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9月12日晚
地點:三聯韜奮書店地下一層
主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先剛
|主持人:歡迎大家來參加我們「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的第二講,我稍微介紹一下我們整個的活動。「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是三聯書店和騰訊書院聯合舉辦的,為慶祝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創辦二十周年。這套叢書創辦於1994年,是三聯書店和哈佛燕京學社一塊合作來推出中國的中青年學者學術原創著作,到現在已經有20年時間了,累計下來將近出了100種。這麼多讀者如果關心中國的出版和圖書業,特別是學術出版的話,這20年能堅持下來出這樣一套叢書是不多見的。所以我們特地舉辦這樣一個活動,是為了紀念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圖書出版20年,希望能夠堅持下去再出20年。
今天我們請到的是先剛教授,來自北京大學哲學系。他把一本非常成熟、優秀的著作《柏拉圖的本原學說》交給我們,這本書是今年三月出版的。我看網上的評論,大家對於這本書也是非常感興趣的。柏拉圖,希臘人,沒結婚,同性戀等等,這可能大家非常感興趣的主題。先剛教授一直在北大學習、工作,後來在德國留學,獲得圖賓根大學哲學博士。先剛教授去年還出版了一部非常重要的譯著,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精神現象學》的新譯本問世,這是非常值得祝賀的事!總的來說,先剛教授在德國古典哲學和古希臘哲學這兩方面都有出色的研究和造詣。他今天講的這個題目很吸引人,「何謂柏拉圖式愛情」,接下來熱烈歡迎,下面的時間就交給先剛教授!
|先剛:謝謝主持人的介紹!感謝大家拿出寶貴的周末時間來聽我做一個非學術性的報告,我希望儘量講得有意思一點。其實題目也是我跟幾個策劃人員一起想出來的,故意選了一個比較誘人的題目,叫《柏拉圖式愛情》。當然我還是希望回到嚴肅的學術問題上,我的目標比較簡單,就是給大家把柏拉圖式的愛情原原本本地還原一下,看看柏拉圖的愛情觀究竟是什麼樣的?以及對於我們有什麼意義?如果我們願意從裡面汲取一些什麼東西的話。
● 對「柏拉圖式愛情」的片面理解
接下來我言歸正傳。說起愛情這個東西,它是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在人類生活當中也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對於這個題材,其實是詩人、作家最拿手的,他們最願意對其進行描寫和刻畫,在無數的文學作品當中我們已經見證了很多的愛情現象。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哲學家也是有很多話要說的,比如柏拉圖、斯賓諾莎、叔本華等等都很喜歡談論這個問題。那麼哲學家談愛情和詩人、文學家有什麼區別呢?簡單來說,對於愛情這個東西,詩人是知其然,但是哲學家可能是知其所以然,就是人類為什麼要有愛情?以及愛情的本質是什麼?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柏拉圖對於這個問題非常自負,他認為自己是絕對的愛情專家。在他的各種著作裡面,他借自己和借別人的口來稱讚自己,說自己是愛情大師,精通情事,掌握了愛的技藝,甚至說,其他別的我都不懂,我唯一懂的就是愛情方面的事情,可見他在這方面的自負。
從各種記載來看,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按照我們學界的看法,就是代表著柏拉圖的本人,就是柏拉圖本人營造出來的一個藝術形象,蘇格拉底其實就是柏拉圖本人。這個蘇格拉底在愛情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是非常成功的,擁有無數的愛情和情人。在古希臘語裡面,「愛情」這個詞演化出了一個主動詞和一個被動詞,我們一般把主動詞翻譯成「愛人」,被動詞翻譯成「情人」,顧名思義,一個是主動的,一個是被動的。蘇格拉底擁有無數的愛情和情人,證明了他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成功。我們首先來看看,柏拉圖如何在理論上說明這件事情。
演講現場
由於時代久遠,古人的許多思想觀念經過長久的流傳會遭到一些簡化或者是扭曲。柏拉圖對於愛情的觀點也不例外,到現在基本上已經可以簡化為一個公式或者口號了,就是比如我們說柏拉圖式愛情就是精神戀愛,就是等於沒有肉體關係的愛情。基本上是大家的一個共識。這也不能說完全偏離了柏拉圖的本意,但是它太片面了,因為柏拉圖可是費盡了很多的論證、闡釋才達到了這個所謂的精神戀愛的結論。而且這個結論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其實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至少對於真正想要了解柏拉圖的人而言。
歪曲他的歷史原因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哲學家費西羅在翻譯希臘文的「愛情」(Eros)這個詞的時候,不是太謹慎,用了「Amor」和「Caritas」這兩個詞,但「Caritas」這個詞實際上是表達人們對於上帝的無欲無求的敬愛之情,和柏拉圖所說的那種充滿強烈欲望的愛情是兩碼事。這就引起了巨大的誤會。而且「柏拉圖式愛情」這個術語就是費西羅首先提出來的,經過他的闡釋和解釋,慢慢的人們就認為這是跟肉體沒有關係的,一種很清淡、很純潔的戀愛。這樣一簡化,對於我們今人來說是比較難以接受的。對於人類來說,快樂,尤其是肉體的快樂,包括吃喝、性愛方面,都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如果只是提一句口號,說我們要精神戀愛,不要什麼其他的,那肯定就不容易被大家接受。大家不罵柏拉圖就是好的了,客氣一點,就把柏拉圖看成是不諳世事的,不懂人間真愛的迂腐之人。這是一個誤解,是需要我們來澄清的。
