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穆宗朱載垕,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明世宗病死後繼位。少年因其母緣故而不得父皇寵愛,因其母親杜康妃失寵,又非長子,所以很少得到父愛。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嘉靖帝駕崩,裕王朱載垕即位,改元隆慶。
朱載垕不被人看好。他還在當裕王,就是出名的窩囊廢,遇到一點麻煩事就手足無措,唉聲嘆氣。當了皇太子後,又因為父親多疑的性格,擔心自己做錯事,會被父親廢掉,便一直提心弔膽,表現得相當懦弱。
因為按照明朝「立嫡立長」的傳統制度,嘉靖的長子、次子相繼去世,他又沒有嫡子,那麼作為庶三子的朱載坖,自然就是合法的繼承人。雖然嘉靖沒有明確表示過,也沒有正式進行過冊封大典,但朱載坖為儲君的事實眾人心知肚明。
就這樣,朱載垕在父親的冷漠對待中,戰戰兢兢等到了嘉靖四十五年。這一年,嘉靖去世,朱載坖以當時最年長皇子身份即位,是為明穆宗。這種性格到了做皇帝後,還沒有得到改變。
我們知道,前任嘉靖帝是一個很強勢的皇帝,不管什麼事情他都喜歡親自操刀。隆慶帝卻截然不同。他不管什麼事情,能躲就躲,能推就推。更奇葩的是,他在御前應對大臣的奏問時,由於水平有限,經常被問得結結巴巴,回答不上來。
但是這樣一個弱勢的窩囊皇帝,幸運的是,擁有一個超強的內閣。裡面徐階、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人,都是聰明絕頂之輩,處理政事的高手。在他們的全力輔助下,朝政處理得井井有條,國家機器高效運轉。
他重用徐階、李春芳、高拱等內閣輔臣,致力於解決困擾朝局多年的「南倭北虜」問題。
在「北虜」問題上,隆慶帝啟用抗倭名將戚繼光戍邊,總管京城門戶防衛與東北邊防。明朝軍隊驟然爆發,敢與韃靼正面硬抗了。韃靼見佔不到便宜,只好與明朝議和,接受明朝皇帝的冊封。 後又升任名將李成梁為遼東總兵,大修戰備抗擊女真各部的侵擾 。
也正是這支鐵血的明軍,不但撐起了隆慶年間的光輝,更撐起了萬曆年間的厚實國力, 後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吊打日本的輝煌,都是這位窩囊皇帝,打下的家底!
朱載垕的思想比較寬明,他能夠認識到「華夷一家」,於是他做出了正確的決策,公元1571年,朱載垕在文華殿演講結束後,李春芳等人向朱載垕陳奏了進行封貢與和議的具體事宜,並且得到了朱載垕的認可。
最終,在高拱,張居正等人的推動下,與蒙古達成了協議,開放十一處貿易關口。這一次和議,結束了明朝和蒙古兩百多年來的敵對狀態,直到明朝滅亡,明朝和蒙古之間都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意義非常重大。
隆慶帝只當了短短6年皇帝。可這期間,明朝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保持穩定,曾經烏煙瘴氣的朝政煥然一新,因此史學家稱這段時期為「隆慶新政」。與後來的萬曆朝,並稱為「隆萬盛世」。明穆宗朱載垕在位的六年的的確確開啟了一個盛世。他寬仁大度,勤儉愛民,留心邊陲之事,處理都恰到好處,可以稱之為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