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工業光魔——探秘電影特效的原力

2021-02-08 文化產業評論

文化產業評論朱嘉:好萊塢大特效公司有威塔、Framestore CFC、DNeg、MPC、工業光魔等。這篇文章便是工業光魔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成功揭秘。正如文章中所說:「1977年,宇宙戰艦的火光首次點亮銀幕,《星球大戰》橫空出世,讓工業光魔成為了一個傳奇。而當同時代的傳奇紛紛作古,工業光魔卻一如既往,穩步前進。39年來,它用輝煌的歷程譜寫了近代電影特效的發展史,目前依舊穩坐全球數字特效(CGI)界頭把交椅。」


工業光魔,這個名字總是伴隨著《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變形金剛》《阿凡達》等電影特效標杆的公司,39年來,它用輝煌的歷程譜寫了近代電影特效的發展史,目前依舊穩坐全球數字特效(CGI)界頭把交椅。


寫在前面


好萊塢是什麼,是南加州李山(Mount Lee)上的那塊白色廣告牌,還是洛杉磯市裡方圓1909平方公一塊城區?對中國電影觀眾來講,好萊塢無疑是美國電影和影星的代名詞。而在電影從業人員來講,好萊塢指的是以南加州地區為核心的美國電影工業。


從市場佔有率來講,好萊塢電影早已坐穩世界電影頭把交椅,伴隨著引進大片,「好萊塢」這個名詞也越來越深入中國觀眾的心。對於中國電影工業者來說,好萊塢既是「老虎」,需要認真提防;又是「老師」,需要誠心學習。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時光網特派記者將深入好萊塢,採訪臺前幕後多家電影公司、特效公司、導演、製片人以及演員,探究好萊塢更多的秘密。


作為我們「深入好萊塢」系列策劃的第一期,首站來到了位於舊金山的工業光魔公司。雖然從地理上來講,這裡距離「李山」那塊廣告牌有點遠,但以它為代表的電影特效公司是好萊塢橫行世界的核動力之一。自上世紀90年代中葉開始,好萊塢CG特效慢慢走向成熟,電影這門光影藝術找到新突破口,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更容易在大銀幕上實現,從此,科幻、奇幻、超級英雄和CG動畫四大電影類型異軍突起,它們更容易突破文化隔閡,也打開了更廣闊的全球市場。


1975年,為了製作電影《星球大戰》的特效場景,導演喬治·盧卡斯創立了工業光影魔術特效公司(Industrial Light &Magic,簡稱工業光魔或者ILM,當時的盧卡斯並不會知道他就此拉開了一個時代大幕,他當時也沒有想到,這家公司譜寫了整整一個電影特效的斷代史。甚至,作為一家非常專業的、完全服務於電影行業的特效公司,工業光魔這個拉風的名字已經超出了它所在的專業領域,在大眾層面,這個名字也有一定的知名度。閉上眼睛,回憶過去39年中那些最激動人心的電影:《星球大戰》、《奪寶奇兵》、《侏羅紀公園》、《終結者2》、《外星人E.T.》、《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盜》、《變形金剛》、《鋼鐵俠》、《星際迷航》、《阿凡達》、《環太平洋》,還有最近大熱的《美國隊長2》……幾乎每一部精彩的頂級製作規模的電影作品都有工業光魔的身影。


今年三月,時光網記者有幸受邀來到了工業光魔位於舊金山的總部參觀。讓我們走進這家傳奇般的公司,親眼看看這個即將迎來39周歲的光影魔術的誕生地。

工業光魔總部坐落在洛杉磯充滿田園氣息的普西迪公園的一座小山上,這裡也是美國西海岸最重要的軍事基地之一。在公司正門處,一尊尤達大師雕塑神情淡定地矗立在庭院中間,似乎在同來往的員工和遊客致意。雕像背後是一組內部相連、光線充足的翻新建築。這些建築是孕育世界知名特效大片的溫房,是探索未來技術發展的實驗室,更是一個致敬公司自身歷史與電影作品的博物館。


在建築內部,不難看見一些熟悉的面孔:黑武士、R2-D2、坐在自行車筐裡的E.T.,還有琳琅滿目的獎盃(僅技術成就方面,工業光魔就獲得了26項奧斯卡獎),而走廊的牆壁上掛滿了喬治·盧卡斯擁有的海量價值連城的私人電影海報藏品。


當然,這些海報絕非普通的裝飾品,正是它們所代表的電影藝術形式,讓這些志趣相投的人們走到了一起,組成了工業光魔。「我們感興趣的是電影製作,而不是技術。」工業光魔創意總監、資深特效師丹尼斯·穆倫解釋道,「很多在我們之後興起的公司都深愛著技術……但我們一直以服務導演為重。我們關心的是電影。」