一般人已經不太接受這種柏拉圖式的愛情了,即便是哲學家也不例外。我們在這裡舉叔本華的例子,他是非常尊崇柏拉圖的,他的哲學有三大來源,柏拉圖哲學、康德哲學,還有印度奧義書。在別的地方他對柏拉圖推崇備至,但是談到愛情的時候,他就覺得柏拉圖所說的愛情都是神話,甚至是開玩笑,而且柏拉圖談的根本只是男人之間的感情。這就點出來一個人們通常沒有注意到的事實,就是古希臘尤其是雅典人津津樂道的、非常熱衷的愛情,如果不是全部,那也絕大多數都是指的是同性戀,尤其是男性之間的同性戀。在柏拉圖的《會飲篇》裡,其中一個人滔滔不絕地提出了一個很亢奮的觀點,他說「男同性戀」和「哲學」、「體育運動」是古希臘文明的三大標誌,是區分文明世界和野蠻地區的標誌。
如果我們只看古希臘的一些詩人或者是哲學家的著作,那麼確實會產生這種印象,好像希臘人僅僅熱衷於同性戀或者是男同性戀。實際上也不是這樣。我之前讀過一本德國學者利奇德寫的《古希臘風化史》,裡面記載了希臘人整個的愛情生活,根據他的記載,就是希臘人這兩方面都是並駕齊驅的,他們對於同性戀很熱衷,但是對於男女之間的愛情也一點沒有耽擱,等於是兩手抓,兩手都硬。但是到了一些正式嚴肅的著作裡面,這些哲學家或者詩人就會把同性戀放到檯面上,把他們當做主要的談論對象,這也是值得注意的。至於文學作品裡面就寬容了很多,荷馬史詩裡面談男女之間的愛情是很多的,女同性戀的鼻祖薩福是一名詩人,她和她的女情人們的據點在蕾絲波島,我們今天所說的女同性戀,「蕾絲邊」,就是以這個地方來命名的。總的說來文學裡面的描述比較平衡,但是在哲學裡面,同性戀的現象會更多一些。用我剛才說的那本書的作者來說,古希臘的人是非常喜愛女人的,但是他們更喜歡男同和年輕男子,這些事情都很美。在柏拉圖這兒也是可以看到,或者說他基本上也是談的這個男性之間的感情,就是同性戀。
薩福和她的學生在蕾絲波島
那麼同性戀會不會支持柏拉圖式戀愛呢?基於之前所說的理由,估計也不會。因為大家都知道,和這種肉體關係徹底割裂的愛情,在同性戀那裡也是沒有的。結果也是一樣的。大家一直是把它當做是一種沒有意義的空想,而我今天的目標就是想把它還原一下,或者恢復它本來的意思。你說柏拉圖式的愛情是精神戀愛這沒有問題,但是就像黑格爾所說的,任何一個真理,你把它從具體的語境或者含義當中孤立出來,單獨當做一個口號的話,就是一個謬誤。這種愛情柏拉圖自己也不會認同的。所以說我覺得,要真正了解柏拉圖的愛情觀,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說,就像研究柏拉圖的理念、本原或者研究柏拉圖其他的嚴肅的話題一樣,要儘量回溯到他自己的著作裡面去,尤其是多種著作,看柏拉圖究竟怎麼樣來講愛情這個東西。
● 愛是出於一種匱乏
柏拉圖對於愛情有個一針見血的分析。不管是男女之間的愛情還是同性戀,都可以追問:愛情的本質是什麼?人為什麼要有愛情?對於愛情這個現象,比如一個人A愛上一個人B,柏拉圖會提出如下幾個問題:第一,A是出於什麼原因愛上B?第二,A愛上B有什麼目的,或者說想要達到什麼目標?第三,A愛上B究竟是愛B本身,還是愛某種依附在B身上的東西?這是柏拉圖提出的對於愛情的一個最基本的分析,為此他舉了一個例子,即病人和醫生之間的關係。按照他的理解,病人會愛上醫生的。當然我們暫且只是在寬泛的意義上理解這裡所說的愛。因為病人患病了,他有病痛,所以說他要追求健康。而醫生又擁有可以讓病人恢復健康的醫術,所以說病人追求健康,就會追求擁有醫術的,或者是代表著健康的醫生。其實經過這樣的解釋,可以知道,對於愛情裡面的幾個因素,用一些哲學術語來說,動力因是推動他去愛的起因,而目的因就是他在這個活動當中追求的目的,還有就是他的愛情具體的對象。但A愛上B時,這裡面的結構和因素是可以分析出來的。
在柏拉圖的各種對話錄裡面,他首先分析的是動力因。通過剛才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我們之所以愛什麼東西,就是因為缺乏這個東西,這是他一個最基本的洞察,即愛是出於一種匱乏。當我們缺乏一種東西,就會去追求它,這在一般的意義上就叫做「愛」。追求的那個目標會填補這個匱乏,使之得到滿足,因此「匱乏」和「滿足」是愛情裡面的兩個最關鍵的因素。對於我們人來說,究竟缺乏什麼呢?要了解這一點並不難。從我們愛什麼可以倒推出我們缺乏什麼,一般人愛美食、愛美酒、愛首飾、愛運動、愛鍛鍊、愛榮譽、愛美德,一直到愛智慧(哲學的本意就是愛智慧)。人愛特別多的東西,所以反過來襯託出人本身就是一個極度匱乏的東西。就像叔本華所說的,人是帶著千百種需要來到這個世界上,其實就是帶著千百種缺陷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缺乏這麼多東西,他就會愛上它們。在各種各樣的愛裡面,有沒有一種是無與倫比的呢?和愛寵物,或者說愛讀書或者愛騎馬這些不同,有一種愛是最高的,即人對人的愛。古希臘只把人和人之間的感情稱之為「Eros」意義上的「愛」,而對於其他事物的愛,比如對於酒或者別的東西的愛,都是用「友愛」(Philia)這樣一個詞。古希臘人專門用「Eros」來指人對人之間的一種愛情,把它和其他的愛區別出來。而且他要表明這是一個最重要的愛情,因為人最缺的就是人。人的愛情肯定就是追求一個人,然後尋求滿足,這是柏拉圖自己得出來的一個基本的觀點。
Eros
