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技/巧
▼
與大自然的瑰麗風光相比,城市獨特複雜的環境和燈光等因素,使得城市風光攝影具有較大難度,那麼如果拍好這類題材的照片呢?
千途特邀資深風光攝影師——丁逸峰,與大家分享一些城市風光攝影的乾貨知識!
丁逸峰:千途籤約講師,武漢大學工學學士、慕尼黑工業大學工學碩士;ND Award影賽建築類銀獎,澳洲年度旅行攝影師大賽第三名;多張作品被瑞典1X畫廊收錄。
知▪識▪綱▪要
前期技法
強化冷暖對比的調色思路
去除霧霾、提升通透性的工具
校正建築畸變、透視的方法
時間合成、堆棧慢門等高級技巧
城市風光攝影,或者說,絕大多數的風格攝影(戶外自然、建築內景、星空掃海),推薦至少要準備全畫幅的機身。
這具體體現在,全畫幅機身可以提供三大核心優勢:
高寬容度——城市日出日落環境大光比
真實廣角——更強的城市建築群衝擊力
更高像素——讓建築細節更加豐富
下方兩組圖片是丁逸峰老師使用尼康最新的全畫幅微單Z7機身進行拍攝,4600萬像素的CMOS讓畫面即使放大很多倍,依然可以清晰分辨邊緣、稜角,這一點對於城市建築的拍攝非常重要。
城市風光攝影的鏡頭以廣角和長焦居多。
廣角用於拍攝城市全景,也是爬樓攝影中最常用到的焦段,完整展現繁華夜景的風貌。
在城市風光攝影中,除了常規腳架,很多時候拍攝會選擇於樓頂的小眾機位或者觀景臺機位。
為了避免遭到安保人員阻攔、或者拍攝點空間狹小導致常規腳架無法展開,推薦影友額外準備一個可攜式腳架和大力夾。
城市風光攝影最常遇到的兩種困難:觀景臺玻璃的反光和城市日落方向的不規則大光比。
那麼,就需要我們有針對性的準備消除反光的偏振鏡和降低光比的軟漸變濾鏡。
遇到這種有玻璃遮擋的觀景臺,要事先安裝好濾鏡系統,並通過旋轉偏振鏡,來找到反光最少的一個角度,進行此類拍攝。
在應付觀景臺玻璃反光的時候,我們還有專用的吸盤式遮光罩。
在下面的試用樣圖可以看到,遮光罩完整覆蓋了鏡頭,並且緊密吸附在玻璃上,將反光降到最低。
城市風光在日出日落拍攝的核心是對於拍攝時間的把握,既能得到天空中的霞光,又能有地景城市燈光的點綴,才是比較滿意的效果。
總 結:日出日落的拍攝要點
下圖拍攝於日落後10分鐘左右的廣州。
下圖這張照片則是拍攝於紐西蘭南島的皇后鎮,機位在Gondola觀景臺。
慢門倒影是水濱城市的一個常見拍攝方法。
通過較長時間的曝光,可以將肉眼看不到的效果通過相機記錄下來;此外,運氣好的話,還能額外拍到天空中仿若棉花糖一般的柔軟雲層拉絲,與水景映襯。
總 結:慢門倒影的拍攝要點
下面兩張照片分別拍攝於俄羅斯莫斯科克裡姆林宮和土耳其伊斯坦堡少女塔。
下面這張照片拍攝於曼谷的日落夜景。
下圖拍攝於澳洲墨爾本的日出。
車軌的拍攝與城市夜景技巧有些類似,不過核心的區別在於,為了保證得到較為連貫的軌跡,要確保曝光時間至少達到4~8s以上。
下面兩張照片分別拍攝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加拉達塔和日本大阪的梅田觀景臺。
▲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加拉達塔
▲日本大阪的梅田觀景臺
城市車軌主題拍攝重點:城市車軌拍攝時一定要撥到手動對焦。根據大部分實戰經驗,如果在拍攝車軌的光線環境下,自動對焦模式大概率會拉風箱或者脫焦。因此,一般提前通過手動操作,把對焦點固定在車軌附近的建築上。
畫面的質感,一部分來源於前期對於各個區域合理的曝光,而另一部分來自結合後期技術實現的色調冷暖對比:將天空的亮部加上暖色調,將地面的暗部添加冷色調。
下面將介紹此思路的實際操作方法。
首先,使用的工具是在ACR界面的分離色調,這個功能是算法判定好畫面的高光和陰影區域,然後手動分別給兩個區域選擇渲染的顏色,給整個照片定下來一個主基調。