「電影比技術更重要」——如今這一觀念已經演化成為工業光魔的重要宗旨,並引領著它不斷地壯大和發展。而我們將通過創意總監丹尼斯·穆倫(Dennis Muren)、首席創意官約翰·諾爾(John Knoll)、視覺特效總監羅素·厄爾(Russell Earl)和本·斯諾(Ben Snow)的眼睛,帶你一同探索工業光魔從過去到現在,再到將來的進階之路。


過去——《星球大戰》催生的特效傳奇


在漫長的特效生涯中,丹尼斯·穆倫共獲得八次奧斯卡獎,並於1999年成為第一位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留名的特效藝術家。他是工業光魔的一名元老級人物。1975年,穆倫參與並協助了導演喬治·盧卡斯拍攝、製作《星球大戰》中的特效鏡頭。「你去看任何一部老西部片,只要出現馬奔馳而過的場景,鏡頭就會跟著馬移動。」以定格動畫入行的穆倫解釋道,「但在《星球大戰》之前,要在特效中實現這樣的鏡頭真的難。就算你拍出來了,效果也很假。因為整個鏡頭是用玩具模型製作出來的。」

元老級的創意總監丹尼斯·穆倫與《星戰》"黑武士"合影


為了完成今天觀眾在《星球大戰》中所看見的傳奇視效,盧卡斯通過介紹認識了約翰·戴克斯特拉。戴克斯特拉為《星球大戰》特製了一套攝像機配套設備,並藉此實現影片所需要的特效。在這一過程中,喬治·盧卡斯也產生了成立專門的特效公司來服務導演需求的想法。「他們在洛杉磯郊區的Van Nuys找到一個舊倉庫,就在那兒安定下來,」穆倫坐在工業光魔最先進的放映室中向我們說道,「然後搭建設備,招募成員。公司最初大概有50來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原以為《星球大戰》只是一部看完就忘的電影,此後不會再有任何續作。」穆倫繼續說道,「沒想到影片上映後居然爆紅……喬治(盧卡斯)當時就住在這裡,他說:『我們得再拍一部《星球大戰》。我住在灣區,公司也遷過來吧。』」基本上,《星球大戰》系列的成功為工業光魔打下了基石,也催生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整個特效行業。「現在全世界各地有成千上萬,甚至數十萬家公司做著和我們同樣的工作。」穆倫笑著說。

作為劃時代的電影,《星球大戰》大量使用模型特效,許多場面都是用微縮模型搭建拍攝的

(上圖為影片畫面,下圖為工作場景,圖中左一便是丹尼斯·穆倫)


工業光魔的成長靠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積累。為了製作《星球大戰2》的特效,工業光魔的員工數量增加到了80而這部續集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推動了整個《星戰》系列的形成。隨著特效電影成為好萊塢新的黃金標杆,以及《星球大戰》和《大白鯊》拉開大片時代的序幕,工業光魔不僅成為了喬治·盧卡斯的電影特效操刀手,還滿足了其他電影人和公司的需求。


穆倫認為,談及工業光魔的成功原因還需要追溯到1977的首部《星球大戰》。「一切都源於《星戰》裡搖動的特效鏡頭。我們是一群不拘泥於傳統,很能吃苦的人,我們敢於冒險,而不是用老一套的技術去滿足導演的要求。我覺得這就是我們成功的關鍵,真的……另外,我們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回饋給了公司,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做完一部電影就各走各的路。」


現在——好萊塢大片視效操盤手


今天的工業光魔公司,像羅素·厄爾和本·斯諾這樣的視效總監仍繼承著「服務電影製作者」的傳統,而這一傳統最早正是由丹尼斯·穆倫那批藝術家在20世紀70年代時確立下來的。

視效總監羅素·厄爾向時光網記者展示其工作環境


羅素·厄爾在1994年加入工業光魔,當時的他還是一名技術助理。此後,他為《碟中諜2》《加勒比海盜2》《變形金剛》以及由J.J·艾布拉姆斯重拍的《星際迷航》等眾多熱門大片製作特效。他認為,工業光魔最重要的東西還是這裡的人才:「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工作十分自豪。」


可是這些精英們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少難題。工業光魔為《美國隊長2:冬日戰士》製作特效時,漫威臨時將影片特效鏡頭數量從500個增加到了900個,這麼大的工作量要超過一年時間才能完成。

《美國隊長2》中共有三艘天空母艦登場,這也讓本片的特效鏡頭數量甚至超過了《復仇者聯盟》


「電影公司總是希望特效能再提升一個臺階,」厄爾擔任了《美隊2》的特效總監,他表示:「我們做每一部電影都是:『ok,這次我們要做得比以前更大。』我們和漫威合作的上一部電影是《復仇者聯盟》,那是漫威一部非常重要的電影。裡面有一艘天空母艦,我們負責了其中的一些鏡頭。但《美國隊長2》裡面有三艘天空母艦,它們不僅要飛,還要互相撞。每一點都要升級,與此同時製作時間卻在縮水。」