從我們現在來看,對於這個觀點可能也不是太陌生。愛的這種匱乏性,尤其是經過德國浪漫派的渲染,已經深入人心了。我要指出的是德國浪漫派的一些詩人,他們認為自己是繼承了柏拉圖對於愛的理解,堅持說愛是一種匱乏,是一種追求。但是浪漫派把柏拉圖的愛解釋為一種永遠追求不到目標的徒勞之舉:你愛的對象是你追求不到的,只有這樣你才會愛他。否則的話,你擁有他了就不缺他了,你就不會愛他了。所以他們認為,真正的愛情應該是追求不到目標的愛,這是德國浪漫派的做法,你追求不到你想要的東西,那才是真正的愛。這些人認為這個觀點是起源於柏拉圖,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柏拉圖說我們愛的東西其實是能夠追求到的,但是我們不能持久地擁有追求到的東西,我們隨時都有可能失去他,所以我還要重新追求。就此而言,也不能叫做擁有他,這種不能持久擁有和完全得不到的不能擁有,差別是很大的。一個是根本不能擁有,一個是不能持久擁有,兩個都是匱乏的狀態,都是愛。但是前面那種根本不能擁有的愛,其實就不符合柏拉圖的本意了。對於這個問題,我在我的那本三聯出的《柏拉圖的本原學說》裡面花了比較多的篇幅來進行討論。這裡就是要向大家提醒一下,真正愛情的匱乏不在於你根本得不到,而在於你就算得到了,也沒法持久的擁有它,這是愛情常新、永恆,人們永遠追求愛情的一個原因。
●「另一半」的神話
人追求人是為了尋求滿足,這個我們基本上已經知道了。但是你愛一個人,那個人在什麼意義上讓你得到滿足,這就是一個更大的問題了,或者說他為什麼能夠讓你得到滿足?為了講這個問題,我們要回到柏拉圖在《會飲篇》裡藉助於阿里斯託芬來講的一個神話,如果有些讀過柏拉圖這本書的人都會比較了解,就是一個關於原來人的一個神話。就是說以前原本的人有三種,不像我們分成男女,而是有三種人:全男人、全女人和陰陽人。全人的一切就是我們現在的人的雙倍,是一個圓球的樣子,他有兩個頭,四隻手,四隻腳,兩套生殖器官,全部都是雙倍的。顧名思義,所謂全男、全女和陰陽人,就是依靠兩套生殖器官的分布情況來決定的。原來的人力量非常強大,他們甚至想要推翻諸神的統治,所以宙斯就讓阿波羅把人劈成兩半,把手和腳拉過來,傷口扯緊縫起來,我們的肚臍眼就是扎口的地方。腦袋或臉本來是朝向傷口的背面,阿波羅讓它轉過來,讓人看著自己的肚臍眼,看著這個悲傷的紀念標誌。人被分成兩半之後,他就會找自己的另一半,找到了之後他們就會久久的擁抱在一起,糾纏在一起,死都不鬆手,就真正死了。他們甚至希望萬能的匠神赫淮斯託斯把他們再融合在一起,但這已經不可能了,他們只能久久的抱在一起。在一起就是他們的願望,其他的事情他們都不管。後來宙斯發現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以及以前工作的紕漏,他就把人的生殖器官也扭過來,這樣人在擁抱的時候就可以交合,有新的人生出來。其實就是半男人和半女人之間的結合,可以繁衍後代。至於有以前的全男和全女分開的,他們就相應的只喜歡同性,他們在一起擁抱雖然不能生育後代,但是至少也可以撫慰一下,平息一下他們的內心,也是好的,可以安心做一點別的有意義的事,人類就不會滅絕了。阿里斯託芬說愛這個東西就是我們的天性,什麼是愛,就是要追求你的另一半,恢復人的天性,或者說治癒人的原罪一般的一個創傷。人一生下來就是帶著愛的,就是追求另一半的,這就是愛情的目的,愛情的目的就是找到另一半或者是滿足,這是愛神厄若斯在指引著我們做這些事情,或者幫助我們能夠找到自己的對象,所以在所有的神裡面我們要最崇拜他,他對於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人要尊重諸神,不然的話,他會把我們現在的人再劈成兩半,就是一隻手,一隻腳,這時厄若斯都無能為力了。這個神話是非常有名的,甚至在不同的人眼裡面都有不同的感覺,有些人在裡面發現一種非常浪漫、非常憂傷的情懷,為了治癒人的本性的創痛,人們在茫茫人海當中尋找原本屬於自己的另一半,而絕大部分人是找不到的,只能找一個替代品,因為這一半並不是由原來那個完整的人劈開的。要找到真正的另一半,是非常不容易的。這些說法非常符合我們現在的愛情觀:得之我命,失之我幸。
假如說《會飲篇》寫到這兒就結束了,可能我們認為這就是柏拉圖的愛情觀,愛情就是尋求另一半。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因為在這之後,後面還有柏拉圖的頭號代言人蘇格拉底的發言,這顯然是更代表柏拉圖的愛情觀。但是阿里斯託芬所說的已經有一定的意義了,他顯然是從形而上的角度上論證同性戀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否則他就說以前的人就是陰陽人就行了,他為什麼要說出全男人和全女人的類型呢?直接就說以前的人是男女合體的,然後劈開,愛情就是男找女,女找男,不是更簡便麼。然而他說了三種人,因此同性戀是合理的,這是出於人的原始本性,而不像人們所說的是一種無恥做法或者是病態表現。如果你要說病的話,大家都是有病的,都是一半的。愛情就是一種病。相比之下,同性戀需要一定的勇氣、覺悟才能去追求,這是他論證的合理性。還有就是在阿里斯託芬的描述裡,其實他沒有強調肉體快樂,他只是說人在一起就行了,抱在一起就行了,其他的都是不重要的,肉體的快樂甚至他都沒有談到。如果看柏拉圖的各種著作的話,可知柏拉圖是非常反對把這種愛情降低為尋求肉體快樂的。那種追求肉體快樂的愛情,其中的一方,尤其是主動方,他就會儘量讓被動的這一方受其擺布控制,就是讓對方儘量在理智上和身體上各方面都處於非常虛弱的、任由他控制的這樣一個狀態,因為只有這樣,他才可以最大程度的享受肉體快樂。如果對方比較獨立,或者比較豪強,或者比較自律,你想再從他的身上獲取肉體快樂恐怕沒有那麼容易了。一切以肉體快樂為指揮的這樣一種愛情,是一種低級的愛情。柏拉圖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說這是「狼對羊的愛」,就是你愛這個東西,只為了享受它,這是柏拉圖很反對的。《會飲篇》在前面的一些發言者,雖然言辭都很空洞,但是也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思想,即愛情分成兩類,或者是愛神有兩個,一個是天上的愛神,一個是地上的愛神。天上的愛神是引導人愛這些靈魂或者愛美德什麼之類的,地上的愛神指引人們貪圖享樂,是應該遭到譴責的。
