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幅南北糟味群像,你也許會大為改觀。
古人有云:「入口之物,皆可糟之」,這種說法雖然有點誇張,卻透露出糟味在民間食肆裡的地位不低。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該烹法歷史相當久遠,對糟味最早的描述可見著於《楚辭》。
糟味小史
周代,已有用酒醉的烹調方法,名為」漬」,是用新鮮牛肉和美酒浸制而成;
漢代,出現了以豆腐為酒醉原料的食物,「糟醉腐乳」;
晉代,江南顯貴會用糟醃食品進貢皇室;
南宋以後,糟味製法更豐富,光是都城臨安就有糟鮑魚、糟羊蹄、糟蟹、糟豬頭肉等菜餚;
元、明、清時期,家庭自製的糟貨開始普及。袁枚在《隨園食單》裡提到的自製糟肉,做法是「先微醃,再加米糟」。《紅樓夢》裡的糟鵝掌、糟鵪鶉,更是體現了糟味彼時的精緻做法。
常州糟扣肉,圖片來源:meiliqvxian
今日,但凡提到糟味,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江浙菜——在蘇州,幾乎家家備有一隻糟缸,製作糟味時,將原料煮熟焐酥而不脫形,抹鹽冷卻,堆砌在缸內,香糟裝袋,輔以料酒,覆蓋在食材上,蓋蓋封存兩三天,就可得到糟香撲鼻的美味;在無錫,傳統名菜「糟扣肉」展現出另一種糟香,製作時先將五花肉入冷水鍋,煮至五成熟,再撈出洗淨,加調料燜 30 分鐘,最後以醬油、香糟蒸至酥爛而不脫形,皮朝下在碗中完成切片,倒扣裝盤。
糟味溯源與南北釀酒史的爭議
除了因為這些名聲在外的糟味生於江南,「糟味為江浙菜專利」的印象也與江南深入人心的釀酒文化密不可分。
古人釀酒流程,圖片來源:baidu
盛產水稻的江浙民間,自古就有釀米酒的習俗,酒多,酒糟自然也多,製作糟味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什麼糟雞、糟鴨、糟鵝、糟肚……花樣疊出,明代作家蘭陵也是江南人,他在《金瓶梅》中就記載過一道糟味食譜:「鰣魚用酒糟掩埋保存,食用時取適量魚塊上籠蒸熟,即為酒糟蒸鰣魚。」
山東魯菜研發推廣中心主任、中國烹飪大師李志剛卻推測在北方人學會釀酒、盛產酒糟後不久便出現了糟菜。從《本草綱目》的記載來看:「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這裡的「燒酒」說的就是白酒,白酒依靠蒸餾法,而在蒸餾法出現之前,則是北方黃酒的天下——故此推測,以酒與酒糟為主要調味料的糟味並非沒有始於北方的可能。
不過,由於中國史書大多代表著處於黃河流域的北方政權中心的觀點,所以關於酒的起源地,其實是無從考證的。
糟味在不同菜系中的精彩演繹
無論糟味的源頭和焦點在哪裡,它的傳播力儼然已跨越南北,依時代變遷,結合不同的地域文化,變化出千滋百味。
魯菜
山東名菜「糟溜魚片」,圖片來源:baidu
北方對糟味演繹最精深的,非魯菜莫屬。魯菜中有一道「糟味菜花」,是將菜花切成 2.5 釐米大小的塊,過沸水汆燙,備用;將 3 克香糟用高湯調開,以過濾布濾淨糟渣;熱鍋下入白油,燒至 6 成熱,下入蔥姜蒜爆出香氣,再下菜花煸炒,依次下入高湯、奶湯、鹽、料酒,及香糟汁,以微火煨至湯汁剩下一半,即可勾薄芡,淋入蔥油,盛盤。另外,糟溜魚片、糟煨冬筍、糟溜三白也都是魯菜中的經典糟味。
川菜
川菜也有不少以糟醉技法詮釋的佳餚,例如「香糟火腿」,是利用醪糟汁和麯酒製作的一道川味涼菜。選用火腿的蓋板肉,切成長 7 釐米、寬 3 釐米、厚 0.4 釐米的片狀,放入碗中,擺成三疊水形,加入白糖、麯酒、醪糟汁調味,上籠蒸至入味,取出晾涼,翻扣入盤,最後淋上香油即可。成品色澤棕紅、鮮嫩化渣、鹹甜鮮香、糟香濃鬱。除此之外,川菜裡糟味名菜還有醉鮮蝦、南滷醉蝦、糟醉冬筍、醉八仙、香醪鴿蛋等。
閩菜
福州紅糟,圖片來源:sohu
閩菜系裡的糟味以福州菜最負盛名,製作步驟通常包括選料、整理、白煮、制糟滷、制糟肉。「福州醉糟雞」這道菜,選用 1000 克的河田雞為主料,處理乾淨後放入湯中浸熟,再過冷,或直接放入冰凍的「福州糟汁」中醃製。「福州糟汁」配方裡有紅酒糟、高粱酒,以及紅穀米,1 小時就能為雞肉刷上亮紅色澤,皮爽而入味。
粵菜
辣酒煮花螺,圖片來源:youtube
20 世紀 80 年代,香港「大佛口」酒樓在「辣酒煮花螺」一菜中,首次用紹興花雕酒和日本清酒熬成兩種「辣酒汁」,再用鍋子盛起,置於點燃的酒精爐上,待辣酒汁被煮滾後,便放入鮮花螺,像火鍋一樣,邊煮邊食。這種獨具創意的烹法,其實是將傳統的糟醉技法以新形式納入粵菜世界。
還有一道「太白香糟鴿」,將 5000 克淡二湯、1000 克白酒糟、500 克紹興花雕酒、30 克桂皮、20 克八角、20 克丁香、20 克香葉,及 100 克冰糖、500 克白醬油放入鋼桶內,慢火熬煮至翻滾,關火放涼,即可得到「太白香糟汁」;一隻 500 克的石岐乳鴿處理乾淨後,即可下入湯中以「菊花心」的火候浸至熟透,取出過冷;最後再次將鴿子埋入「太白香糟汁」中,以保鮮膜封好,放入冰箱醃製 8 小時。若將石岐乳鴿換成建昌鴨,以相同方法則可製成另一道美味「太白香糟鴨」。
糟香鴨,圖片來源:baidu
關於糟味,還有很多值得拆解探討之處,不知各位師傅對於這個烹飪技法還有哪些疑問和思考?不妨把你的觀點留在下方,互相交流。
-end-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僅作信息分享與傳播,未涉及商業活動;參考書目:《隨園食單》、《粵廚寶典·味部篇》、《家常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