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藝術 圖集 | 我想念社會主義? 2018巴塞爾藝術展驚豔亮相

2021-02-17 鳳凰藝術


北京時間2018年6月13日,擁有「全球藝術市場風向標」之稱的第49屆巴塞爾藝術展的媒體預展開幕。來自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家頂級畫廊雲集於此,向觀眾展示20世紀以來的各類現當代藝術作品。本次巴塞爾藝術展包括「藝廊薈萃」「藝創宣言」「意象無限」「城意之旅」等8個展區。作為藝術展的領航部分,「藝廊薈萃」展區集中了228間參展畫廊,向觀眾展示繪畫、雕塑、攝影、錄像、裝置藝術等各種類型的藝術作品。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現場圖集報導。


▲ 巴塞爾藝術展全球總監Marc Spiegler推介今年的展會特色

▲ 2018巴塞爾藝術展現場

巴塞爾(德:Basel,法:Bâle,意:Basilea),是瑞士的第三大城市,僅次於蘇黎世和日內瓦,坐落於瑞士西北的三國交角。而萊茵河在此東注北湧穿城而去,將巴塞爾一分為二,版圖較大者位於西岸稱為大巴塞爾區,小巴塞爾區則位於東岸。其市中心是圍繞著市政大廳及14世紀建成的巴塞爾大學附近形成的。狹窄的街道及小路,因為被萊茵河隔斷而建立的橋梁都是巴塞爾的特色之處。

▲ 2018巴塞爾藝術展現場

而對於藝術和文化世界來說,這座城市最具魅力之處,應當屬於一年一度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了。這是公認的當今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藝術博覽會,被譽為「世界藝博會之冠」,並以其悠久歷史和巨大交易額而被視為是全球藝術市場的「晴雨表」。每年6月中旬初夏,畫廊春季的高潮已過,全世界藝術界、收藏界的重要人物和畫商都如約而至來到這座位於瑞士、法國和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小城,參加這一「國際藝術界的大會師」。由於博覽會對參展資格要求較高,展品質量出色,各國畫廊一向都以入選巴塞爾博覽會為榮。參展門檻高正是巴塞爾博覽會歷經數十屆卻長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 2018巴塞爾藝術展現場

去年的巴塞爾藝術展會與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及明斯特雕塑展同期舉行,吸引來自超過100個國家的知名及新晉藏家積極投入參與,尤其是來自美洲與亞洲的藏家。上屆展會共吸引95000名觀眾入場,成為全球藝術界的重要交匯點。此外,根據今年的《2018藝術市場報告》,在全球範圍內,2017年全年藝術代理平均參加5場藝術博覽會,與2016年的數量持平。而根據問卷調查,藝術代理自報全年銷售額的46%在藝術博覽會上完成, 比上一年增長5%。 在去年,藝術博覽會上完成的交易預計達到155億美元,年增長17%,這使得人們對於本屆瑞士巴塞爾充滿期待。

▲ 2017年,全球藝術市場共有百分之三十的份額來自國際博覽會,百分之十六的份額來自本土博覽會


而對於中國來說,今年頗多的中國藝術家參與,也為這場博覽會帶來更加具有文化野心的氣息。

此次藝博會中,中國本土畫廊及在中國地區設立空間的國際畫廊有:常青畫廊,長徵空間,麥勒畫廊,佩斯畫廊,香格納畫廊,東京畫廊+ BTAP,豪瑟沃斯畫廊, 維他命藝術空間,Massimo De Carlo,高古軒,西蒙李畫廊,立木畫廊,貝浩登畫廊,白立方,卓納畫廊,漢雅軒,空白空間(中國藝術家作品部分致謝各畫廊)

▲ 吳山專,《怎樣做無事可做》,1990-1991,帆布丙烯,木框 252 x 195 cm

▲ 英格-斯瓦拉·託斯朵蒂爾,《一面鏡子》,1993,粉化的鏡子玻璃、玻璃瓶,作品: 64 x 9 x12.5 cm,展臺: 72 x 12 x 6cm▲ 曾梵志,《梵谷VI》,2017▲ 張恩利,《Skin Color》,2016▲ 劉韡,《Library V-II》,2011-2018