除此以外,工業光魔還負責和製作了《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忍者神龜》《超體》等一系列將於今年上映的好萊塢大片的視效。而在這些電影的製作過程中,羅素·厄爾和本·斯諾這樣的視效總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你要給電影裡加一艘宇宙飛船,或是讓鋼鐵俠漫天亂飛,或是要把成百上千隻動物塞進諾亞方舟,那你就需要一個視效總監來領導整個團隊。」本·斯諾這樣解釋自己的工作,這位奧斯卡提名得主曾參與製作過《鋼鐵俠》和《加勒比海盜》系列等影片特效。「我們的工作一般從劇本開始,有時甚至在劇本還沒出來之前就要開工。比如《諾亞方舟》,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最初只給我了劇本和一些他認為符合影片畫面感覺的圖片。」

視效總監本·斯諾與「鋼鐵俠」合影


製作視覺特效的關鍵就是制定好計劃。」斯諾說,他舉了自己在《鋼鐵俠》(2008)中的工作經歷為例。為製作影片中的空戰戲,斯諾的團隊先繪製了一份分鏡頭草圖,然後做成一段動畫給導演喬恩·費儒演示效果(當時這位導演並沒有多少特效片製作經驗)。他們先根據斯諾的想法把這段戲的背景拍了下來。「我們搭乘一架裡爾噴射機,帶上了三臺攝像機,拍了一些越戰時期飛機的鏡頭,就是嘗試各種不同的鏡頭,營造一種空戰的效果。」斯諾解釋道。「我們在加利福尼亞的沙漠裡拍了好幾天這些東西,拍完回來後我們就開始整合這些素材……我們必須把這場戲設計出足夠的創意。這個過程非常有意思。」


2006年,工業光魔在新加坡成立了分部,這一舉措很好地分散了公司繁重的工作量。斯諾告訴我們,《鋼鐵俠》項目讓新加坡分部首次走上前線。「在我們做《鋼鐵俠》之前,新加坡分部一直是負責影像合成和2D工作,都是一些你在自家電腦上就能完成的工作。」他說道,「但在製作《鋼鐵俠》時,我們讓他們負責了一場戲,結果他們真的做出了一個3D部件(創造出角色外甲的一部分)。我們派了一些人過去和他們一起工作,給他們做培訓,幫助加快速度。通過遠程設備,我們可以共享工作成果。我們的聯網設備很強大,可以快速來回複製文件。」

《鋼鐵俠》對於工業光魔的特別意義在於讓新加坡分部走上了前線,這也得益於公司內部強大的聯網設備


對於工業光魔內部的聯網設備,羅素·厄爾給予了我們一個更清晰的概念。「我們總部與分部間的聯網設備非常完善,任何一位藝術家都可以坐在他的桌子前對我說『嘿,能看下這個嗎?』我們也有完善的系統,新加坡也不例外,員工製作的東西可以直接從我的電腦上彈出來,我便可以進行檢查。我可以隨時撥打任何一位員工的分機,不管他們是在哪個分部,好像他們就在總部大樓裡一樣。


如今,技術的發展不僅讓交流溝通更加方便快捷,同時在電影特效製作上,技術的進步也讓工業光魔早已實現了從傳統特效到電腦生成特效的轉型,CGI、3D等先進技術也在大銀幕上屢創視覺奇蹟。有行業內部人士分析,今天一部製作成本在2億美元以上的電影有三分之一的錢花在特效上2012年併入迪士尼後,工業光魔接手了更多更大的片單,前景也是一片光明。但是隨著整個電視特效製作行業格局的擴展,它在未來的進階道路上依舊面臨著不少挑戰。


未來——挑戰與機遇並存的發展版圖


當數字王國(Digital Domain)和Rhythm & Hues(R&H)等特效公司連連失蹄時,工業光魔卻還未曾踏錯一步。但是他們依然面臨著來自威塔(《霍比特人》)、FramestoreCFC(《地心引力》)、DNeg(《超人:鋼鐵之軀》)和MPC(《殭屍世界大戰》)等特效公司的強勁競爭。這些亦敵亦友的公司,一起勾畫出電影視效行業未來的版圖。

工業光魔首席創意官約翰·諾爾獲獎無數


競爭愈演愈烈,工業光魔的前景充滿了挑戰。「就公司的未來發展而言,我們要依循過去幾十年裡的發展軌跡,不斷吸取新技術,製作全新的影像,同時又要竭力追求高效率。」工業光魔首席創意官約翰·諾爾表示。


諾爾曾經為《星戰前傳》《加勒比海盜》《環太平洋》等影片製作特效。1987年,他利用業餘時間與弟弟共同開發了一款如今風靡全球的圖片處理軟體Photoshop。相對於曾經的成就,諾爾目前更看重在未來如何帶領工業光魔突出重圍,繼續保持行業領頭羊的地位。「我感覺除了每個人自己擅長的東西外,我們的員工每天都要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技術管理、場景管理一類瑣事上,」諾爾說道,「我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把一切流水線化,這樣員工們才能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藝術工作上。


