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的酷暑需要蟄居……今年夏天的素麵人氣比以往更高漲了。在秋老虎還很厲害的時候,日本唯一的素麵研究家素麵二郎先生又向我們講述了素麵的魅力。
作為活動製片人的素麵二郎先生,或許便是「素麵二郎」由來的契機吧?「自稱『素麵二郎』已經6年了。我出生在三輪素麵的發祥地奈良縣櫻井市。親戚在經營制面所,小學生的時候開始幫忙寫中元節的發票,安排發送,搬運木箱。然而,近年來中元節的需求在逐漸減少,工匠的高齡化和後繼者不足等雙重因素,逐漸衰退的素麵行業的狀況讓人抱有危機感。現在每年都有很多制麵廠停業,這樣下去的話10年後會減少到接近半數吧。
*三輪素麵工廠外景
素麵是奈良縣有1200年歷史的名特產,我一直是吃素麵長大的。這種文化不能在我的時代結束,所以我在思考自己應該做些什麼的時候,模糊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想塑造一個傳達素麵魅力的角色。之後,偶然和編輯一起喝酒的時候,我自虐地說了素麵行業的事情,他說『那個很有趣』,然後馬上給我寫了原稿。接到「明天我會把報導上傳上來,希望你能考慮一下名字」的聯絡信息,因為是半夜,所以模仿拉麵二郎來做素麵二郎可以嗎?(笑)。在那篇報導中第一次自稱「素麵二郎」,得到了很強烈的反響。
從讀了報導的人那裡得到了很多「我也喜歡素麵」「素麵二郎加油」這樣的應援聲。素麵是所有國民都知道的食物,但是像其他麵食類那樣的專賣店很少,吃法單一,在家裡被說成是過於應付將就的主食等,儘是消極的話題。但是也有人喜歡做流水素麵或者中元節送的。我覺得只要把素麵的魅力有趣地傳達給大家就好了,於是以「素麵二郎」的身份開始了宣傳活動」
聽說今年和往年相比,素麵的需求增加了。「根據寄宿家庭的不同,在家吃飯的機會增加了,素麵的出貨量比去年擴大了20%左右。感染症和素麵的關係很古老,追溯到1200年前,奈良縣的天花和饑荒都十分兇猛。在三輪山的大神神社,宮司的兒子在祈禱疫病和饑荒的市民們的救濟時得到了神的啟示,據說用石磨碾磨小麥,用泉水拉長絲狀的東西便是三輪掛麵的起源。
歷史上,過去只有一次掀起了素麵熱。江戶時代我出生的三輪地方是伊勢參拜的驛站町,全國來三輪住宿的人前往三重縣,不停地走在伊勢街道上。因此,來伊勢參拜的人都吃三輪素麵和伊勢烏龍麵,三輪素麵被評價為又細又好吃,製造技術傳到了各地區並擴展到了全國各地。原本是在寺院或宮中食用的,豐臣秀吉進入姬路城時,被播州的煮麵(溫熱的素麵)招待,據說從那時開始素麵也進入了平民的口中」
現在店裡擺著各種各樣的素麵,請告訴我不同的地方。「素麵有兩種,一種是可大量生產的機械式麵條,另一種是手藝人用人力將小麥粉揉成細條使其成熟的『手延掛麵』。手延面是費時費力做成的,麵粉的質量很好,筋道又好,所以我經常吃手延面。常見的素麵和冷麥的區別,根據JAS標準(農、林、水、畜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品質保證標準),粗細不到1.3mm的叫做「素麵」,1.3mm以上~1.7mm以下的叫做「冷麥」。手延素麵不符合這個規定,所以也有像半田素麵那樣粗度不到1.7mm的麵條。
在手延素麵中最受歡迎的是兵庫縣「播州素麵」的品牌「揖保乃絲」。超市、便利店、百貨店等任何地方都能買到,但為什麼呢?因為是由約430個制面工廠協同組合的,所以產量最多。播州素麵已有600年的歷史,以1200年的歷史而自豪的素麵的發祥地奈良縣「三輪素麵」,以品牌「島之光」而聞名的香川縣「小豆島素麵」被稱為日本三大素麵。再加上長崎縣的「島原素麵」和德島縣的「半田素麵」就是五大掛麵。
除此之外,秋田縣的「稻庭素麵」、富山縣的「大門素麵」、佐賀縣的「神崎素麵」、熊本縣的「南關素麵」等素麵名產地在全國有15處左右。素麵是用小麥粉、水、油和鹽做成的,但是三輪素麵非常細且筋道,小豆島素麵使用芝麻油,半田素麵像冷麥一樣粗,吃起來比較起來各個地區的味道和個性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