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入網際網路時代開始,正版音樂資源分享一直就是一個灰色地帶。雖然說起來不是什麼光彩的事,但免費資源人人都愛。
不僅是樂迷,連音樂人都免不了下載盜版資源。早在近十年前,Nine Inch Nails 主唱 Trent Reznor 就承認過自己在音樂分享網站 OiNK 上註冊有帳號,而且經常訪問,他還說這樣的網站「簡直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唱片店」。
也正好是在那段時間,OiNK 被關了,隨後緊接著出現了兩大替代品:What.CD 和 Waffles.fm,這兩個網站在隨後的近十年裡基本上滿足了絕大部分樂迷下載資源的需求。也許我們對這兩個名字還比較陌生,但事實上我們在其他渠道下載到的許多資源都是來自這兩個網站上的用戶上傳。
但是該發生的總歸會發生,在全球對版權越來越重視的背景下,許多大型資源分享站、種子站都接連關閉。Waffles 此前已經先死了,What.cd 也在昨天告別了我們。
這是一場開展了兩年的調查活動,由法國音樂產業機構 SACEM 支持和推動,目前 What.CD 的伺服器已悉數被查封,網站的首頁也就只留下了一句:由於最近的一些事件,What.CD 已經關閉,短期內不會回來,所有數據已經銷毀。再見,感謝你們的饋贈。
這次關閉被各大音樂網站報導,但重點似乎都不在「盜版」這件事上,大多都表達出了對網站的惋惜態度。這也要從 What.CD 是一個什麼樣的網站說起。
一名網友將 What.CD 比作音樂的古亞歷山大圖書館——被火災摧毀的曾經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網站上有著海量的珍稀無損資源,有著科學的分類,囊括了各種專輯的各種版本。誇張一點講,如果一張專輯在 What.CD 上找不到,那你也別想在其他地方找到了。
他們有著嚴格的用戶邀請註冊機制,得到了邀請的用戶需要通過測試才能成為他們的一員。測試包括許多資源知識以及私人問題,據說有的用戶經歷過長達三小時的測試。進入網站後也有著嚴格的規定,不然很容易就被封禁。
這樣近乎偏執的態度讓 What.CD 有了全球最好的音樂交流氛圍,強大的篩選體系也讓這裡的用戶產出了相對更優質的內容。和網站上用戶自建的列表和推薦相比,其他音樂流媒體生產的推薦歌單或其他形式的專題看起來都像垃圾。
有一位網友在今天發了這樣一貼:
最令人難過的不是這些音樂沒了,而是這群資深樂迷沒有了聚集地。我在九年前加入了這個網站,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是從網站上的 Top 10 推薦來獲取新的音樂。
操,現在我不得不用 Spotify 和 Pandora 這樣的垃圾貨,無論我怎麼設置都整天給我推薦一些 Justin Bieber 這類玩意兒。
或者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看這件事。音樂資料庫的丟失令人惋惜是一方面,但我們可以用「畢竟這不是正規版權渠道」來安慰自己。但像 What.CD 這類網站的關閉也象徵著一種網絡社區化的樂迷交流方式的衰退。在我的印象裡,在那些資訊不發達的時代,我們在論壇和小組裡往往可以收穫比資訊和資源多的多的東西。但現在我們更像是迷失在各大音樂平臺的孤魂野鬼,幾乎找不到能好好聊聊共同喜好的地方了。
所以 What.CD 真正神奇的地方在於它居然堅持了這麼久。在快餐文化衝擊一切的時代裡,也許版權不該是人們關心的唯一事情。它的關閉像是宣告著一個告別,即使有更多新的資源網站出現,那種真誠分享與交流的時代也真的是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