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美少年》開播,喜憂參半,諸多爭議。作為吃瓜群眾的一員,小八在觀看節目之後,也是感慨萬千。
國風一般意義上來講,是《詩經》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間各諸侯國華夏族民間詩歌。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華夏民族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若將二字拆開解讀,就可以有現在意義上的理解。
三代之時,交通阻塞,各地鮮有往來,故一國有一國之國風。自春秋之大變革後,各地間之往來愈密,至於形成中華一以貫之之國風。是何風也?其一日:道德價值高於一切。《左傳》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二曰:有超然物外之思,上下於天地同流。《易》《中庸》所言與天地參者是也。
談到國風,小八就會想到古琴、水墨畫、京劇、旗袍、少林寺武功、中國節,紅燈籠、漢服、方塊字、壁畫......
也是這些元素承載著中華文化,讓我們無比自豪。
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元素麵臨巨大的挑戰。
就拿古琴來說,《國風美少年》彈古琴的芊蔚小姐姐,來自中央音樂學院古琴專業,然而他們那一屆一共就收4個學生。
古琴可以說是中國古典樂器的代表,然而潛心去研究學習的人很少,每年擠破頭去表演專業的倒是不少。
《國風美少年》我覺得最大的意義在於讓大家知道,尤其是95後了解到,在我們的周圍依舊有這樣一些可愛的人默默的做著傳承傳統文化的事情。
這樣可愛的人是應該得到社會的認可,就像古琴、三弦或者京劇、崑曲等,學習這類藝術的人都是得付出巨大的努力去潛心鑽研與感悟。放棄熱門的專業,也就可能失去一部分市場的認可。
李沁出道之前,是崑曲中的閨門旦,也有人誇李沁是三十年難遇的閨門旦。
然而崑曲即便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還是非常小眾,要繼承和發揚崑曲藝術必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獨。現在年輕的戲曲演員要抵禦外界的誘惑已不容易,更何況是演藝圈名與利的誘惑。
因此,在李沁選擇演藝圈之後,有人也在感慨:演藝界多了一名演員,崑曲界少了一名角兒。
小八想李沁無論是哪種選擇,都是自己的內心,子非魚焉知魚之思。
《國風美少年》在小八看來,著實是一檔比較符合當下社會需要的節目。
小把一開始會認為這樣一檔關於傳統文化的節目,讓如此年輕的藝人擔任導師可能壓不住場子。但是轉念一想,那種正式而又老套的節目是否會符合00後的口味,每檔節目都會有其本身的地位。
三位導師霍尊、鞠婧禕、張雲雷分別有自己的受眾,大部分都是較為年輕的95後,並且都擁有龐大的粉絲群。
張雲雷,德雲社的顏值擔當,霍尊,獲得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原創音樂真人秀節目《中國好歌曲》第一季冠軍。其原創歌曲《卷珠簾》獲封「年度好歌曲」。
年輕的受眾可能需要的是年輕的節目,只要是初心在於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節目,無論怎樣都要有保持肯定的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