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一名普通初升高的學生。對於福州市內各學校強制要求髮型統一的這麼一回事我想發表自己的觀點:
從初中開始,便要求強制髮型統一,男生要求剃平頭,女生則是齊耳短髮。我認為這種所謂「學校的良苦用心」是不正確的。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要求中學生:「穿戴整潔、樸素大方,不燙髮,不染髮,不化妝,不佩戴首飾,男生不留長髮,女生不穿高跟鞋。」中學是一個人的重要成長階段,學校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上級要求,加強對學生的髮型管理,自主規範學生的髮型,目的在於使其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增強集體歸屬感,樹立中學生良好形象。
這段話從書名號到高跟鞋那一部分我強烈認同,但是這種管理方式真的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增強集體歸屬感,樹立良好的中學生形象嗎?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舉個例子:「在我的初中生活中,有一位同學喜歡吸菸,一位同學喜歡喝酒更在課堂上喝酒,一位同學在學校罵罵咧咧。」
但他們的髮型都是合格的呀,這些問題真的和髮型有關嗎?而不是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缺失所引起的嗎?
再舉個例子,我本人的例子。
因為某次為班級服務的事情上,我被全班同學針對,嘲笑,甚至踩踏完我的考卷才發還給我。
我的髮型也是過關的呀,為什麼我在這件事情前後都感受不到任何的集體歸屬感呢?這些問題真的和髮型有關嗎?我們的髮型全部都是統一的,但為什麼在學校全都是「病懨懨」「無精打採」的呢?這些問題真的和髮型統一有關嗎?
答案是否定的。你可能會認為我上述的例子全部都是少數的情況,可它們確確實實發生在我們的身上,這些是髮型統一能夠解決的嗎?答案是否定的,這難道不是教育的缺失嗎?為什麼要把鍋甩到「髮型」的身上呢?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所謂「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留長髮還是短髮不是主要問題,有些學校出於管理考慮,要求學生統一剪短髮,目的是想讓女生留乾淨利落的短髮,避免把心思過多花在穿衣打扮搞髮型上,無心學習,形成打扮上的攀比風氣」,歸根結底不還是因為學生認為自己的外表因為短髮和統一的校服而變得毫無區別,「面目可憎」嗎?這難道不是青春最可悲的面目嗎?
所謂「青春期的男生也容易對長發美女產生萌動心理,為培養學生自我約束的能力,動員學生時代的你們從樸素出發,以簡單為要,欣賞樸素中的大方美,簡單中的單純美,做腹有詩書氣自華,由內而外的氣質美女」,難道不是一種謊言?一個連自己都不會打扮的人,你還想要他的未來能夠是五彩斑斕的嗎?
「對長發美女產生萌動心理」,體現的不正是青春對於異性的好奇嗎?為什麼很正常的一件事要被特別提出呢?這體現的難道不是性教育的缺失嗎?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對於異性形體的好感是很正常的,沒有必要因此回味無窮,影響正常生活」不就可以了嗎?
現實中第一印象就是外表,長得好與不好就是異性評判一個人的第一標準,而不是內在。這些所謂的統一髮型的好處是真是假不是早已有了定論,為什麼還要披著虛偽的大衣,帶著有色眼鏡來看正處青春的學生呢?青春的美好不是在於活力、容貌、心靈嗎?
為什麼要因為一個「髮型」,就要扼殺學生追求美的權利呢?所謂「保持良好的中學生形象,也是一種特殊的美」難道不是騙人的嗎,別人看你頂著一個幾乎光著的頭,穿著和大幾百號人一樣的衣服,會覺得「哇,你真的好漂亮」?
青春是五彩斑斕的,每個人都應有不同的青春,馬雲曾經也說過,如果用他現在所有的財富來換回青春,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去換取。不正是因為青春的美麗嗎?當學生年老時回憶過往的青春,頂著難看的髮型,穿著統一,劣質的校服,難道這份回憶就是美好的嗎?難道不是最可悲的事情嗎?不正是扼殺了青春的創造力嗎?這樣培養的學生少部分可以成才,但培養的學生難道不是麻木的嗎?
都說「你們要有服從意識和集體意識,理解學校的教育苦心」,但為什麼呢?為什麼要服從完全沒有必要服從的東西?明明集體都是不願剪頭髮的,為什麼還要服從所謂的「集體意識」。
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教育制度的缺失,和成年人內心對未成年人的猜忌嗎?為什麼要披著虛偽的外衣,說著虛偽的話,給虛偽的理由一個合法的身份?這不正是成年人世界的黑暗面嗎?為什麼不能給學生一個做自己,選擇怎麼享受青春的權利呢?為何要苦苦相逼?讓學生變成你們不想看見的模樣?虛偽,虛榮,相互猜忌。
所以,我認為應當給學生一個自我選擇的機會,可以設立試點,通過試驗來驗證結論,而不是一棒子打死,讓學生的青春是黑白的、了無生機的。應該給我們一個機會,也是給你們成年人一次重新審視自己行為和思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