在工業光魔未來的技術發展中,《星球大戰》系列將再一次起到推動作用。「每一部電影都是一次技術革新,《星球大戰7》也不會是個例外。」諾爾說道。的確,每一部新片都會實現一次創新,這已經成為工業光魔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切開發出來的新技術都將為隨後的電影所用,」諾爾解釋道,「我們過去幾年裡開發出的一切技術都將在《星球大戰7》中以各種形式體現出來。」

《環太平洋》香港夜戰一場戲便是工業光魔技術的一次集中體現,其中還有模型特效與CG特效的結合


在技術上的革新與發展外,工業光魔未來的影響力也將隨著公司分部數量的增加而擴展。自2006年新加坡分部建立後,2011年,工業光魔在加拿大溫哥華建立了第二分部。溫哥華分部原計劃是作為一處臨時辦事處,如今已經被重建成為一處永久性設施,現在正準備遷至溫哥華古老的煤氣鎮。今年二月,工業光魔又宣布了在倫敦開設分部的計劃,據報導,包括《星球大戰7》和《復仇者聯盟:奧創時代》在內的重要影片都將在該分部進行製作。雖然工業光魔尚無打造中國分部的計劃——「我不排除任何可能」,諾爾說道——但工業光魔一直和中方夥伴Base FX保持著密切合作關係(共同製作了《特種部隊:全面反擊》《星際迷航:暗黑無界》《獨行俠》和《環太平洋》等影片),並且公司目前正在協助萬達集團在武漢建設一個電影主題公園。


工業光魔擴張的主要原因還是電視廣告和電影生意的日漸紅火。關於工業光魔的未來,約翰·諾爾的答案只有一個字:忙。「至少在未來的18個月會很忙」這位首席創意官說道,「接下來很可能會是公司有史以來最忙的一年。」


揭秘——工業光魔長盛不衰的五大秘訣


1、強大的科技支撐


技術優勢無疑是工業光魔最值得稱道之處,工業光魔是唯一一家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技術獎章的特效公司,由此可見工業光魔的技術實力非同一般。與其說工業光魔是一家特效公司,倒不如說是美國西海岸電影產業基地的一個技術研發與應用中心,許多計算機圖形圖像領域的最新技術都是最早由工業光魔用於電影製作。工業光魔與史丹福大學合作密切,斯坦福教授、流體計算模擬領域的大神級人物Ron Fedkiw便長期擔任工業光魔技術顧問。工業光魔對於科技的重視程度已經達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以《加勒比海盜》為例,工業光魔為了製作逼真的海水和漩渦,邀請了一大批物理學、數學和海洋方面的專家,甚至不惜租用衛星,對太平洋海域進行了長達一年的遙感測量,得到了極為豐富的數據,對於模擬海洋的洶湧波濤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公司的軟硬體配置方面,工業光魔也始終走在業界前沿,其渲染集群在製作《變形金剛》系列期間進行了大換血,對於《變形金剛3》中鑽孔機破壞大樓的超複雜場景,雖然打開文件需要1個小時,渲染一幀需要12天,但是在強大的渲染集群幫助下,工業光魔還是圓滿完成了製作任務,按期交給觀眾一部超越所有特效大片渲染量的硬科幻。

《變形金剛3》中的「鑽孔機」由70051個部件構成,是工業光魔有史以來碰到的最複雜的CG角色


2、眾多技術的發源地


工業光魔是視覺特效行業的鼻祖,自1975年成立以來,工業光魔之所以能夠39年保持特效界老大的地位,與其不斷創新,不斷推出新技術是分不開的。早在《星球大戰》拍攝期間,工業光魔的特效總監約翰·戴克斯特拉就首先研發了攝影機運動控制系統(Motion Control),這種系統在讓複雜的畫面合成得以實現,後來不斷升級,已經成為當今視效領域的一個強力武器。如今在動畫領域叱吒風雲的皮克斯(Pixar)前身就是工業光魔計算機圖像部,這個部門開發了最早的計算機圖像技術和動畫技術,製作了全球第一部計算機全三維動畫片《玩具總動員》。工業光魔是業內首先使用視頻動作捕捉技術的公司,其在《加勒比海盜2》時期開發的iMoCap至今仍是動作捕捉領域的翹楚,當其他公司還在使用紅外線攝像機,在演員身上貼滿反射球時,工業光魔已經採取了從視頻中識別二維碼和點雲信息的流程。另外,工業光魔開發的OpenEXR圖像格式如今已經成為視效行業的標準。以上羅列的還只是工業光魔開發的技術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工業光魔還是最早將CG技術用於電影製作的公司之一,1982年的《星際旅行2:可汗之怒》中,工業光魔打造了影史第一個計算機生成場景,1985年的《少年福爾摩斯》中出現了影史第一個CG角色, 1991年的《終結者2》成為CG角色首次擔綱主角的影片,1994年的《侏羅紀公園》首次實現了逼真的動物角色……這一系列的第一為工業光魔帶來了無數榮譽,也奠定了工業光魔特效界巨頭的歷史地位。