▲ 謝南星,《明信片No. 8》,2015

▲ 徐冰,《天書》,1991

▲ 艾未未,《彪》,2015

▲ 艾未未,《鐵樹根》,2017

▲ 陳箴,《Un Village sans frontières》,2000

▲ 餘友涵,紅太陽,2018,布面丙烯,101×117cm


▲ 丁乙,十示 2018-4,2018,椴木板上綜合材料,120×120cm

▲ 楊福東,我感受到的光 7,2014,黑白 C-Print, 120mm 黑白膠片,150×150cm With Frame: 180×180×8cm

▲ 張恩利,腐爛的包裹,2016,布面油畫,170×150cm

▲ 徐震®,運氣 - 大祭司阿蒙涅雕像,2018,布面油畫,120×95cm

▲ 孫遜,幻想家,2016,布面丙烯,礦物粉,215×498cm

▲ 歐陽春,蒼蠅掠過低端區,2017,布面油畫,130×190cm

▲ 陳維,雨靴,2010,攝影 , 收藏級噴墨列印,75×100cm

▲ 劉曉輝,無題 - 反射的鏡像,2015-2018,布面油畫,150×130cm

▲ 鳥頭,情放志蕩 - 驚蟄 No.33,2018,銀鹽黑白照片 , 照片用訂書釘固定於椴木上 , 銅絲 , 端木上丙烯 , 柚木框,18.2×15.6×2.3cm

▲ 張鼎,漩渦 #1,不鏽鋼鍍 24k 金 , 銅板鍍 24k 金 , UV 列印,45×34×2.5cm

▲ 趙仁輝,世界動植物群的嚮導 ,攝影 , 白框啞光三明治,144×270cm (in 16 pieces), Each 36×54cm

▲ 空白空間帶來的何翔宇《無題》。圖片:Art Basel

與之相對的,雖然香港巴塞爾隸屬於巴塞爾藝術展,許多中國藝術家及畫廊主們認為來到香港巴塞爾就是世界巴塞爾系統的一部分但在「鳳凰藝術」於香港的採訪中,西方畫廊主們在接受採訪時仍然會著重強調畫廊或畫廊所帶來的藝術家具有參加瑞士巴塞爾(Basel Basel)或邁阿密巴塞爾的經歷。而從此而言,巴塞爾巴塞爾究竟有何魅力,使其成為那充滿完美範式的巴塞爾的?下面,就請和「鳳凰藝術」一起縱覽首日預展現場。

▲ 2018巴塞爾藝術展現場


展會主要展區藝廊薈萃(Galleries)展區雲集來自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亞洲及非洲35個不同國家227間世界頂級藝廊的油畫、雕塑、繪畫、裝置藝術、攝影、錄像及數碼作品等。今屆展區錄得99%的再度申請率,除了強勁的回歸藝廊陣容之外,更呈獻九間過往曾參展策展專題及藝創宣言展區、今年首次晉身主要展區「藝廊薈萃」的藝廊,包括:47 Canal、Alexander Gray、Bergamin & Gomide、Casas Riegner、Kadel Willborn、Kate MacGarry、KOW、Mendes Wood DM及東京畫廊+ BTAP。這些新入選的藝廊反映了巴塞爾藝術展持續不懈將年輕藝廊及新一代現代藝廊引入主展區的努力,讓這些藝廊能夠更全面展示它們的項目。

▲ 香格納畫廊 |  麥拉蒂 • 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 Self Portrait, 2016 | 圖片由香格納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 《Intervention》,Edward Krasinski 1977 Foksal Gallery Foundation 圖片來源:Art Basel

▲ Sigmar Polke《Untitled (Karin)》, 1970 Kicken Berlin 圖片來源:Art Basel

▲ Thomas Schütte《Study for „Die Fremden「》, 1992 carlier gebauer 圖片來源:Art Basel

▲ Shirazeh Houshiary《Portal》, 2018 Lisson Gallery 圖片來源:Art Basel

▲ Yto Barrada《Untitled (After Stella, Tetuan IV)》, 2018 Pace Gallery 圖片來源:Art Basel

▲ Maria Lassnig《Nabelschiff (Navel boat)》, 1991 Hauser & Wirth 圖片來源:Art Basel

▲ Sarah Lucas《Titty Bunny》, 2018 Sadie Coles HQ 圖片來源:Art Basel

▲ 楊福東(YANG Fudong)《The Light That I feel 7》, 2014 ShanghART Gallery 圖片來源:Art Basel

▲ 王興偉(Wang Xingwei)《Harvest Season》, 2017 Galerie Urs Meile 圖片來源:Art Basel

▲ Arshile Gorky《Still Life of 1929》,圖片來源:Art Basel

此次佩斯畫廊帶來了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Clut 系列中一件作品《Soaring Dribble Glut》。