●愛是為了達到永恆
但是我們剛才說了,這並不是柏拉圖愛情觀的終極代表。柏拉圖借蘇格拉底提出了另外一種愛情,影響一點都不亞於前面那個神話的另外一種愛情觀。他指出之前的發言者都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把各種最美好、最強大、最美麗等修飾全部都送到厄若斯頭上,甚至認為他比宙斯都厲害,連宙斯都受他統治。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事情,如果厄若斯是愛美的,愛善的,這說明他缺這個東西,肯定是缺美或者是缺善,或者是其他的東西,他才會去愛他們,所以他不是最美的,也不是最善的,他是有缺陷的。甚至他可能連神都算不上,因為神是完滿自足的,神不會愛任何東西;但是反過來,也不是說厄若斯就像我們人一樣;而是介於神和人之間的,在希臘神話裡面,他叫做我們通常所說的精靈(Daimon),是介於神和人之間的一種存在。
蘇格拉底也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神話,就是美神阿弗洛蒂特誕生那一天,很多神都來慶賀,喝得酩酊爛醉,其中有一個富神喝醉了,於是來了一個窮神,她垂涎富神的美色,在他不知道的情況下和他交配,結果懷上了孩子,就是厄若斯。厄若斯生下來,同時具有父親和母親的兩種特質。他的父親是無所不能的,代表著完滿自足的,而他的母親是窮神,代表著一無所有,永遠在追求,得不到。所以厄若斯變換著這樣的角色,他像他父親一樣,想得到什麼就得到什麼,另外一方面,他又像他母親一樣,又把這些東西丟了,兩手空空。總之,他缺乏了之後就去追求,然後擁有,然後失去,再追求,再擁有,再失去,就是這樣一個循環的模式。
我們自己的觀點,肯定會覺得後面這個神話,這種循環模式更符合我們現在的愛情觀,或者符合我們的真實感受。我們真正擁有什麼東西,包括那些最愛的,其實都是處在一個追求的過程中,或者說在失去之後再去擁有,而不是說追求到手了就可以高枕無憂等等。就此而言,這應該是更符合我們現實的觀點。更重要的是,蘇格拉底提出的愛情比阿里斯託芬提出的愛情有一個更大的目標,阿里斯託芬說愛情意味著只要在一起就行了,蘇格拉底說我們在一起究竟幹嗎呢?在一起是為了尋求一種永恆,達到一種永恆。這個永恆是指的什麼呢?柏拉圖從肉體的靈魂和靈魂的永恆這兩個方面來說。他說愛情的目的首先是為了持久生存,這是通過肉體關係才可以實現的。其實柏拉圖花了不少篇幅來表揚這種男女之間的愛情,說這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肉體的聯合,因為只有這樣,人才可以不斷的繁衍下去。如果沒有愛情,男人和女人是不會在一起的。所以恰恰因為愛情才使他們在一起,使他們結合,然後繁衍出子子孫孫的後代。這樣即使他們這些個體死了,另外的個體能夠生出來。愛情是一個很崇高的目的,是要追求永恆的,保持人類持久的繁衍。男女之間的愛情,肉體的愛情是必須的,這也是一個神聖的事情。從這一點來說,柏拉圖還是很開明的。但是就像我們剛才所說的,他還是老調重彈,他認為這還不是最高的愛情,因為愛情還應該達到靈魂的永恆。
柏拉圖其實思想比較複雜,按照他的愛情觀,男女之間的結合是一種比較自由的,也是出於一種相互吸引的愛情。但是另一方面,他甚至也認為沒有愛情的男女應該結合,他把這個當成一個任務,當成一個法律規定。在很多方面,他有這種優生學的思想,就是最優秀的男人應該與最優秀的女人儘可能多地交配,這樣才能夠生出最優秀的品種。比如通過抽籤,十個身體最強壯的、理智最發達的男人和十個同樣如此優秀的女人抽籤,隨機進行交配,而那些差的人就沒有這樣的權利。這符合優生學的道理。而且柏拉圖對婚姻方面有很多具體的講究,他認為一男一女要結婚的話,應該在有公信力的公證人的監護之下赤身裸體地見面,大家看了之後相互滿意了才結婚。只要有監護人在場,雙方赤身裸體去見面就行了。柏拉圖說這沒有什麼,你用美德去做衣服就行了,只要你心中沒有雜念,你有美德這件衣服,你不用穿其他的衣服。柏拉圖既強調愛情的自由,也講到制度上的約束,總之是為了保證婚姻,要保證人類的繁衍,柏拉圖認為這對人類來說是無比重要的事情。
我們做一個跳躍,回到德國的叔本華,他其實也是花了很多篇幅來談愛情的,他的代表著作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該書第二卷裡面他專門花了50多頁的篇幅來談愛情,那個篇章的名字就叫做《性愛的形上學》,這部分經常被作為一個小冊子單獨出版。如果我們去讀叔本華的那本小書的話,會認為他跟柏拉圖很一樣的,即認為愛情的目的就是滿足性衝動,繁衍後代,不管你什麼天花亂墜的愛情,愛情就等於性愛,就是這麼回事,其他的都是蒙人的。但是叔本華所說的性愛是什麼?關鍵在「性」這個字,我們現在一看到性就首先想到男女的歡愛。但是如果按照這個詞的拉丁語和德語的原義的話,都是「種」的意思,或者是類別的意思。就是說其實性愛跟男女的歡愛沒有關係,是關於人這個類的,本質是為了讓人得到繁衍,而不是你這樣一個個人有沒有得到快樂,不管是肉體的快樂還是精神的歡愉。叔本華什麼都不管,只強調一切愛情都是為了人類的繁衍。所以他的目標跟柏拉圖部分是一致的,因為柏拉圖都描述了,不光是人,甚至是動物都會處於愛情狀態,就是為了追求對方,捍衛後代。對此叔本華也列舉了很多例子,為什麼一個陷入愛情之中的人,他會連所謂的財富、名譽、健康、地位,甚至連國家都不要了,僅僅追求愛情呢?叔本華的答案就是:你被耍了,你的心都被蒙蔽了,就是給你一個虛幻美麗的目標讓你去追求,等你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一切都恢復到枯燥、平淡、可憎的日常生活之中,這是叔本華的一個規則。在價值判斷上叔本華和柏拉圖是不一樣的,柏拉圖說人類繁衍下來是一件大好事,叔本華說人永遠處在這種痛苦和空虛的煎熬之中,任何性行為都是服務於生存意志,都是對後代的出賣,讓後代繼續進入這個苦難之中受苦。
