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林妙可在微博曬出被蟲子咬過、滿是紅腫的腳踝,稱拍電影過程中,竹林裡有一些毒蟲,雖不停抹藥,但是依然被咬許多,網友紛紛留言:「好心疼」、「這畫面我還真不敢看」、「看著都好癢」。
小編為林妙可的勇敢點讚。妙可拍戲的環境艱苦,山林裡的毒蟲,我們一般接觸不到,但是夏天就要到了,生活在城市或周邊的人們,會受哪些常見毒蟲的侵擾?被咬後應該怎麼處理應對?小編今天就為大家科普一下。
隱翅蟲有點像沒有翅膀的大螞蟻,故名「隱翅蟲」。隱翅蟲喜好棲息在水田、草地及樹林中,具有明顯的趨光性。這種蟲以小型昆蟲、植物花粉、腐爛的有機質為食,也經常捕食稻田中的害蟲,一般不傳播傳染病。隱翅蟲種類非常多,部分體內有毒液而對人有威脅,但並不致命。
毒隱翅蟲體外沒有毒腺,一般只有帶毒的隱翅蟲落到人體皮膚上,被壓迫或擊碎時,蟲體內強酸毒素接觸到人的表皮,才會灼燒皮膚,引起接觸性皮炎。所以萬一該蟲在皮膚上停留,切忌猛力拍打壓碎蟲體,只需將其吹走即可。如已經接觸到蟲體毒素,應立即用肥皂水、小蘇打水等鹼性溶液清洗皮膚;在皮損處塗薄荷爐甘石洗劑,或氧化鋅油,然後就醫。
隱翅蟲害怕「風油精」,可見外出常備中國特產「風油精」是個不錯的選擇。但風油精不宜直接塗擦創面,且孕婦、三歲以下兒童、對該藥物過敏者不要使用。
蜱蟲咬人時常發生,醫生表示每年4到10月都是蜱蟲的活躍期,在樹林中晨練、戶外遊玩時都要加以注意。蜱蟲身上攜帶的病原容易引起疾病。它會將自己的頭埋在人體的皮膚內吸血,同時分泌有害物質。若不及時取出,輕者引發皮膚疾病,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醫生提醒,去野外時可塗抹驅蚊水,儘量避免在草地上坐臥。一但發現身上有蜱蟲,千萬不要硬拽,因為蜱蟲嘴上的倒刺可能深入體內。可以用酒精塗抹蜱蟲,然後用鑷子取出,不要用水清洗或用手觸摸,如發生高燒等症狀,應儘快就醫。蜱蟲咬傷後,可能會有一到兩周的潛伏期,所以在這段時間裡仍需進一步觀察治療。
一般常見的蜂有蜜蜂和馬蜂,它們都有尾刺,蜂螫人是靠尾刺把毒液注入人體,只有蜜蜂螫人後把尾刺留在人體內,其他蜂螫人後將尾刺收回。如被蜜蜂螫,可用鑷子、針尖挑出尾刺,避免擠壓傷口。蜜蜂毒液呈酸性,可用弱鹼性溶液,如肥皂水、小蘇打水清洗傷口。
蜜蜂
而馬蜂的毒液呈鹼性,可用弱酸性液體,如食醋或母乳塗擦患部,清洗傷口。然後及時就醫。
馬蜂
俗稱「百腳蟲」,害怕日光,晝伏夜出,喜歡在陰暗潮溼的地方生活。白天多潛伏在磚石縫隙、牆腳邊和成堆的樹葉等陰暗角落裡,夜間出來活動。蜈蚣的毒液呈酸性,被蜈蚣咬傷後,用肥皂水、小蘇打水清洗,可以緩解疼痛,然後就醫。蜈蚣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所以你不惹它,一般它不會惹你。
刺毛蟲是刺蛾的幼蟲,生活在各種樹木、草地上。刺毛蟲爬到人體皮膚上,其毒汁進入皮膚,會引起皮膚損害。受害部位皮膚發出大量黃豆大紅色疹子,疹子中間有針頭大水皰,患處皮膚有瘙癢、刺痛、灼熱感。可用橡皮膏連續多粘幾次,將患處毒毛拔盡,再用肥皂水或小蘇打水衝洗,塗些唾液或風油精。
隨著人類生存半徑的增加,即便在農村,蠍子和毒蛇也已經不常見,如果在野外受到毒蛇和蠍子的螫咬,首先要立即坐下或臥下,減少活動,然後用繩子、鞋帶、褲帶之類的綁紮傷口的近心端,以免毒液向全身擴散。接著切開傷口,拔出毒牙或毒刺,吸出或擠出毒液後,用肥皂水、小蘇打水清洗傷口,快速就醫。
未來科學家
青少年科普第一品牌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
微信號:JSBC未來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