▲ Robert Rauschenberg《Soaring Dribble Glut》,圖片來源:Art Basel

柏林的畫廊 Galerie Nagel Draxler 則展出了多件藝術家瑪莎·羅斯勒(Martha Rosler)於1970年創作的攝影作品。

▲ Martha Rosler,《Cosmic Kitchen I》,圖片來源:Art Basel

▲ Alicia Framis,《Is My Body Public? 》,圖片來源:Art Basel

▲ 2018巴塞爾藝術展展覽現場


今年「策展專題」(Feature)展區隆重甄選32個呈獻歷史及當代藝術家精心策展的項目,焦點包括2017年Turner Prize得獎者Lubaina Himid的作品,由Hollybush Gardens代表展出。首度於巴塞爾展會參展的Richard Saltoun Gallery,呈獻了英國藝術家Helen Chadwick前瞻的概念作品。Hosfelt Gallery展出Jay DeFeo從未展出過的實驗式抽象作品,全以相片為創作基礎。此外,Galleria Lorcan O'Neill Roma展出了Rachel Whiteread的罕見作品,包括了其標誌性的「書架」雕塑;藝術家同期於維也納Belvedere 21 博物館展出其回顧展。

▲ Hollybush Gardens | Lubaina Himid, Man in A Shirt Drawer, 2017 - 2018 | 圖片由Hollybush Gardens, London及Andy Keate提供

▲ Jef GEYS《Gelijkheid, Brüderlichkeit, Liberté》, 1986 Galerie Max Mayer

▲ Olivier Mosset《Untitled》, 1966 galerie lange + pult

▲ Marinus Boezem《Bedding Out the Windows of the Stedelijk Museum》, 1969 Upstream Gallery

▲ Marinus Boezem《Bedding Out the Windows of the Stedelijk Museum》, 1969 Upstream Gallery

▲ Lee Mullican《Untitled》, 1949 James Cohan Gallery

▲ Franco Mazzucchelli 《A. to A. (Priori Square, Volterra '73)》, 1973 - 1980 ChertLüdde


「藝創宣言」(Statements)呈獻18個由新晉藝術家創作令人期待的個展,有10間藝廊首次參展。大部份於本展區展出的作品,都響應了時下的社會政治議題。mor Charpentier呈獻了Lawrence Abu Hamdan名為《The Shouting Valley》的新作。作品由視頻裝置以及一幅「有聲」畫組成,而畫中呈現的交互式錄像及錄音都在位於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的以色列與敘利亞接壤邊境製作而成。JTT 於其展覽空間展出由Doreen Garner創作的大型肉架式裝置作品,旨在反映十九世紀中期有「美國婦科學醫生」之稱的馬裡昂.西姆斯醫生在黑人女奴身上進行的種種醫學實驗。其他不容錯過的作品還包括Experimenter 呈獻了Rathin Barman的一系列受加爾各答移民歷史所啟發全新雕塑;而Mary Mary的展位呈獻了由Ektor Garcia創作的裝置,藝術家將其對手工藝傳統的探索與墨西哥文化及酷兒文化主題結合在一起。

▲ Freedman Fitzpatrick | Mathis Altmann, Non Toxic Revolution, 2017 | 圖片由藝廊及藝術家提供

▲ Christine Sun Kim《When a Deaf Person is Around》, 2018 White Space Beijing

▲ Sara Deraedt《Moulinex》, 2017 Essex Street

▲ Naotaka Hiro《Untitled (Poles)》, 2018 The Box

▲ Suki Seokyeong Kang《GRANDMOTHER TOWER - tow #18-01》, 2018 One and J. Gallery

▲ Suki Seokyeong Kang《GRANDMOTHER TOWER - tow #18-02》, 2018 One and J. Gallery

來自巴黎的畫廊 Mor Charpentier 帶來了藝術家勞倫斯·阿布·哈姆丹(Lawrence Abu Hamdan)的創作《This whole time there were no land mines》。

▲ 勞倫斯·阿布·哈姆丹(Lawrence Abu Hamdan),《This whole time there were no land mines》,圖片來源:Art Basel

▲ 多琳·加納(Doreen Garner),《Red Rack of Those Ravaged and Unconsenting》,圖片來源:Art Basel 