CG技術已成為當今製作電影特效的主要手段,在《加勒比海盜2》(左)中,特效鏡頭多達800個,逼真的特效最終令影片拿到奧斯卡獎;而《復仇者聯盟》(右)也有近900個特效鏡頭


3、頂尖人才的匯聚


業內人士都知道,要進入工業光魔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只有業內最頂尖的人才,才能在工業光魔享有一席之地。自創立之日起,工業光魔就始終堅持匯聚業內最頂尖人士、集中創意和技術兩方面的才能,給特效藝術家充分的自我發揮空間。工業光魔元老級創意總監丹尼斯·穆倫是特效界獲得奧斯卡獎最多的人,現任首席創意官約翰·諾爾是Photoshop軟體的發明人,著名導演大衛·芬奇曾在工業光魔工作過4年。人才的保障使得工業光魔迄今為止已獲得15項奧斯卡最佳特效獎以及23項奧斯卡科學技術獎,這一紀錄遠超其他特效公司。直到現在,工業光魔對員工技能仍保持極高的要求,這是工業光魔成為業界常青樹的根本保障。


4、高效而成熟的製作流程


工業光魔從來不會被技術綁住手腳,對公司成員來說,沒有什麼效果是實現不了的,關鍵在於與導演和攝製組密切合作、盡力滿足導演的要求,並且保持自己對於特效質量的態度。工業光魔具有業內最成熟、最完善的製作流程,在經歷了39年的磨練之後,工業光魔藉助業內最頂尖的工具和內部開發的軟體,創建了能適應極為繁重特效任務的製作平臺。在工業光魔近年來的兩部大作《超級戰艦》和《環太平洋》中,公司進一步完善基於Nvidia GPU集群的被稱為Plume的流體特效製作流程,從硬派的水花特效中,觀眾就能領略到工業光魔那駕輕就熟的製作能力。


5、合理的市場規劃


工業光魔的管理層對於如何面對行業競爭,保持業內領先地位,維持公司良性運作,也是費勁了心思。在眾多知名特效公司倒閉之時,工業光魔仍能巋然不動,是由一系列原因決定的。首先,工業光魔嚴格保護員工權益和福利,在其他公司不斷壓低報價,剋扣員工工資的同時,工業光魔卻始終保持優越的員工待遇,不打價格戰,而是以領先的技術實力來贏取市場。其次,工業光魔的運營模式穩定,電影、電視劇、廣告、MTV等幾大領域的充分涉入使得工業光魔業務不斷,合理的資金流運作和製作周期規劃使得工業光魔的運營從未出現問題。但它只專心做特效,這種不涉足過多領域、不冒多餘風險的運營規則使得公司常年贏利,從未面臨破產危機。再者,工業光魔對於項目的選擇有明顯傾向,每年的暑期大片中總少不了工業光魔的身影,而像《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盜》、《變形金剛》這種熱賣的系列片,工業光魔也總會參與製作。對於項目的這種精挑細選使得工業光魔避免了很多賠本風險,同時又加深了其在影迷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尾聲


1977年,宇宙戰艦的火光首次點亮銀幕,《星球大戰》橫空出世,也讓工業光魔成為了一個傳奇。而當同時代的傳奇紛紛作古,工業光魔卻一如既往,穩步前進。1999年,《星戰前傳》在銀幕上再度歸來,宣告了工業光魔在數字時代的不老傳奇;時隔16年,2015年,《星球大戰》系列第七部將再次登上大銀幕。《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也將於今日(4月28日)起至5月3日,首次在CCTV電影頻道六部連播。這個長達39年未完的宇宙騎士傳奇,見證了工業光魔如同「原力」般的存在。它將會以怎樣絢爛的姿態再度展現於世人面前?我們不知道,正如我們不知道明天晚上會做的夢;但是我們知道它將會精美無比,一如我們的期待。


工業光魔電影作品年表


70年代:


1977:《星球大戰》


80年代:


1980:《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

1981:《奪寶奇兵》《魔幻屠龍》

1982:《外星人E.T.》《星際旅行2:可汗之怒》《魔水晶》《鬼驅人》

1983:《星球大戰3:武士復仇》

1984:《外星戀》《奪寶奇兵2》《星際旅行3:石破天驚》

1985:《天繭》《回到未來》《三島由紀夫傳》《少年福爾摩斯》《第五惑星》《走出非洲》《七寶奇謀》

1986:《金錢陷阱》《魔幻迷宮》《天降神兵》《星際旅行4:搶救未來》《金童子》

1987:《太陽帝國》《大腳哈利》《東鎮女巫》《驚異大奇航》

1988:《風雲際會》《誰陷害了兔子羅傑》《小小球童續集》《塔克:其人其夢》《天繭回歸》

1989:《不文大丈夫》《夢幻成真》《奪寶奇兵3》《捉鬼敢死隊2》《深淵》《回到未來2》《直到永遠》


90年代:


