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許多農村婦女一樣,龍巖市新羅區小池鎮黃溪村的陳淑玲也有著自己的致富夢。但是,和其他人不一樣的,當夢想遭遇挫折時,陳淑玲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尋求改變。從養豬場的關閉到種植林木的開始,陳淑玲用實際行動展現出了農村婦女堅韌的一面,她用勤勞的雙手開啟了屬於自己的綠色夢。
作為一名農村婦女,陳淑玲不甘整日在家操勞家務事。1996年,她開了服裝店,生意經營得紅紅火火。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她對國家的政策卻非常關心。了解到國家對「三農」扶持力度越來越大,她毅然放棄服裝店,回村搞起了養殖業,建起了養豬場。創業之初,山上沒水、沒電,路也不通,全靠她起早摸黑,開荒、修路、挖石,一步一步辛辛苦苦,才有了點成果。
建養豬場,陳淑玲毀壞了一些山林,不過,她並沒有選擇逃避,而是主動到林業部門去「投案自首」,主動補種樹種,一口氣種植名貴樹木2000多株,這讓林業局的工作人員都感到詫異。正是因為陳淑玲的坦誠,她和林業部門結下了不解之緣。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養豬場已初具規模,存欄生豬達500多頭,每年都能帶來不少的收益。就在陳淑玲打著擴大養殖規模的算盤時,2009年龍巖市開始大規模整治養殖業汙染,豬不能養了,豬圈也被拆除了。
多年辛苦支撐起的養豬場,說停就停了,陳淑玲多少有些失落。但是,她並不是整日怨天尤人,而是思考著如何去改變現狀,未來要發展什麼行業。正是她善於應變,敢於接受新事物,很快就抓住了新的機會。陳淑玲的父親承包山坡地,她之前也種了一些樹木,陳淑玲想到可以發展林業,發展自己的山場。想法有了,她立即開始行動,承包了50多畝的山地,轉型開始了她的綠色產業。同時在拆了的豬圈裡養起牛蛙,讓「種養結合」模式得以延續。
轉型並非所說的那麼容易,總是需要付出。哪怕是種樹者中看似簡單的活計,也需要很多知識和技術。由於陳淑玲的文化水平有限,也沒有什麼種植經驗,起初她很難適應從養殖業到種植業的改變。但是,步子已經邁出去了,陳淑玲相信只要肯努力,沒什麼是不可能完成的。在購買林木的過程中,她經常向賣家討教,認真學習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購買農藥時,她也不放棄跟老闆聊天的機會,學習和了解藥物的使用方法;在養護的過程中,她發現樹木很容易受蟲子的侵害,同時雜草叢生,聽說雞鴨的糞便有利於除草,她便開始飼養雞鴨,發展立體農業。
陳淑玲的綠色夢,在她「土辦法」下,一步步開始實現。目前,山場已經種植有羅漢松、紅豆杉、竹柏、四季桂花等4000多株樹木,在她的悉心料理下,樹木一天天健康地長大,既綠化了村裡的環境,也為陳淑玲取得經濟效益。用陳淑玲的話說,其他行業都是在有限的時間裡賺錢的,只有林業是24小時在賺錢的,樹木一天一天不停地長大,就是一天一天不停地賺錢,山場已經成為陳淑玲的綠色銀行。
種植業穩定後,在朋友的建議下,陳淑玲又發展起了農家樂,她在空地上建起了飯店,起名山水農莊,申請了營業執照,現在生意日漸紅火。而她在山場裡養殖的雞鴨等家禽,不僅可以內銷飯店,也可以賣到外面的市場,這些家禽用品質為陳淑玲賺取了良好的口碑。
在自己發展的同時,陳淑玲也不忘帶動身邊的親朋好友、鄰裡鄉親致富,鄉親們聽說她的立體農業發展得還不錯,經常會上門向她取經,不少人跟陳淑玲一樣,承包了一些地養起了牛蛙,對於需要種植樹木的朋友、鄉鄰,她還會親自幫他們採購樹苗。陳淑玲希望他們也能跟她一樣,找到除養豬業之外的更加綠色和環保的致富路。
一路走來,陳淑玲覺得選擇一條道路很重要,但堅持走一條正確的道路更重要。這一兩年,她經常在電視上聽到說「中國夢」,說實話,中國夢到底是什麼樣?作為一個平民百姓她不懂,但她知道,她有自己的夢,她的夢是開辦「綠色銀行」、打造綠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