▲ Gianni Jetzer

今年繼續由美國華盛頓赫希杭博物館和雕塑園(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的總策展人Gianni Jetzer擔任策展一職的「意象無限」展區,挑戰傳統藝術展會形式及規限,展出71件別具前瞻性的藝術作品,包括大型雕塑及畫作、影片放送、大型裝置及現場表演等。2018年的巴塞爾藝術展,「意象無限」繼續成為這些類型作品的展示舞臺,我們亦精選了數個不容錯過的項目為你逐一介紹。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藝術家喻紅作品《愚公還在移山》也入選了此單元。


▲ 喻紅,《愚公還在移山》,2017,布面丙烯,500 x 900 cm

洛杉磯出生的Martine Syms所展出的錄像作品《Lessons I-CLXXX 》由數個章節組成,以隨機的形式播放。錄像模仿轉換電視畫面或切換數個計算機屏幕畫面,30秒為一組的斷片是由拾得錄像組成,背景響起美國黑人經歷的聲音,為人類存在的議題予以警世式的沉思渠道。

▲ Martine Syms, 'Lessons I-CLXXX', 2014 ongoing.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adie Coles HQ

Matthew Barney的《Partitions》(2002/18) 重現他極為出名的「CREMASTER」內,在美國紐約克賴斯勒大廈內的裝飾藝術布置愛爾蘭式酒吧。本作品原以石油製成後再冷藏,現在與原來的雪櫃組合以塑料倒成模型。此外,「Perfect Asher」作品的照片也會同步展出,展示了《CREMASTER 3》影片內演員的造型。

▲ 馬修·巴尼,《隔間》,2002/2018, 澆鑄聚己內酯和高密度聚乙烯,246 x 741 x 746 cm.

於2004年離世的巴西藝術家Lygia Pape,其代表作《Tteias》的名字是以葡萄牙語的「網」字和形容優雅的人或事的口語結合而成。作品創作於1979年,以閃爍的線穿插在展覽的空間內,展現出體積與幾何的概念,以及神秘和無形的魔法。

▲ Lygia Pape, 'Ttéia 1, B', 2000/2018 | Hauser & Wirth

法國藝術家Camille Henrot的近作《Saturday》(2017)錄像以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為題材,會於一間牆身油上黑和紫色的房間內播放。這一基督教派系位美國、法屬玻里尼西亞及湯加的會址,均出在她的作品中。該些影像加上以噴槍繪畫的食物、花卉及醫療測試有關的圖像,產生一種富希望的視覺影像,跟偏向混亂的粗體字幕造成對比。

▲ Camille Henrot, 'Saturday', 2017 | König Galerie, kamel mennour and Metro Pictures

藝術家Lee Ufan是著名的日本物派系藝術家,其作品背後都帶有強烈的理倫作支持。他的作品富原始、自然和工業味,其創作於1969年的雕塑《Relatum》,由他親自裝置,以泥土作底部,附加四呎長的鋼線精細地連繫。

▲ Jon Rafman 《Dream Journal 2016-2017》 | Sprüth Magers

最後,藝術家Jon Rafman的《Dream Journal 2016-2017》作品特別之處,是吊掛屏幕前有六張附有振動低音喇叭的臥椅圍繞著。這部投射影片表達一種集體潛意識想像的超現實態度。影片的故事以深網語言跟隨兩位年輕主角出走一趟穿越反烏託邦的惡劣旅程。影片延續了藝術家對反映現代心態及網際網路如何影響我們等議題的興趣。

▲ 2018巴塞爾藝術展展覽現場


▲ Marian Goodman Gallery | Thomas Struth, Animals, 2018

巴塞爾是瑞士最古老的大學城,悠久的歷史令這裡成為歐洲其中一個十分迷人之都。今年的在瑞士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展,一如以往,「城藝之旅」展區於巴塞爾Münsterplatz周邊展出23件場地特定裝置藝術作品。

▲ Samuel Leuenberger

連續第三年由Samuel Leuenberger策展的「城藝之旅」,在巴塞爾的歷史中心區域呈獻23件場地特定裝置藝術作品,包括Silvia Bächli & Eric Hattan、Nina Beier、stanley brouwn、Julian Charrière、Keren Cytter 、Simon Denny、Elmgreen & Dragset、Georg Herold、Pierre Huyghe、Hilary Lloyd、Mark Manders、Caroline Mesquita、Rivane Neuenschwander、Marina Pinsky、Julian Rosefeldt、Nedko Solakov、Simon Starling、Jessica Stockholder、Thomas Struth、Paloma Varga Weisz及Hannah Weinberg 。