1990:《獵殺紅色十月》《跳火山的人》《回到未來2》《虎膽龍威2》《人鬼情未了》《小魔煞》《教父3》

1991:《捍衛入侵者》《大門》《變男變女變變變》《烈火雄心》《哈德森之鷹》《火箭專家》《終結者2》《鐵鉤船長》《星際旅行6:未來之戰》

1992:《穿牆隱形人》《飛越長生》

1993:《天劫餘生》《外星追緝令》《侏羅紀公園》《幻影英雄》《旭日追兇》《流星俠》《曼哈頓謀殺疑案》《胡桃夾子》《辛德勒的名單》

1994:《金錢帝國》《阿甘正傳》《賭俠馬華力》《聰明笨伯》《狼》《小鬼當街》《變相怪傑》《幕後殺手》《叛逆性騷擾》《星際旅行7:星空奇兵》

1995:《戰慄黑洞》《魔童村》《剛果驚魂》《魔櫃小奇兵》《鬼馬小精靈》《勇敢者的遊戲》《白宮奇緣》《情歸巴黎》

1996:《龍捲風》《碟中諜》《龍之心》《蒸發密令》《突變》《豪情四兄弟》《星際旅行8:第一次接觸》《101斑點狗》《十萬火急》《火星人玩轉地球》

1997:《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生死時速2》《黑衣人》《超時空接觸》《再生俠》《星河戰隊》《午夜善惡園》《烏龍博士》《斷鎖怒潮》《解構哈利》《鐵達尼號》

1998:《極度深寒》《水銀蒸發令》《魔幻小戰士》《拯救大兵瑞恩》《蛇眼》《獄中計》《第六感生死緣》《名人百態》《雪人情緣》《巨猩喬揚》

1999:《消失的1945》《十月的天空》《木乃伊》《星球大戰前傳一:魅影危機》《飆風戰警》《鬼入侵》《深海狂鯊》《穿梭陰陽界》《斷頭谷》《綠裡奇蹟》《木蘭花》《落在香杉樹的雪花》《銀河追緝令》


00年代:


2000:《甜蜜與卑微》《火星任務》《完美風暴》《飛鼠洛基冒險記》《太空牛仔》《波洛克》《讓愛傳出去》

2001:《誓不罷休》《甜蜜十一月》《木乃伊2》《珍珠港》《人工智慧》《侏羅紀公園3》《決戰猩球》《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忘了我是誰》

2002:《強殖入侵》《時光機器》《麻煩大了》《星球大戰前傳二:複製人的進攻》《諜影重重》《少數派報告》《黑衣人2》《K-19:寡婦製造者》《天兆》《血腥拼圖》《狂野之愛》《哈利·波特與密室》《紐約黑幫》

2003:《太陽之淚》《捕獵遊戲》《劫夢驚魂》《綠巨人》《終結者3》《加勒比海盜:黑珍珠號的詛咒》《紳士同盟》《墨西哥往事》《怒海爭鋒》《時間線》《貼身兄弟》《彼得潘》

2004:《遇見波莉》《熄燈追殺令》《大漠雄風》《範海辛》《後天》《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星際傳奇2》《諜影重重2》《神秘村》《五百年後》(重映版)《明日世界》《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

2005:《我們到了沒?》《變相怪傑2》《神勇奶爸》《愛神》《鬼哭神嚎》《極限特工2》《星球大戰前傳三:西斯的復仇》《立體小奇兵:鯊魚男孩與巖漿女孩》《瘋狂金車》《世界大戰》《逃出克隆島》《鍋蓋頭》《吉屋出租》《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納尼亞傳奇》《慕尼黑》《兒女一籮筐2》

2006:《南極大冒險》《碟中諜3》《海神號》《加勒比海盜:聚魂棺》《水中女妖》《龍騎士》

2007:《加勒比海盜:世界的盡頭》《冒牌天神》《變形金剛》《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尖峰時刻3》《獅入羊口》《國家寶藏》《血色將至》

2008:《奇幻精靈事件簿》《鋼鐵俠》《極速賽車手》《奪寶奇兵4》《滅頂之災》《機器人總動員》(實拍部分)《聖安娜奇蹟》

2009:《一個購物狂的自白》《星際迷航》《終結者2018》《未來戰警》《變形金剛2》《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阿凡達》


10年代:


2010:《鋼鐵俠2》《最後的風之子》

2011:《關鍵第四號》《蘭戈》《加勒比海盜:驚濤怪浪》《超級8》《變形金剛3》《牛仔和外星人》《雨果》《碟中諜4》

2012:《紅色機尾》《復仇者聯盟》《超級戰艦》《雲圖》《飢餓遊戲》

2013:《身份竊賊》《特種部隊:全面反擊》《健男搶錢團》《了不起的蓋茨比》《星際迷航:暗黑無界》《驚天魔盜團》《獨行俠》《環太平洋》《赤焰戰場2》《極樂空間》《孤獨的倖存者》

2014:《諾亞方舟》《美國隊長2》《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忍者神龜》《超體》


工業光魔未來新片計劃


《星球大戰7》(2015)  

《侏羅紀世界》(2015)

《復仇者聯盟:奧創時代》(2015)

《明日世界》(2015)


Cheese、ZiXu、老羊

Mtime時光網


微信公眾號·文化產業評論

分享文化產業見識!