如果拋開這些價值判斷的話,可以看到,柏拉圖和叔本華把愛情看作是一種傳宗接代和人類繁衍的重要手段,這是很一致的。但是假如柏拉圖就到這兒的話,他就不是柏拉圖了,他就是叔本華了。柏拉圖的愛情裡面最大的精華就是精神戀愛,靈魂的不朽比肉體要更不朽,更可靠一點。他特別舉了人們文學裡面津津樂道的很多愛情的例子,比如說歐裡庇得斯有一個悲劇叫《阿爾克提斯》,阿德摩斯患了重病要死了,神說你可以選一個親人代你去死。結果這個人的父母就不願意代他去死,相反他的妻子阿爾克提斯很勇敢,願意代他去死。這是愛情一個很高的境界。但柏拉圖說,阿爾克提斯在這樣做的時候,抱著一個念頭,即她這樣肯定會得到後世的敬仰等等。柏拉圖說如果她沒有抱著這個念頭的話,她也不會去代她的丈夫去死的。
赫拉克勒斯為了阿爾克提斯的屍體而與死亡摔跤
同樣在荷馬史詩裡面,阿喀琉斯明明是知道為他的愛人報仇之後,他自己也要死,但他還是去做了。這是因為,人們其實更愛這種榮譽,愛這種精神上的不朽,其實勝過愛肉體的不朽。柏拉圖舉了很多這樣的例子。因為柏拉圖認為靈魂在肉體之上,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觀點。靈魂的不朽比肉體的不朽更重要,更高一步。那麼靈魂之間的生殖是怎麼回事呢?肉體的生殖很好理解,但靈魂之間也需要生殖,具體說來,就是兩個靈魂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促進,一起鑽研哲學、藝術或者是文學,陶冶情操的東西,然後生出他們的「孩子」。柏拉圖說的孩子其實就是各種精神文明作品。比如說一本哲學著作,或者說一首詩,一部法律,人類精神文明其實就是精神戀愛的結果,就是這些精神上要追求不朽創造出來的。這聽起來好像跟弗洛伊德也有點相似,弗洛伊德說不僅人類的精神作品,而且包括精神文明,都是性衝動被壓抑了之後發生轉移,發奮圖強,就創造了精神文明。柏拉圖說這是很正常的,因為人類不是被壓抑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從肉體的繁殖上升起來的,自然而然地提升上來得到的一個結果,而不是壓抑和鬥爭的產物。
●愛到最後「什麼都不愛」
從這可以看出來,柏拉圖式愛情的重點,我們所說的精神戀愛的一個關鍵,就是這樣一個循序上升的過程。在柏拉圖看來,精神戀愛不可能憑空出現,真正的愛情,就和所有的萬事萬物一樣,都有一個從個別到普遍,從有形象到無形象的這樣一個金字塔形的上升過程。人最初的愛情肯定是愛一個可見的,可以觸摸的,比如說有形的、具體的物體。所以一個真正有愛情的人,他會愛一個美麗的肉體或者形體,這是最自然不過的一個事情。但是他會過渡到一個更高的階段,就是他會愛所有的美麗的肉體。他會覺得只愛一個美麗的肉體是一件愚蠢的、不明智的、不合理的事情,他應該去愛所有美麗的肉體。這聽起來好像是在為花心和濫情做哲學辯護,但真正的愛就是這樣的,不會停留在對於一個人的愛,他會上升到對所有美麗的人的熱愛。到了這個階段之後,他肯定要有一個飛躍,因為靈魂比肉體是更美麗的,他要尋著這個愛的道路走下去的話,只要他不會沉迷於肉體的快樂,肯定會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認為靈魂比肉體更美,於是愛這個美麗的靈魂。當然所謂的美麗的靈魂簡單來說就是具有各種美德,具有各種豐富知識的靈魂,最好他會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愛所有美麗的靈魂。最後就都不愛了,只愛美本身。這是柏拉圖的理念,在愛情觀上的一個體現。愛是一個層層上升的過程,從單個肉體到所有肉體,從單個靈魂到所有靈魂,一直到美本身,到最後什麼都不愛了。其實在學術界裡面,這是對於柏拉圖式愛情最大的批評。他不是批評你片面的排斥這個肉體或者什麼,而是批評說柏拉圖式的愛情其實是一個都不愛,真正的柏拉圖的愛情是不愛任何人的,因為他只會愛那個美本身。這個也可以理解,因為按照柏拉圖的愛情理想,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就可以是神了,因為神就不愛任何的東西。但是這是一個最高階段,柏拉圖始終強調這是一個階段。所以他不會割裂這個東西,也就是說絕對不把精神戀愛和肉體關係徹底割裂開來。剛才我們已經談了,柏拉圖高度肯定了肉體的愛情對人類的持續存在的重要性,但是他又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同時不割裂。而且他強調這是一個自覺自愿的過程,他不會強迫著你禁慾,或怎樣怎樣,一切都應當是自然而然的。
還是在那個《會飲篇》裡面,有一個美男子阿爾基比亞德最後發言,別人都讚美愛神,他卻讚美蘇格拉底。其實蘇格拉底或者說柏拉圖本身已經是愛神的象徵。阿爾基比亞德很愛蘇格拉底,但是蘇格拉底的樣子是很醜的,按照記載他是朝天鼻,金魚眼,大腹便便,臃腫不堪,衣衫不整,光著腳。他的肉體根本就不美,為什麼阿爾基比亞德對他一見傾心愛上他了呢?就是被蘇格拉底的言談、美德和智慧所折服,他對蘇格拉底愛的死去活來,已經可以說是一種精神戀愛了。但是阿爾基比亞德沒有放棄肉體上的追求,他經常找機會要和蘇格拉底單獨相處,經常和他抱在一起摔跤什麼的。但是蘇格拉底摔跤歸摔跤,也沒發生什麼事情。阿爾基比亞德還是想方設法的要和他單獨相處。有一次他找機會和他談話到深夜,然後就說在一起睡吧。在關了燈以後他就脫光了衣服,鑽到蘇格拉底的被窩裡面,緊緊地抱住蘇格拉底,然而接下來呢,什麼都沒有發生。阿爾基比亞德向在座的人們哭訴,就說你看我這麼一個美男子,無數的追求者,赤裸地抱著蘇格拉底睡一覺,就像抱著父親或者兄長一樣。所以這個人太受挫折了。蘇格拉底回答他說,在你的這個肉體還沒有消磨你的鋒芒之前,你的精神層面還沒有打開,你別跟我談什麼精神戀愛,你的境界還差得很遠。實際上蘇格拉底是愛阿爾基比亞德的,後來阿爾基比亞德年紀大了,人老珠黃之後,他的情人都紛紛不在的時候,蘇格拉底就找他了,說你現在知道誰最愛你了吧?