▲ König Galerie | Julian Rosefeldt, Manifesto, 2017

本年度城藝之旅展區於6月11日(星期一)下午開放,展出思考了故事講述中潛在的政治影響,探索什麼故事可以講述我們的生活。題為《Telling Stories for the Future》的展出地點包括專為城藝之旅開放的公眾與私人空間,亦有跟巴塞爾博物館的合作,鼓勵觀眾與城市進行社交與地理上的另類互動。瑞士Birsfelden的SALTS總監及策展人Samuel Leuenberger通過聚焦故事講述,旨在培養社會、地理、道德、經濟以及生態界限的共通性及聯合思考。

重點作品包括Thomas Struth的《Animals》(2018年),呈獻一系列合共10張的攝影作品,敏感地捕捉動物投降一刻的影像。作品被置於Erste Kirche Christi,選取了他近期創作的科學及外科手術環境的圖片,以及藝術中死亡象徵的歷史。由Struth挑選、與吉他手Frank Bungarten合作的現場音樂項目亦將在展出的一星期進行數次表演。Hannah Weinberger將於巴塞爾的下水道內安裝十部音響系統,在城市各處營造出神秘的聲音景觀,並邀請公眾感受這全新的城市體驗。Weinberger在這10處下水道都設置了場地特定的創作,與下水道與城市日常的聲音中呼應播放。

▲ König Galerie | Elmgreen & Dragset, Hanging Rock, 2017

Elmgreen & Dragset的大型雕塑作品《Hanging Rock》(2017年)作為障礙物懸掛於巴塞爾古代美術館(Antikenmuseum Basel und Sammlung Ludwig)內的半空中,遮擋作品周邊的的某些建築結構。作品圍繞自然、重力及自然現象的概念,探索對自然之美及克服障礙先入為主的看法。Pierre Huyghe的《Exomind (Deep Water)》(2017年)呈獻一名俯身的女性形象,頭上生長出蜂窩。蜂窩內的蜜蜂們將會對Allgemeine Lesegesellschaft Basel花園內的花朵傳播花粉。

▲ Tanya Bonakdar Gallery, Stephen Friedman Gallery, Fortes D'Aloia & Gabriel | Rivane Neuenschwander, Cabra-Cega (Blind Man’s Bluff), 2016


一直以來,「光映現場」(Film)是巴塞爾藝術展的其中一個重頭節目,主要播放由藝術家製作及有關藝術家的電影作品。展區今年連續第四年由駐開羅電影策展人Maxa Zoller策展,特別放映並由駐紐約電影策展人Marian Masone挑選的Heather Lenz作品《Kusama - Infinity》(2018年)。其他重點作品包括來自艾未未、Kudzanai Chiurai、Rä di Martino、Douglas Gordon、Lynn Hershman Leeson、Hiwa K、William Kentridge 及徐冰等藝術家們的創作。

▲ Maxa Zoller

▲ Marian Masone

今年的節目旨在為電影製作中的拾得資料片段賦予新的意義,並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藝術家,將主題聚焦於南非。Maxa Zoller表示:

「節目的形式及創作背景極具多樣性,表明藝術家們的電影創作達到一個更加嶄新、成熟的階段,成為一種真正獨立不同於傳統學科的分類——如美術相對於電影——打開通向新形式跨媒體藝術的大門。」

以裝置及書法聞名於世的徐冰,他的首部電影《蜻蜓之眼》有別於一般電影的拍攝手法,而是完全由CCTV的監控錄像組成,當中的影片細節是由他與創作團隊合力分析出來的。電影有趣的地方,是看似隨意的監控錄像中,開始出現了旁白,訴說的,是一個已還俗的尼姑與牛奶農場工人之間的愛情故事。

▲ 徐冰,《蜻蜓之眼》(電影截圖),2017。圖片:致謝藝術家

《蜻蜓之眼》可謂顛覆了傳統電影的敘事方式,產生出一種不同的視角。徐冰超乎想像的說故事模式,觀眾必須全神貫注地觀眾必須細查每一格畫面,尋找相關的細節和動作,而不是遵循傳統好萊塢風格的既定情節。事實上,監控錄像的本質製造了一種持續的懸念——旨在記錄違規行為的圖像,根本上說是令人焦慮的畫面。即使銀幕上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觀眾也會處於緊張狀態。