以下圖拍攝於泰國曼谷鄭王廟日落作品舉例。
在給「高光」、「陰影」版塊分別進行了顏色渲染之後,我們發現兩個版塊中間還有一個「平衡」滑塊。這是因為系統算法判定的高光、陰影區域和我們自己認為的高光、陰影區域分配範圍往往還是有出入的,那麼就需要通過平衡滑塊來進行修整,直到符合我們的預期。
如果說「色調分離」是給整個畫面高光、陰影分別定一個主基調,那麼HSL界面就是進一步的「微操」,對主色調和相鄰色進行更加精細的調整。
繼續以這張泰國曼谷鄭王廟日落作品為例。
在完成了ACR界面的顏色調整之後,可以進入Photoshop界面。
比較喜歡進一步使用的工具是Nik Collection的「天光鏡「濾鏡。這個濾鏡的功能是模擬暖調,並且相比於傳統手工調整,其效果在大多數環境下都比較協調。
下圖是該濾鏡的進入入口。
調色思路總結:其實包括調色在內的很多後期操作,都是遵循」少量多步「的原則,每一個功能都對畫面的冷暖色調進行一次強化,如此的一套」組合拳「來得到最終滿意的效果。
霧霾的現象不僅常見於國內,目前在東南亞、中東等國家的爬樓攝影中也會遇到。此外,遇到不乾淨的觀景臺玻璃、空氣溼度大等情況,也會降低畫面的通透性。這些,都只能依靠後期來補救。
下圖是拍攝於廣東廣州的爬樓作品。
當時正值寒冬,12月,天空中有肉眼可見的灰塵。下面做了原圖與調整後的成片做了對比,給大家一個參考。
導入照片,進入ACR的調整界面。在完成對基本曝光的修正之後,我會通過提升「對比度」、「清晰度」、「去除薄霧」和「自然飽和度」這四個關鍵參數,來進行初步的通透性改善。可以明顯看到效果。
正如上文就提到過的「少量多步」原則,在這裡一般也不會把滑塊拉得太靠右(備註:正常情況會在+10以內)。
原因在於,ACR界面提升不夠,可以在之後的PS界面繼續;反之,如果ACR界面提升過度,則在後續操作中難以無損修正回來。
此外,在「校準」界面的最下方,選擇輕微提升「藍原色飽和度」,一樣能達到改善通透性的效果。這是廣泛適用於自然、戶外背景作品的後期小技巧。
在完成ACR界面的調整後,再次選擇進入Photoshop界面,開始結合Nik Collection插件來完成接下來的工作。這一次我選擇的是「淡對比度」濾鏡,簡單概況其功能,就是柔和並且針對全局地去提升通透性。
結合下圖讓大家再複習一遍進入濾鏡的路徑。
在拍攝建築的時候,因為鏡頭本身工藝和攝影的俯仰角關係,經常會遇到原本直立的大樓在照片中歪七倒八的情況。
這個就需要我們通過後期技術來進行修正,可以分為ACR界面的自動模式和PS界面的手動模式。
下圖是拍攝於日本東京站的城市風光攝影作品。
上面的ACR界面自動調整隻適用於簡單環境下的輕微歪斜。如果發現修正的結果不理想,則還是要進入Photoshop的「濾鏡——鏡頭校正」界面進行手工修復。
後期經驗分享:一般對於畫面出現畸變、透視,都是先在ACR界面嘗試自動來試驗效果,如果失敗,則進入Photoshop界面,利用」鏡頭校正「濾鏡進行手工調整。
以上的知識點,都是適用於單張作品力所能及範圍之內的改進。但是在日常拍攝的過程中,有些單張作品無法達到的效果,就需要現場進行多次拍攝,再利用後期的高級技巧來實現。
時間合成在城市風光攝影的時候,一般是在日落之前先拍一張天空晚霞的照片,再等日落之後拍一張地景車軌的照片,然後同時導入Photoshop。
下面兩張拍攝於紐西蘭皇后鎮的照片。
一個常用的後期高級技巧就是堆棧模擬慢門。
城市車軌主題後期修圖重點:渲染冷暖、提升通透和校正建築畸變是每次必做的基本操作,而時間合成、堆棧慢門則是處理特定主題的高級技巧。在實操過程中,需要依賴ACR導入界面、Photoshop自帶濾鏡和Nik Collection插件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