蘇格拉底和阿爾基比亞德
確實,如果像蘇格拉底那種的話,境界太高了,沒有人能夠達到那種程度,但是不排除別的境界稍微低一點的精神戀愛,其實也可以容納肉體關係。如果我們去看柏拉圖的《斐德羅》這部著作,其實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即柏拉圖也是認可這個的。那些還沒有達到最高階段,較低階段的精神戀愛者,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求得肉體上的快樂,作為一個小小的犒勞。但是精神戀愛者的主業還是要一起鑽研學問。他們應當做的,就是沒日沒夜地聊天。聊什麼呢?聊哲學。按照柏拉圖的標準,哲學就是最大的精神戀愛。
我講這些就是想說明,其實柏拉圖式的愛情觀是很豐富的。我們把柏拉圖的愛情簡化為精神戀愛,這是一個粗暴地扭曲,或者說僅僅把頂端截取下來。實際上柏拉圖式愛情可以說一座冰山,而精神戀愛只是這座冰山浮出水面的那部分。如果我們把一個完整的柏拉圖式的愛情拿來考察的話,我們可能會覺得,這也許就是符合道理的,會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得到驗證。
我今天的報告就講到這裡,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 現場答問
|主持人:現在進入提問環節。先剛老師被他北大哲學系的同事譽為是國內學界最懂柏拉圖哲學的人之一,剛才他用非常精闢,也非常簡短的語言講了柏拉圖對話錄裡對愛情的解釋,這也是我聽過這麼多講座當中「愛」這個字出現最多的一次。下面我們進入提問環節,大家可以向先剛老師問關於這個話題的任何問題。
|提問:您在做這種哲學研究,特別是這樣課題的時候,本人需要刻意地嘗試同性戀或者是愛很多女生嗎?你會這樣做嗎?或者有沒有這樣做?
|先剛:作為學者,我的首要任務是在理論上研究這些東西。我會儘可能地理解它們。
|提問:所以你在做學術研究的時候,真的不需要去體驗嗎?
|先剛:同性戀我是不會體驗的,但是他所說的那種逐步上升的愛情,我覺得還是可以身體力行去感受的。比如,你愛你的戀人、或者你的丈夫或者妻子的時候,哪怕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被他的身體,也可能被他的靈魂,內在的東西吸引了。而且越隨著時間的流淌,你會更愛他的靈魂部分,我想這個是可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實踐的。
|提問:所以您的學生問您這個問題的時候,您不會說不要這樣做或者可以這樣做嗎?
|先剛:學生一般不會問我這個問題。但是如果問的話,我會說你隨便吧。
|提問:在您的研究裡面,您個人覺得柏拉圖是雙性戀還是他只是同性戀?還是他是實際上的雙性戀或者多性戀,他又把同性戀作為一種標誌,一種需要別人去做的宣傳性的東西呢?你剛才說的是等量齊觀的,是兩手抓的,有沒有偏廢?根據你的研究。
|先剛:這個我們主要看史料,從史料上來說,他的戀人基本上都是男的,也有女的(儘管他沒有結婚)。這是一個事實。這個證明他都有兩手抓,他唯一沒有做到的就是繁衍後代,沒有盡到肉體這方面的義務。至於他的思想我覺得是明顯的欣賞同性戀的,但是他不會排斥男女的愛情的。因為他始終關注的就是,這也是我希望得出的一個結果,就是不管你是男女之間的愛情還是同性戀,你的重點不應該放在肉體的享樂上面,應該把重點放在雙方靈魂的這種共同提升上。通過研究一些高深的學問、實踐的美德,來共同提升。任何愛情,同性和異性這方面是差別不大的。
|提問:首先謝謝先剛教授。在柏拉圖的愛情觀當中有兩個詞很重要,一個是「至善」,一個是「至美」。剛才您對至美做了很精彩的陳述,我想問一下您對至善的理解。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在學習哲學的時候,往往希望哲學能對現實生活有借鑑的意義,您能否從現實的世界裡面借用柏拉圖的愛情觀評論一下?舉一個例子,詩人顧城的那種三人的戀愛關係,很多人是讚揚,也有對它的貶低,您能不能談論一下?