▲ 徐冰《蜻蜓之眼》 | 片長:81分鐘 | Tokyo Gallery + BTAP

除了開幕電影十足份量,三部專題放映同樣不容錯過。其中由現今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艾未未的作品《人流》,紀錄藝術家本人在這部史詩式電影之旅中,捕捉到全球難民危機。《人流》拍攝足跡遍及23個國家,聚焦於陷於人道危機中的人們。曾創作了多件大型裝置藝術,執導了數部紀錄片的艾未未,以全新的方式,將他橫跨全球的藝術創作與他濃厚的導演風格融合——人文主義、強烈的質疑及充滿情感的控訴。

▲ 艾未未《人流》| 片長:145分鐘 | 裡森畫廊, neugerriemschneider

此外,Rä di Martino廣受好評的新作《Controfigura》,概念蘊藏在標題裡,「Controfigura」意即「替身」(stand-in),指的是為技術目的在拍攝前代替演員的人。在這部作品中,di Martino於正式拍攝中給了她的替身演員登場的時間。當替身演員赤腳跑過馬拉喀什的街道時,觀眾也看到了電影中真正的演員和工作人員同時在工作。事件在鏡頭內外、正式拍攝前後發生,不同層次的現實被交織成一個錯綜複雜的網絡。《Controfigura》讓觀眾對影片的起止點感到疑惑,或者懷疑影片是否會結束。

▲ Rä di Martino《Controfigura》| 片長:74分鐘 | Monica De Cardenas

最後一部專題放映,是Lynn Hershman Leeson執導的劇情片《Conceiving Ada》。片中好萊塢女演員蒂爾達.斯文頓(Tilda Swinton)扮演19世紀的數學家Ada Lovelace——她被認為是史上第一個寫出電腦程式的人。這部電影將她的角色帶入了1990年代的紐約,電腦程式員Emmy試圖穿越時空與Ada取得聯繫。這種歷史及虛構的融合是1980年代和1990年代女權主義電影的有力例證,在當前的背景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意義。《Conceiving Ada》的放映與 Hershman Leeson 在Haus der Elektronischen Künste的個展《Anti-Bodies》同步展出。

▲ Lynn Hershman Leeson《Conceiving Ada》》| 片長:72分鐘 | 香格納畫廊, Waldburger Wouters

來自日本的草間彌生,是當今國際藝壇炙手可熱的前衛藝術大師,她充滿戲劇性的人生跟她的作品一般,給人無窮無盡的想像空間。被譽為「波點女王」的草間彌生,現年80多歲仍然活躍於創作中,不論是油畫、素描、雕塑、裝置藝術及公共藝術等,都能體現她對藝術的熱情和忠於自我的堅持。

由駐紐約電影策展人Marian Masone為「光映現場」展區挑選的特別放映Heather Lenz作品《Kusama – Infinity》一窺草間彌生傳奇的一生。《Kusama – Infinity》是一部劇情紀錄片,記述了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蜚聲國際的過程。這部電影敘述了她於保守日本農村成長的經歷,及至1960年代她與美國名人間的衝突,當時她透過與Andy Warhol的爭議以爭取媒體曝光率,並挑戰性別歧視及種族歧視等議題。草間彌生對波點的幻覺塑造了她的藝術,但同時讓她在東京的一所精神病院自願生活了近四十年。在她80多歲的今天,成為了當今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之一。放映結束後,Heather Lenz與Marian Masone將出席問答環節。

▲ Heather Lenz《Kusama – Infinity》| 片長:80分鐘

另外一部特別放映《Looking for Oum Kulthu》,是由藝術家兼電影製作人Shirin Neshat重溯舊作劇情片《Women Without Men》(2009年)的主題,以戲中戲的形式,持續發展她清晰明確的視覺風格。《Looking for Oum Kulthu》描繪了一位虛構的流亡伊朗藝術家,以及她追尋講述埃及傳奇歌手Oum Kulthum真實人生故事的過程。就像電影中的女主角,藝術家在勇於跨越男性主導保守社會的規範後,同樣經歷女性必須面對的掙扎和犧牲。放映結束後,Shirin Neshat與策展人Marcy Goldberg將出席問答環節。

▲ Shirin Neshat《Looking for Oum Kulthu》| 片長:86分鐘


第49屆巴塞爾藝術展

35個國家,290家畫廊

展覽時間:2018年6月12日至17日

展覽地點:Messeplatz 10, 4005 Basel, Switzerland

網上購票:https://www.messe-tickets.ch/en-US/ArtBasel.aspx/articles

預定學生/長者優惠門票:https://www.messe-tickets.ch/en-US/ArtBasel/shop-reduced-tickets.aspx

