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把貨幣的大量投放講做「放水」,這個比喻其實很有道理。有放水就有堤壩,而且還可以引流,這些都是經濟上存在的措施。當然,對於咱們普通老百姓來說,這些東西都是用來做大事的,咱們主要是要想想怎麼樣利用經濟規律讓自己發家致富,其實這也是有的,辦法就是從「水位高的地方」引流到自己這樣「水位低」的地方。
這麼講很抽象,但是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我們對這個經濟規律是「日用而不知」。現在許多農村的人都選擇去城市打工,然後在農村買房、生活,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就是因為城市的「水位高」,隨便到那裡「抽一點兒水」放到自己口袋裡,回到農村自己就可以成為農村的一個「高水位」。
這就讓人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一些在上海有房子但是又沒有很好的工作,乃至於還要吃低保的「窮人」為什麼不把房子給賣了,拿上幾百萬的現金,去小城市過富人生活呢?在我們大多數人眼裡,上海是一個極度富裕的地方,那裡的人工資隨便都是幾萬一個月,所以可能大家對上海的「窮人」不是很能理解。
但是上海確實是有自己的「原住民」窮人的。這個面積6340.5平方千米的超級大都市,常住人口有1450.43萬人,2019年的GDP達到了38155.32億元,佔了全國GDP的3.8%以上。而它的土地僅僅只佔了全國的0.06%左右。看起來上海的經濟水平似乎應該人人都很有錢,但是事實是這樣的嗎?並不是的。
譬如,我們一個上海人拿著10000元一個月的工資,他的工資比起全國的平均工資水平已經算是很高的了,但是他可能在上海過上富人的生活嗎?顯然是不能的,正所謂「水漲船高」,在這裡固然工資比全國普遍都要高,但是它的物價和消費也比全國普遍水平都要高,所以這裡10000元的工資可能實際生活水平跟三線城市2500元的工資是一個感覺。
所以上海其實是有很多手中握著「數百萬」的房產的本地窮人的。因為房子本來就是個必需品,雖然它現在被「金融化」了,但是僅僅只有一處房產的本地人也不能指望這房子能夠下出金蛋來。所以他們當中不少人甚至還需要依靠國家補助的低保才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成了「貧窮的富翁」。
那麼,這些上海「窮人」為什麼不把自己上海的房子賣了,換取數百萬的現金,然後去二三線城市買一處豪宅,過富人的生活呢?這其中牽涉到了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實實在在的困難,另一方面則是觀念和理念上的困難。兩重困難導致這些「窮人」堅持在上海繼續過自己艱難的生活。
首先,我們講實實在在的困難。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究安土重遷,因為每一次搬家對一個家族或者家庭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尤其是距離比較遠的搬家。因為搬家意味著把自己之前積累的大多數社會關係全部放棄或者部分放棄,比如工作崗位、熟人圈子、人脈資源,這些東西都會隨著搬家部分或者全部的喪失。
而且很多社會制度制約著我們的搬家,比如有孩子的人肯定得考慮一下:孩子換一個城市能否找到接受他的學校呢?或者能否找到一個比較廉價的幼兒園呢?這些東西都是每個想要搬家的人必須考慮的事情。譬如上海人搬到長沙來,首先你一個外地人不一定能夠在這裡買上房子,其次你不一定能給孩子找到合適的學習,所以衡量一下還是不搬家吧!
而觀念上和理念上的困難也是相當大的。因為現在我們人人都講「流行」,實際上就是一種無主見的從眾行為。現在大家都在瘋狂地往大城市擠,而上海本地人卻突然從上海這樣的超級大都市搬出來,這會給他帶來精神上的極大壓力。可能很多親朋好友會在背後對他們指指點點,說他們搬到窮地方去了,讓人難以接受。
另一方面,他們自己也未必不會有作為一個上海人的「矜持」,如果突然有一天自己不是上海人了,變成一個他們眼中的「鄉巴佬」,那是不是會覺得特別的鄙視自己呢?同時離開了上海也無法再看到上海這裡許許多多的奢華景象,只能看看二三線城市的凋敝景象,這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失落。所以考慮一下,還是不搬了,寧願在這兒窮著。
老子說:聖人為腹不為目。我們最簡單的理解就是要追求實實在在的東西,不要被眼前的繁華所迷惑。其實筆者覺得,二三線城市只要能夠安康生活,也挺好的。大城市太繁華,太嘈雜,也太讓人煩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