|先剛:我先回到第一個問題。因為美是柏拉圖在談到愛情的時候談得最多的。但是他另一方面指出,美的東西就是善的,善的東西就是美的,所以說至美和至善,按照柏拉圖的整個哲學語境來說其實是同一個東西。關於至善在理想國裡面談的是最多的,善的理念處於整個存在的金字塔的頂峰。這是柏拉圖兩個經常換用的詞,我想他在談愛情的時候,尤其是談到了究竟是什麼東西吸引著我們去愛的時候,可能美的這個東西更貼切一點,所以他更多的時候是說到美。但是美和善是同一個東西,基本上這是沒有問題的。
第二個問題,顧城他們整個的感情糾紛我是不了解的,只知道他把妻子殺了然後自殺。按照柏拉圖的學說,這也許能夠證明他是一個有真愛的人。柏拉圖說與奧林波斯山的12個主神相對應,人的愛情也有12種表現。比如戰神阿瑞斯的手下的靈魂,他們的愛就非常剛烈,非常暴躁,經常跟所愛的對象有同歸於盡的衝動,我想顧城就是戰神這種類型的愛。但是其實我也不知道,我覺得談論別人的愛情很危險,因為我不知道當事人究竟是怎麼想的。很多都是別人的觀察,所以不靠譜。
|提問:中國人的愛情觀和柏拉圖的愛情觀有什麼區別?在他們的愛情觀上為什麼這樣描寫?今天您講的柏拉圖的愛情觀給中國當代有什麼指導意義?
|先剛:你的第一個問題太大了,為什麼有這種差別,只能說這是一個偶然因素或者是地理原因決定的,就是有這個差別。而且我也不想評價他們的高低,不能說哪種好。只能說這種差異是怎麼樣的,我剛才提到那本書叫《古希臘風化史》,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古希臘是非常開放的,他們對於愛情,情愛、情慾這些,各種各樣的記載非常豐富,我們可以知道那個時候的人是怎麼樣賣淫的,怎麼樣發生性行為的,包括各種姿勢,而且那些人都樂意交流。比如你要去拜訪你的一位朋友,他正在跟他妻子行房,他會很大聲地說,你在外面等著,我們正在那個呢,還會說做到什麼階段,或者是什麼姿勢,他會告訴外面的人,他們很樂意分享,而且那個時候男妓、妓女,高級妓女,還有各種通姦非常普遍,所以他們很開放。總之,他們就是這樣一類人。黑格爾也說過類似的話,就是僕人的眼裡沒有英雄。一般人心目當中是英雄,但是天天伺候他的僕人,就看著他吃喝拉撒,睡覺打呼嚕,吃飯掉地上,就覺得他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所以說僕人眼裡面沒有英雄。孔子說的那個意思就是女子和小人也是跟他接觸的最密切的,他很難在女子和小人面前維持他的形象。我個人理解,是一種憤怒之言,就是別人這麼崇拜我,你們不把我當回事,所以就是說難養。
你說有什麼指導意義,我覺得還是要規矩一點,或者有方向,就是說不要太沉迷於那些感官肉體的享樂。今天我們主要是講柏拉圖的,剛才也提到了叔本華,我給大家宣揚了另外一種愛情觀,那是一種摧毀性的。柏拉圖會指導我們怎麼做,怎麼樣從肉體上上升到精神,怎麼樣做到兩方面都兼備,很愉快地過著完美的生活。叔本華就告訴我們,這些都是虛幻的,你情願也好,不情願也好,你們沒有什麼。叔本華不屑於指導你,你們就是這麼可憐。
|提問:您在剛才講座中說愛若斯是介於神和人之間的,人是匱乏,神是完滿。但是據古希臘神話中講到,神並不是完滿的,比如說宙斯來說,他就是很濫情,而且說神也並不是不會愛的,宙斯他會愛很多人,而且美神的兒子也愛過一個凡人。今天您講的柏拉圖式的愛情有幾種,愛是匱乏的,愛是永恆的,愛是精神上的,這三種解釋並不是並存的是嗎?就比如說剛才您舉了一個例子說,蘇格拉底和那個阿爾基比亞德他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阿爾基比亞德老了之後蘇格拉底才去找他。之前說愛是匱乏的,當他老了之後,我覺得他已經沒有蘇格拉底想要得到的東西了。就是他匱乏年輕的話,他會找更年輕的,如果蘇格拉底缺乏智慧,他會去更加智慧的。但是當時那個阿爾基比亞德已經什麼都沒有了,人老珠黃了,但是沒法解釋他們之間的愛情的,就是說這三種解釋並不是並存的,而且適用於不同的情況嗎?
|先剛:如果按照荷馬神話的理解,那裡面的神都不是完滿的,都有人格的缺陷。但是為什麼說柏拉圖說神是完滿的呢?這就牽扯到柏拉圖對於神的理解跟荷馬的說法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讀《理想國》這本書的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時候,就會看到恰好柏拉圖在裡面指責這些詩人錯誤地跟人們傳達了神的觀念,把神描繪成這樣充滿了性格缺陷、爾虞我詐等等,柏拉圖認為這不是真正的神,都是這些詩人的扭曲。柏拉圖他自己要創立一種新的神學,這種神是完滿的,不變的,永恆的,是這樣的一個神。這樣的神是真正的神,它和荷馬傳說的神是不一樣的,這個不矛盾,舊的神學和新的神學是兩個關係。而且就是因為柏拉圖的這種對於神的關係,才為將來基督教的傳入打下了一個基礎。所以他提倡一神論,把那些亂七八糟的詩人講的全部剔除掉了,認為那是人們對於神的形成的不真實的觀念。
我的本意,或者說按照我的理解,柏拉圖所說的這些情況都是可以共存的,就是對於一種永恆的追求,或者說從肉體到靈魂的這樣一個上升,以及在整個過程當中,還是因為匱乏,這種匱乏在於不能擁有,主要的在於不能持久的擁有他。就是兩個相愛的人,無論是肉體上相愛還是精神上相愛的對方,即使相愛了,他們美是美,都存在這種相愛的,或者是融為一體的境界,他還是要追求他,還是會繼續去愛,他不會停下來。所以那個美男子阿爾基比亞德,恰好證明是蘇格拉底是愛他的靈魂,而且蘇格拉底不會只愛阿爾基比亞德這一個人的,他的情人特別多,這個也不矛盾。
|提問:我想問一下如果愛情是源於匱乏,那麼欲望在柏拉圖那裡怎麼解釋?