圖片致謝Art Basel及各畫廊,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及社交媒體

(鳳凰藝術 綜合報導 責編/yyc、dbk)

 

最具影響力的全球藝術對話平臺

藝術|展覽||對話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鳳凰藝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如需獲得合作授權,請聯繫:xiaog@phoenixtv.com.cn。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鳳凰藝術」。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相關焦點

  • 鳳凰藝術 | 「我仍將奮起」,香港巴塞爾「藝聚空間」於絕處求創新
    除此之外,本屆藝術展將繼續履行推廣亞洲及亞太地區傑出藝術的承諾,超過一半的亞洲及亞太地區的畫廊於區內設有展覽空間。▲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來源:Art Basel 官方巴塞爾藝術展於1970年由來自巴塞爾的藝廊創辦人成立,現今為全球一致推崇的國際藝術交流平臺。
  • 2018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最全觀展指南
    2018年3月29至3月31日,2018第六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以數據來了解本屆香港巴塞爾32個國家的畫廊聚集248家參展畫廊28家畫廊首次亮相:亞洲及亞太地區14家+歐美及歐洲14家26家香港本土畫廊9家印度畫廊10大展會單元:藝廊薈萃、亞洲視野、藝術探新、策展角落、藝聚空間、光映現場、藝文出版、光映現場、藝文出版和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
  • 2020巴塞爾藝術展驚豔的作品(一)
    3月20日至3月25日,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首屆網上展廳開放,2020年3月18日至3月20日期間進行預展。有來自31個國家及地區的231間頂尖國際藝廊參與,呈現超過2000件原本打算於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展出的頂級藝術品,這些作品總價值約為2.5億美元。
  •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 2018年網上目錄】
    通過網上目錄,你可以瀏覽所有展區的參展作品,包括「藝廊薈萃」、「亞洲視野」、「藝術探新」、「策展角落」、「藝聚空間」及「光映現場」,並保存你希望於展會上親身觀看的作品。此外,今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展覽廳平面圖,除了讓你掌握藝廊的分布位置,亦列出「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設於會展中心N101B室的新舉行地點。
  • 巴塞爾香港藝術展2018開展首日驚喜連連……
    巴塞爾香港藝術展今天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盛大開幕。巴塞爾香港藝術展的推手們在新聞發布會現場合影:(由左至右)巴塞爾藝術展全球總監Marc Spiegler、瑞銀集團亞太區總裁施許怡敏、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黃雅君、藝聚空間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光映現場策展人李振華。
  • 巴塞爾藝術展為什麼選擇邁阿密海灘?
    2018年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Gavin Brown's enterprise展位現場巴塞爾藝術展將在2020年迎接其50周年。2018年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高古軒展位現場回望巴塞爾藝術展在美洲地區的18年發展,你是否知道巴塞爾藝術展為什麼會選在邁阿密海灘舉辦這個年度藝術盛宴?邁阿密海灘展會獲得了哪些裡程碑式?
  •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首屆網上展廳開幕
    新華社香港3月20日電(記者丁梓懿)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首屆網上展廳20日亮相,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的235間頂尖國際藝廊呈獻超過2000件藝術品。這些全新數碼項目於20日至25日對公眾免費開放。與以往現場親身體驗不同,本屆觀眾只需登入巴塞爾藝術展官網,便可瀏覽眾多類型的作品,包括油畫、雕塑、繪畫、攝影、錄像及裝置藝術等種類。這些作品都列出確定價格或價格區間,方便藏家選購。據主辦方介紹,網上展廳的所有作品總價值約為2.7億美元。
  • 2018香港巴塞爾藝術展55件精彩展品
    Art Basel作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博覽會之一,Art Basel Hong Kong(香港巴塞爾展)作為巴塞爾藝術展在亞洲唯一的展會肯定是不容錯過的。2018香港巴塞爾的一大亮點,是增強了藝術與觀眾的互動;借用最新的VR技術,將科技與藝術完美融合;本屆策展及其布展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感受藝術的魅力。
  • 愛彼於2019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揭曉 設計師費爾南多•馬斯特...
    作為2013年以來巴塞爾藝術展的全球合作夥伴,瑞士高級制表品牌愛彼(Audemars Piguet)宣布其全新概念設計的會客廳將亮相2019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巴塞爾展會和邁阿密海灘展會。來自布魯克林的雕塑藝術家及設計師費爾南多•馬斯特蘭赫洛(Fernando Mastrangelo)為愛彼打造全新巴塞爾藝術展收藏家會客廳,為觀者營造沉浸式體驗,仿若置身品牌位於瑞士侏羅山脈的發源地。
  • 巴塞爾藝術展丨「大中華區最重要的藝術傳播推手」有何動作?
