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讀到那些戰場廝殺的場面,都忍不住讓人熱血沸騰,但想起那堆著的累累白骨,又刺得人心酸。他們曾經都是普通的老百姓,為了保衛國家,才上了殘酷的戰場,面對生死,唯有拼死一搏才有一線生機。當然,兩軍對壘,並不是殺得多就能贏,也不是殺得少就一定輸,而是要看雙方將領的軍事能力,所以無論哪一方勝利,總有一方會淪為俘虜。
至於如何對待那些戰俘,那麼被收編,要麼充奴隸,要麼服勞役,要麼直接被坑殺等等,其實無論哪種,都不是最好的結局,而裡面的坑殺無疑是最壞的一條路。明明已經表示投降,卻還要赴死,這種形式的犧牲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屈辱,但卻也無可奈何。我國歷史上發生過很多起這種坑殺降兵的事件,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白起的長平之戰和曹操的官渡之戰。
很多人一聽到「坑殺」就以為是被活埋,其實際上並非如此。現實情況可能比這個更殘酷。就拿長平之戰來說,趙括率領的40萬趙軍被白起包了餃子,最後走投無路只能選擇投降。面對這麼多的降軍,白起真要將他們全部活埋,那得挖多大的坑呀。更何況比起活埋,40萬之眾還不如殊死一搏,說不準還能拼出一條活路。再說活埋對白起來說沒有任何好處,那他會選擇坑殺,肯定是這種方式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據《史記》記載:「坑殺」一詞記作「阬殺」,當時的「坑」字並未出現,「阬」字的釋義也並未是「挖坑」,該字,在古代典籍中解釋為:「阬,門也。」所以說「阬殺」並非我們一般認為的挖坑活埋,而是一種「京觀」築造行為的稱呼,也就是說大規模地屠殺俘虜或無辜平民後,將屍體一層一層堆積起來,每一層都用黃土隔絕,最終形成一個門樓似的建築物。採用這種屠殺方式,屍體的多少決定了京觀的高度,越高給的恐懼感十足,所以也成了統治者震懾敵軍的一種方法,而且這種策略在歷史上並不少見。
上面說的長平之戰就是用的「坑殺」,用40幾萬人堆積而成的京觀,那種場面可想而知。當然,這場戰役也成功讓白起成了聞風喪膽的人物,進而推動了秦朝統一天下的步伐。還有在《後漢書》中記載,官渡決戰後,曹操懷疑投降於他的一支袁軍的忠誠度,所以就乾脆將他們全部「坑殺」。而司馬昭在攻破壽春城後,也將投降的吳軍盡數「坑殺」。
這樣的例子在五代十國、唐朝、明清時代都有出現。可見,「阬殺築京觀」是古人震懾敵軍常用的伎倆,還能杜絕隱患。可是那些被坑殺的俘虜又何罪之有,或許他們在臨死前都會後悔投降吧。
雖然這樣的場面早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而那些曾經堆積如山的錚錚白骨也早已隨風而散,但卻深深印在世人的心中。所以,面對如今的和平年代,我們更要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