有態度、有思想、有深度!

關注我,讓你更懂文化產業!

交流,加微信號:28870025


相關焦點

  • 創造可能:《星球大戰》系列與工業光魔往事
    在紀錄片《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中,便詳實地記錄下了當時電影特效的困難處境:許多大公司開始逐漸削減在特效上的投入,從而大量的特效部門關閉。可對於盧卡斯這幫「初生牛犢」,這是風險,也是機會。風險是花費了一大部分電影預算在特效工作上,需要頂住十分巨大的來自投資人和製片公司的壓力,而且為了一部電影成立這樣的一個工程浩大的工作室,成本能否收回?
  • 創造可能:《星球大戰》系列與工業光魔的經典往事
    在紀錄片《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中,便詳實地記錄下了當時電影特效的困難處境:許多大公司開始逐漸削減在特效上的投入,從而大量的特效部門關閉。可對於盧卡斯這幫「初生牛犢」,這是風險,也是機會。風險是花費了一大部分電影預算在特效工作上,需要頂住十分巨大的來自投資人和製片公司的壓力,而且為了一部電影成立這樣的一個工程浩大的工作室,成本能否收回?
  •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揭秘電影黑科技背後的逆天大BOSS
    幾十年來,工業光魔(ILM)公司參與製作的特效電影已達300多部。至今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追上他們的記錄,甚至接近的也沒有!工業光魔的存在已經不單單是一家公司或者一種技術,它改變了我們的觀影方式,甚至可以說催生了現今的電影工業體系。在目前的全球電影票房十強中,7部作品的特效出自工業光魔之手。
  • 高能預告 |好萊塢御用特效、工業光魔合作夥伴Base FX來「嘉」開講,現場招募實習生!
    好萊塢御用特效團隊、工業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合作夥伴Base FX影視特效公司來嘉分享國際頂尖團隊特效製作全流程,全面深度解碼《流浪地球》、《海王》後期特效製作《海王》總部位於中國北京的Base FX是亞洲知名的影視特效公司,擁有中國最大的電影特效團隊,搭建起業界領先的製作流程和培訓體系,在北京、無錫、廈門、大廠、吉隆坡共建立了近萬平米的製作和培訓基地,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約
  • 在工業光魔工作是怎樣的一種體驗(續)
    公司簡介和新加坡分部的環境工業光魔(全稱: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簡稱:ILM),是著名的電影特效製作公司。自從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於1975年創建該公司、並參與第一部《星球大戰》(Star Wars)的特效製作以來,工業光魔已經為多達300多部影片提供了視覺特效製作服務。工業光魔的奇蹟並不局限於在很多影片中創造的許多驚人的CG和視覺效果,更在於它開創了一個電影特效行業的新時代。
  • 在工業光魔工作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我叫融知揚,目前在新加坡工業光魔擔任高級貼圖材質師一職。我在新加坡工業光魔工作剛滿4個月。雖然工作時間不長,我已經被這裡工作環境和內容深深吸引。今天很高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和體驗,希望鼓勵更多有志青年加入我們影視後期製作的歡樂大家庭。目前由於來的時間不長,所以更多是初體驗,並沒有很多深入的技術分享,還希望技術控們不要失望哦。
  •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
    當代視覺特效的變革,在一個從很遙遠的星系故事開始,從一部電影開始講起。工業光魔於1975成立。為了實現一個新電影中的複雜特效《星球大戰》(the star wars),一個年輕電影製作人幻想出來的太空歷險電影。他所想像的世界在好萊塢也是第一次聽說(很多聞所未聞的新的特效鏡頭,描述的東西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 《魔獸》視效起底 工業光魔全方位突破再創奇蹟
    由環球影業、中影股份、騰訊、太合娛樂、華誼兄弟、傳奇影業和暴雪娛樂聯合出品的魔幻史詩巨製電影《魔獸》,將於6月8日以全制式登陸中國內地影院。近日,片方全新曝光重量級幕後花絮視頻和圖片,從而揭開全球視效領軍團隊工業光魔在《魔獸》再創劃時代突破的秘密,也再次讓影迷和專業人士領略這隊奧斯卡常客以及《魔獸》主創們大膽的創造力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 工業光魔是如何復活忍者神龜的?