    2015年3月第三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舉辦之際,現代傳播將通過一系列精彩活動和多樣的藝術出版,為廣泛的藝術愛好者及專業人士提供最前沿和專業的藝術及產業資訊,不遺餘力地打造大中華區最優質的藝術和文化交流平臺。
  • 【錦繡文藝】陳海波:從「瘋狂」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所想到的
    如今每年三月,世界頂級藝術展——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亦在此舉辦。展館中大屏幕上的通知:「巴塞爾藝術展即日門票經已全部售罄;欲免向隅,明天請早。」除了門票難搶,酒店也是爆滿。我每次抵達香港,都習慣住在四季酒店,平日多有優惠,價格也就在每晚2600元左右。
  • 一篇文章讓你了解2017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巴塞爾藝術展,現今成為了全球一致推崇的國際藝術交流平臺。每年於巴塞爾、邁阿密海灘和香港舉行的藝術展會,演示了現當代藝術的超高水平。下周,又要迎來2017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開幕,一起來看看如何輕車熟路地參觀此次藝術盛會吧!
  • 開啟巴塞爾藝術展之旅前,請備好3月香港藝術地圖
    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系列講座活動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一樓演講廳 | 3月23日至25日「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系列活動包括3月23日紐約藝術家刁德謙與香港M+博物館策展人姚嘉善的藝術對談、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與香港藝術家楊嘉輝的藝術對談,以及24日的「建立平臺」座談會、25日的「收藏的進取實踐」研討會等系列活動。
  • 2021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延期至明年5月舉行
    新華社香港11月17日電(記者丁梓懿)巴塞爾藝術展方面17日宣布,原定於2021年3月舉行的香港展會將延期至2021年5月21日至23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並於明年5月19日及20日舉行預展。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黃雅君表示,及早作出決定是為了支持藝廊預先計劃2021年的展覽項目。她表示,期待於明年5月舉行展會,以及迎接藝廊、藏家及藝術愛好者再次回到香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不能如期舉行,便改設首屆網上展廳。
  • 2020巴塞爾藝術展首次開放的網上展廳,都有那些驚豔的作品?
    3月20日至3月25日,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首屆網上展廳開放,2020年3月18日至3月20日期間進行預展。有來自31個國家及地區的231間頂尖國際藝廊參與,呈現超過2000件原本打算於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展出的頂級藝術品,這些作品總價值約為2.5億美元。
  • 歷史上巴塞爾藝術展的七個公共藝術項目
    巴塞爾藝術展最早在1970年首次開辦時,是售票形式的室內展覽,藝術作品相對尺寸也不大。如今展覽的規模和形式已突破展覽廳的局限,節目由邁阿密海灘的海岸線伸延到香港的摩天大廈,回想當初那麼受局限的展覽是我們現在難以想像的。
  • 受疫情影響,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近日宣布取消
    這其中,就在幾天前,巴塞爾藝術展(Basel)官網發布通知稱,原計劃於3月19日至21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的2020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正式取消,這也是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自誕生以來首次停辦。與此同時,與巴塞爾藝術展同期舉辦的香港中心藝術博覽會Art Central也因公共衛生考慮宣布取消2020展會。
  • 2019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丨購票攻略vs看展攻略
    ~ 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巴塞爾藝術展來啦 ~ 2019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已開啟全球售票! 1 Art Basel 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是全球最具影響力、也是全球水準最高的藝術展會,它更被譽為全球藝術市場的「
  • 電視預告 | 2020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巴賽爾藝術展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展會之一,它被譽為全球藝術市場的「晴雨表」。2020年是巴塞爾展會50周年,卻因為疫情的影響,原定於3月底舉行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宣布取消,改為在線上展廳呈現參展畫廊的藝術作品,也成為了巴塞爾藝博會的首次線上展出。
  •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 門票購買聲明
    《The Scream》(2016),Kader Attia,圖片由藝術家和位於德國柏林及科隆Galerie Nagel Draxler藝廊提供非常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巴塞爾藝術展的關注和支持!巴塞爾藝術展溫馨提醒今年香港展會唯一官方購票網站為快達票(HK Ticketing)。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快達票網站內容。 於其它網站購買門票存在風險,持有虛假門票將被限制進入,巴塞爾藝術展對非官方渠道所售門票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