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晚會奪流,《在一起》野榜卻依然沒有太大起色,這個集結國內最強陣容卻把全部衛視的底盤砸穿的慘澹收視,看似大跌眼鏡其實早有定數。
首先是選檔失敗:十一檔看似是個黃金檔期,但因為今年真正的年籠罩在疫情陰影之下,所以這個十一大家是真心實意的當成年來補過的,久違的舉國歡騰的氣氛下,大多數人還是會本能迴避沉痛的東西。
還有,國難題材在還原真實和避免二次傷痛之間如何把握尺度一直是個爭論不下的問題,從處理方式來看,《在一起》比《最美逆行者》更真,也更痛,孰是孰非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結論。
其次,被《最美逆行者》「連累」。不知道前段時間《最美逆行者》那一波驚天動地的節奏和有沒有《在一起》的助攻,如果有,那可以說這種「你下我上」的思維方式讓《在一起》成為了自己的掘墓人,因為除卻輿論風暴中心的少數核心網民,信息經過層層傳播抵達大眾之時損耗是非常大的,某浪這波節奏到了大眾那裡其實就剩下了:「最近有部抗疫劇出了,拍的不大行,聽說三觀不正,抹殺女性什麼的」。外圍看熱鬧摟一眼就走的路人就是根本記不住也分不清劇名的,就記得某抗疫劇,之後如果又不幸看見了《在一起》的宣傳海報上七男三女,然後默默在心裡對號「嗯,說的應該就是這部了」。
而本來《最美逆行者》該是《在一起》最好的鋪路人,因為前者在陣容上遠輸全一線陣容的後者,可說是一個清粥一個盛宴,本該前者開胃後者正餐,然而有些人非要把粥裡的石子誇大整碗粥都是糞水,搞得觀眾對抗疫劇都倒了胃口,後面大餐也不吃了。
第三是難看。和隨時隨地隨機被冒犯的網民不同,電視劇能夠冒犯到現實觀眾的只有難看這一點。拋開背後的意義單純看這兩部劇的觀賞性,說實在話就是兩部劇難看的程度差不多,報告文學特別是頂著層層枷鎖的敏感題材報告文學也就是這樣了,神仙難救,但《最美》至少能抓住一部分中老年受眾(所以風格更爹、觀念更陳,對年輕一代而言更不友好),《在一起》就有點兩頭不討好。
最後是錯用某浪。不管是踩《最美逆行者》還是捧《在一起》,我看到了這個平臺能夠看到的最強陣仗,各個領域核心大v幾乎傾巢而出,這個陣仗我只在疫情期拿著「吹哨人」否定整個抗疫努力和成果時見過,然而問題是浪的受眾絕大多數根本就不是電視觀眾,所以被踩到底的《最美逆行者》頂著罵名一路看漲,而「感動sina」的《在一起》盛名之下其「視」難副。近年特別是今年以來,浪已經徹底淪為一個只破壞不建設的地方,毀滅一部劇的口碑,它是最好的節奏發源地,帶動一個劇的收視,投多少錢在這裡都是沉沒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