝朮味道,小學生習字是好範本,但作為藝朮去欣賞則太差任政先生集百家之長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書法體系及規範字行楷!他好像武壇巨星李小龍一樣掌握了一種哲學理論讓自己與眾不同,以高超的技藝做到了推陳出新而且是本世紀無人能及的水平!任政的《三字經》和《朱子家訓》其書法水平已超過所有書法大家的技藝!任政先生的書法功力是被民眾所認可的,但是他的字規範之處在於變化較少,被一些所謂的專家點評為:「印刷字」。
  • 《愛蓮說》原文、翻譯及賞析!
    愛蓮說朝代:宋代作者:周敦頤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  ⒋予(yú)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愛蓮說)清漣而不妖,  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沾染(汙穢),在清水中洗滌過卻不顯得妖媚。
  • 周敦頤·《愛蓮說》譯文賞析
    《愛蓮說》北宋學者周敦頤所作的一篇議論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
  • 【經典】《愛蓮說》原文、翻譯及賞析
  • 楊冪書法,雋秀清雅,瀟灑靈動,太漂亮了
    楊冪的外在條件實在是太好了,超級棒的身材,搭配上精緻漂亮的五官,真是一個活脫脫的大美女,加之極富有才氣,誰人不喜歡呢?楊冪不僅會演戲,而且歌唱的非常好,還是製片人,楊冪可以說是一位很有實力的藝人,獲得了好多的大獎。
  • 任政隸書字帖《魯迅詩》
    任政(1916-1999),字蘭齋,浙江黃巖人。任政楷書法初唐,行草宗二王,分隸書兩漢,在繼承優秀傳統基礎上,推陳出新,創出自己風格,雄健挺拔,工整秀麗,深受國內外書法愛好者讚賞。
  • 【美文閱讀】周敦頤《愛蓮說》原文與譯文賞析
    《愛蓮說》就是說說喜愛蓮花的道理。   賞析「說」,   是一種議論性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託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 任政先生1977年的行書字帖欣賞,筆力行雲流水,結體自然遒勁
    江湖體成為了當代偽書法的一種代名詞,就是有創新,卻沒有法度的書法。我認為能寫江湖體只能說這人的字不爛,有寫好字的能力。只是沒見過好東西罷了。用心臨帖,是與古代大家的靈魂溝通,更是讓自己尋找到美的正途。書法是有一定之規,經過前人不斷摸索總結出來的,再加以琢磨修飾美化,千錘百鍊,可以說是達到了減一分太短,增一分太長,不容你隨意改動的地步。所謂江湖體,在我看來就是寫著高興起來,就脫離了書法規範,由著自己盡情發揮,隨心所欲。看似瀟灑飄逸,實則不耐推敲和挑剔。究其根源,還是浮躁自滿,無視章法,對書法的精髓掌握不透不深。有能力臨好、寫好書法作品的,其實怎麼寫都有其獨特的神韻。
  • 任政:所寫楷書既不像顏真卿,也不像柳公權,而是有自己的風格
    說到楷書,我們能想到顏真卿、柳公權這些楷書大家對於當代一些楷書大家很陌生,其實在當、近代有很多人把楷書寫出了境界,任政就是這麼一個人。任政一生最愛書法,60多年堅持不懈,尤其是在楷書上的造詣在當時無出其右者。
  • 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精湛書法
    除了舞臺表演之外,他愛好十分廣泛,特別值得一提的他在書畫等多方面的造詣,讓他不僅僅是一位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書法功底深厚、清靜雋秀,以行楷書 為主,小楷尤精。小楷風格來源於《樂毅論》、《黃庭經》、《十三行》等二王小楷,並伴有唐人寫經筆意。梅蘭芳和恩師齊白石先生
  • 古詩詞文賞析之古文《愛蓮說》周敦頤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裡的之一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並沒在甚蕃裡糾纏,只是直接縮景,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 秦劍書法作品賞析
    近些年,他將書法意境的延伸和深層次的文化挖掘作為自己創作的方向,賦予以歷史內涵和時代感,由此開拓了一種書法新氣象。  秦劍:性格平易近人,為人淳樸友善。他生性好學,一生仰慕書法,早年隨家父研習書法,後又隨已故書法家李文海習書法,幾度春秋,默默苦練。這種執著源自於他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痴愛,是他內心情感的抒發。
  • 「昔文在線」任政——關於執筆方法的探討
    聞是文化啟用《昔文在線》,在於掘地三尺,把往昔的好文、好字、好畫,挖掘出來,呈現給各位文友分享。各位且看且珍惜。一起進入《昔文在線》吧!這篇文章是任政先生回答江西南昌的童正貴提出的——怎樣執筆是正確的?聞小編就這個問答全文展示給大家,供參考學習。
  • 射墨大師關門女弟子創「爬書」,用身體蘸墨在紙上爬過,不明覺厲
    射墨大師關門女弟子創「爬書」,用身體蘸墨在紙上爬過,不明覺厲 書法界的「馬保國」,收徒關門女弟子,弟子「爭氣」創出爬行書法 書法的創新,來源各個時代書法家不懈的努力,時至今日,書法藝術已經到了瓶頸,人們對書法的認識,已經開始超脫於文字之外。
  • 愛蓮說
    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公餘飯後,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於池畔賞花品茗,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混沌,並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愛蓮說》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所傳誦。一年以後,周敦頤由於年邁體弱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築堂定居講學。他留下的蓮池和那篇《愛蓮說》,一直為後來者珍視。
  • 戲曲大師梅蘭芳10幅書法欣賞,勁健秀雅、剛柔相濟!真藝術大家
    過去的文人墨客自幼臨習古帖善寫書法,寫好字是必修功夫,是文章之衣冠、是藝林文翰的門面。而今人把學書法練字更多的是當作一種自詡的文化傳承、或是藝術表現,由此方向就跑偏了。因為他們往往忽略了文化修養,以至淪為腹無經綸的書寫工匠,想要創新並超越古人的書法,無異於痴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