|先剛:欲望本身就是一種衝動,愛情是一種衝動,是一種追求,也就是一種欲望。我想這個在柏拉圖看來,這是一個層面上的東西。欲望也是由於匱乏,愛也是由於匱乏。
|提問:區別在哪兒?怎麼定位這種匱乏的?這兩種匱乏的定義是一樣的嗎?
|先剛:要是說區別的話,在這個理論下沒有區別,因為欲望和追求是同一個詞,欲望、追求和激情是同一個詞,愛情就是這樣的東西,或者說是另外一種名稱。你可以說愛情是在所有的欲望裡面最高的一種,就像柏拉圖把人和人之間的欲望稱之為Eros,他不會把人對別的東西的欲望稱之為Eros。因為這個愛是欲望的最高階段,或者是最頂級的一個表現。但是這兩個東西如果你要是區別,就只能說有這個區別,因為愛情就是欲望,是最強大的,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欲望。
|提問:柏拉圖的愛情觀是建立在蘇格拉底之上的,不斷的追求善和美,柏拉圖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思潮的影響,像柏拉圖和希臘哲學的人,他往往會把柏拉圖對愛情的闡釋當做古希臘人的一種思想撇在一邊不講。有沒有後世在愛情方面的專家,他光講柏拉圖的愛情觀,其他的不講了。現在各種各樣的思潮越來越多,柏拉圖的一種想法在那麼早以前產生,面對這麼多想法的衝擊,有沒有柏拉圖在現在精神上或者愛情觀上的,可以做出一些適應現代社會思潮的改良,讓他在現在這個環境下還是有生命的?
|先剛:第一個問題是有沒有人繼承他的愛情觀嗎?
|提問:有沒有人撇開柏拉圖的不講?
|先剛:那個肯定沒有,要講柏拉圖的愛情觀,肯定要和他的理念學說會聯繫在一起的。經常發生的現象就是故意強調理念學的,強調理念的方面,靈魂的方面,把肉體撇開了,導致了我們最常見的一些誤解,一種很生硬,很粗暴的,或者很不切實際的這樣一種空想,而不是像柏拉圖真正所描述的那樣,是一個自然而然上升的過程。
至於現在的愛情觀這麼多,柏拉圖式愛情有沒有什麼繼承者,我不知道我算不算一個,但我是微不足道的。這些理論偏差特別大,比如我也研究叔本華,我聽誰的呢?聽叔本華還是聽柏拉圖的呢,就是看心情。有時候覺得叔本華的有道理,有時候覺得柏拉圖的有道理,也處在一個循環動態的過程。
|提問:我首先承認柏拉圖是一個非常智慧,而且能言善辯的一個人,在那個時候,儘管大家對於愛情觀很開放,但是他和別人的也不一樣,別的男人愛的是女人,他愛上一個男人,會不會說柏拉圖整個體系的建立,是因為他對自己一種特殊的辯解,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共鳴和爭議,有了這麼一個體系的出現呢?
|先剛:肯定不是個別現象,他無需為自己辯解,剛才我也說了,同性戀在那個時候是非常普遍的,是得到表揚和讚揚的。
|提問: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了嗎?
|先剛:是,作為一個男人而言,如果沒有幾個小年輕的做你的情人的話,那就會被認為你是不正常的,沒有女朋友沒有關係,但是你沒有幾個男朋友不行。一個漂亮的小男孩,十五六歲了,他居然沒有一個愛他的人,那就會覺得他不正常。所以說有很多因素,在那個時候一定要做一個同性戀才是正常的。
|提問:如果這樣說的話,是不是社會出現了一種倒退?同性之間的才是愛情,異性之間就是為了繁殖後代嗎?
|先剛:繁殖後代是很高尚的事情,男女之間有沒有這種精神戀愛?既有肉體關係,但是同時又在靈魂上提升,精神戀愛,柏拉圖不置可否,跟我們的現實不衝突,因為我們還是異性戀愛,我們異性戀愛也可以借鑑柏拉圖對於同性戀的說法。
|提問:我們可以說現在這個社會對性愛的理解是倒退了對不對?因為以前還包容同性戀,現在是大家有不包容的,是社會的倒退嗎?
|先剛:如果你用另外的標準,比如說中國或者是其他印度的標準的話,你說的倒退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提問:以前大家覺得同性或者是異性我們都包容,現在大家不是特別包容同性戀。
|先剛:那個有歷史因素,因為基督教是反對這個的,基督教統治了歐洲一兩千年,它是堅決反對同性戀的。我覺得現代西方有點矯枉過正了,現在同性戀可以公開遊行、結婚,弄得我們現在不搞同性戀就好像有點對不起大家一樣的感覺。當然有點開玩笑。比如我認識的一些同事,他根本就不是同性戀,但是他就表現出他是同性戀的樣子,但是他又不是受了柏拉圖的影響,而是受了一些西方的影響,包括人權或者類似的一些觀念的影響,有點矯枉過正吧。
|主持人:我覺得咱們今天晚上是打著哲學的旗號,突破了很多談話的禁忌。在結束今天的講座之前我預告一下下一講,兩個星期之後的9月26日,也是在這個地方,我們請北大歷史系的昝濤先生給我們講土耳其,昝濤是當代土耳其和土耳其歷史的專家,他講的問題跟我們現在中國關注的中亞問題,還有阿拉伯世界的很多熱點問題都是相關的。因為昝濤先生除了研究歷史以外,他也是當代國際政治方面有影響的政論家,他的講座我相信一定會跟今天一樣精彩。
感謝先剛教授給我們做了一個精彩的演講我覺得他是用「柏拉圖式的愛情」,讓我們有一個親近柏拉圖的方式,在場各位提的問題不少對哲學有所研究,他的這本書對柏拉圖的理解其實更近一層,在這本書裡面,他用了很多像柏拉圖式的愛情這樣的例子,引導我們走向柏拉圖的哲學最高的境界,希望大家關注他這本書,非常感謝大家!
------------------
學術出版,評論閒聊,讀書內外
===竭誠為讀者服務===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歡迎關注三聯學術通訊
微信公眾號:sdx_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