    《忍者神龜:變種時代》這部由 Jonathan Liebesman 執導的影片得到了工業光魔的支持,全片 726 個視效鏡頭中,工業光魔完成了 428 個,其中 396 個涉及到 CG 角色。本片的視效總監是來自工業光魔的 Pablo Helman,Pablo 在視效行業擁有 20 多年的經驗,他曾負責過《阿波羅 13 號》、《獨立日》、《深度撞擊》、《終結者 3》、《世界大戰》、《超級戰艦》等一系列視效大片的製作,在工業光魔也算是一名元老。Pablo 本來學的是配樂專業,不過他認為配樂跟視效製作有本質上的聯繫,因為都要有各種技巧、韻律、氛圍等等。
  • 變形金剛5 真愛粉之 光魔特效人!
    大神特效人作品集觀看:作品集vimeo地址: https://vimeo.com/103866472 ⦁ 目前工作介紹,工業光魔簡介,環境如何?    工業光魔是特效業鼻祖,也是我最想來朝聖的公司,而且變形金剛系列一直都是他們領頭做,不來就撈不到好鏡頭了呃 T T
  • 重磅丨《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原力宣傳片首發 鹿晗對決新反派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原力宣傳片首發,中國大使鹿晗化身絕地武士,大戰最新反派凱洛·倫!
  • 《星球大戰9》:原力已死
    《星戰》取得劃時代影響力的利器,比如宏大的世界觀,光劍對決,或者是原力,在新一代備受「超級英雄電影」洗禮的觀眾看來,早已失去了新鮮感。新三部曲無法徵服新的觀眾群體,又頻繁地更換導演和編劇自亂陣腳。在《原力覺醒》時,星戰就被批評是在消耗情懷,那麼到了三部曲終章的《天行者崛起》,則是赤裸裸地徹底地一出情懷大亂燉。
  • 工業光魔將參與《巫師》第二季拍攝工作
    渴望觀看《巫師》第二季的粉絲們現在應該會很高興地得知喬治·盧卡斯的傳奇視覺特效工作室——工業光魔將參與第二季的製作。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將看到x翼戰機和鈦戰機會出現在尼弗迦德森林,當然ILM基本上在每一部《星球大戰》電影中都提供極佳的視覺效果。
  • 星球大戰的終章,原力永在,但一個家族的故事已終結
    原力總是光明和黑暗並存的,有黑暗同樣會有光明的反抗了。正傳三部曲原力的光明已經傳承到盧克的身上,他正是阿納金的孩子,這一次銀河系看到了希望。還是親情最珍貴,用一句話來說,上陣還是父子兵才對。最終阿納金在盧克的呼喚下,終於醒悟過來,父子聯手終結了西斯的黑暗統治。
  • 科技與工業!中國電影的未來
    當年,喬治·盧卡斯在完成《星球大戰》劇本後,發現當時電影特效技術無法滿足他的想像力,於是「工業光魔」誕生了。起初,「工業光魔」招聘的員工都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畫家、工程師、技工沒什麼經驗,更別說做過電影了,但兌現盧卡斯的想像力靠的就是這幫涉世未深的毛頭小子。
  • 星球大戰與Python,代碼驅動原力
    「5月4日」(May 4th)諧音於星球大戰中的經典臺詞「原力與你同在」(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於是在這一天,各地也會組織不少相關活動,比如國內也有「星戰跑」,去年在上海辦得紅紅火火,聽說這兩天的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也是參加踴躍,筆者的朋友圈裡也有人曬出了完賽證書。2018上海星戰跑活動
  •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零點首映 預售開啟!火爆開搶!
    IMAX《星球大戰:原力覺醒》1.8零點首映 現已火熱預售!
  • 星戰8上映,也許真的有一種原力,讓「星戰」的傳奇繼續
    1975年8月,經過無數次修改,盧克從男主角變成了女主角又變成了男主角,萊婭公主從配角變成主角,歐比旺·肯諾比出現,韓·索羅從怪獸變成有點邋遢的帥哥,帶著個大猩猩一樣的生物,兩個機器人是喜劇成分,「原力」的概念被加強,《星球大戰》的第三稿劇本終於完成了。然而,盧卡斯所有的朋友都不喜歡這個他付諸兩年心血、有一長串奇怪名字和一大堆宇宙大亂鬥的故事。
  • SUBSTANCE SAT自動化工作流助力星球大戰 | ILM 工業光魔
    SUBSTANCE SAT自動化工作流助力星球大戰 | ILM 工業光魔Substance3D on June 17
  • 為什麼中國做不出好萊塢電影那樣真實的特效?
    ILM,也就是後來的工業光魔。當時,好萊塢連特效&39;都很少見。為了拍攝《星球大戰》,他開創了電影特效行業。構成&39;的人員堪稱&39;,有些是搞建築的,有些是做模型的,有些是拍廣告的,有些是玩機械設計的。幾乎沒一個人從事過電影。但也有好處:這個朝氣蓬勃的團體充滿了嬉皮精神,完全逃出體制限制。在早期工業光魔辦公的大庫房內,盧卡斯和他的團隊開始了改變世界的《星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