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鮃自引進我國以來,已經成為北方沿海地區海水養魚的一項特色產業,其養殖面積發展較快,伴隨著養殖快速發展,一些疾病也隨之而生,並且日漸嚴重。而大菱鮃腸炎病就是主要的病害之一,造成較高的死亡率。
大菱鮃屬於冷溫性、底棲雜食性魚類,該魚對溫度等海水指標要求較嚴。在養殖過程中腸炎病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每年的春、秋季是大菱鮃腸炎高發季節,此段時間氣溫和水溫變化較大,疾病高發(春季大於秋季),易引起較大減產。
患病魚主要表現為厭食、腹部乾癟,肛門處常見拖帶粘稠狀黃色糞便條,清理池塘時池底、池壁和排水管壁可見黃白色條狀物。解剖病魚可以見到腸壁發炎、腸道內積滿水狀液體,用力擠壓腹部可見有液體噴出。
養殖密度、水質條件和飼料投餵是造成腸炎病出現的幾種原因。為了得到更大的經濟效益,放苗的時候放養密度過大,隨著魚苗的長大,搶奪水中的溶氧,一旦水體中的溶氧降低,魚就很容易患腸炎病;再有就是水質條件差,導致細菌大量滋生,投餵變質、不新鮮的飼料都可能導致腸炎病的出現。
腸炎病一旦發生死亡率是很高的,而且治療起來也比較困難,所以養殖中要做好防治結合、防大於治的工作。
1、結合自身養殖的實際情況,合理放苗,及時分魚,保證合理的養殖密度的。
2、 保持溶氧,特別是投食之後2小時內,確保大菱鮃更好的消化吸收。
3、 加強工具的消毒管理,加強吸汙和換水。保持養殖環境清潔,及時隔離病魚防止相互傳染。
4、腸肝一體,做好腸道和肝臟的保健工作。拌料內服膽汁酸和杜仲葉提取物,膽汁酸是腸道的一個重要的化學屏障,膽汁酸可以通過和內毒素的結合阻止腸道對毒素的吸收,從而增強免疫力,同時配合杜仲葉提取物,杜仲葉裡面的杜仲多糖可以促進腸道乳酸菌的生長、增值,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抑制病菌生長,提高魚體的抵抗力,促進腸道內菌群平衡,減少腸炎病的發生。
所以在養殖過程中,要做好「預防為主,防重於治,防治結合」的原則,做好腸道和肝臟的保健工作,才能有效防止腸炎病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