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緊臨張公堤森林公園,幾年來,到大堤上散步,幾乎是我每日必修的工課。今年新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嚴峻,大家都宅在家裡,我也兩月餘沒有走進森林公園。終於,在這生機盎然的仲春,戰役情的勝利曙光如同明媚的春日暖陽,普照江城。公交、地鐵有序運行,復工、復產陸續展開,小區逐步開放,宅居太久的人們漸漸走出來,踏踏青,呼吸呼吸清新的空氣。林花謝了春紅。大堤最美的時光是三月上旬,百花齊放,奼紫嫣紅,爭奇鬥豔。雖然今年錯過了這萬紫千紅的絢爛美景,但是,我從未感到過此刻的生機勃勃,如此的欣欣向榮——也許是因為以前每天都在觀看,景物漸變不以為然吧;也許是因為宅家的時間太久,眼前的景物太突然了吧。朱自清在寫桃花「紅得像火」、杏花「粉得像霞」、梨花「白得像雪」的時候,說,「閉了眼,樹上滿是桃兒、杏兒、梨兒」,那是一種想像和期待。我今年沒有看到這些花,我的眼前已經滿是果兒,只不過它們還非常小:海棠只有綠豆那麼大,一簇簇的;櫻桃稍大一點,黃豆一般;紅紫荊結出的小扁豆,細長細長,一串串擠擠挨挨的;桃花剛謝春紅,絳蔫的花瓣,還掛在枝頭嫩綠的小葉間,露出果實的雛形。樟樹和桂樹的新枝,由紫紅轉為嫩青。欒樹和白楊樹發葉晚一些,前者枝頭上像落滿了紅蜻蜓,後者的葉子如同一小塊一小塊的淺茶色玻璃。球形的紅葉石楠,是一團團熊熊燃燒的火焰……林花謝了春紅。萬物欣欣向榮,一種蓬勃的旺盛生機,給人鼓舞,令人興奮。兩個多月沒人挖了,蒲公英遍地都是。木心菜的藤蔓牽得老長,開滿很小很小的黃花。黃塘湖邊,「蔞蒿滿地蘆芽長」。稀稀疏疏的踏青者,有的尋得一把野菜。大樹下,薔薇新發的枝,也是紫紅色的,一拃多長,嫩嫩的,胖胖的。折一枝,剝去皮,嘗嘗,脃生生的,甜中帶點澀味,正是我們兒時的味道。忽然記起去年發現的一小塊馬蘭頭。小時候,家鄉的村前屋後,田邊地頭,都生長著馬蘭頭,不過我們叫它紅梗菜,春荒時節,它是我們充飢的美食。但紅梗菜現在很少,我在張公堤散步的範圍內,只是去年發現了一小塊。看到這承載著悠悠鄉愁的植物,當時倍感親切,甚至還有點興奮。它們長在路邊,很不起眼,也不被人認識。走路的人多了,踩踏得不成樣子,很可惜。今年,人們都宅在家裡,它們的長勢應該很好吧。果然。紅梗菜長得非常好,不擁擠,也不稀疏,像是人工種植的。它們根根挺立,青翠欲滴,欣欣濟濟,精神抖擻。林花謝了春紅。早春的花樹,絢爛盛極終有凋謝的時候。今年,我們雖然錯過了盛花期,我們沒有置身於梅杏桃李和櫻花海棠的繁花之中,看它們最絢爛的衣裳和笑容,也沒有體驗「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情景;可是眼前,這萋萋的綠草,這無邊的青色,這「青梅如豆柳如眉」,不正是生命自身的蓬勃和對果實的守望嗎?「準擬今春樂事濃,依然枉卻一東風。」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東湖的梅花,武大的櫻花,以及許許多多的桃花、梨花、杏花……寂寞開無主。它們不以無人而不開,不以無人而不香。炫麗的花期過後,它們依舊蓬蓬勃勃地生長著,生機盎然的旺盛著。這是大自然的法則,這是宇宙萬物的規律。這場疫情,以生命為代價,給人們以極其深刻的教訓。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與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家園,我們必須愛護它們,保護它們。讓大疫從人們的覺醒中大愈,讓大災轉化為大幸。
【作者簡介】:秦和元,湖北紅安人,中學高級教師,武漢作協會員,作品散見於《武漢作家》《散文選刊》《重慶散文》《東坡文藝》《長江日報》《人民日報》多種報刊,著有散文集《村外的小溪》。
如您對此類文章感興趣,請放心掃描下面公眾號二維碼關注。絕不收取任何費用。
投稿須知:
1、原創、首發散文、隨筆、請附100字以內的作者簡介。文責自負。歡迎大家踴躍投稿!郵箱578216119@qq.com.主題請寫公眾號投稿(作品題目)。
2、所投文章五個工作日內沒有採用,請另投它處。謝絕非原創作品。
3、原創首發(請在文內註明),讚賞金額、閱讀量及文中廣告收益作為作者稿酬。不足五十元的收益率作為平臺維護費。20天內以微信紅包形式發給作者。若作品被兄弟單位刊社選從本平臺選中,我們將作為推薦者推薦發表。錄用刊社將不再另行支付稿酬。(同意本號推送,即視為同意推薦。若不同意請在來稿時在主題和文中註明!謝謝!)
本號重點選取遊記方面題材,圖文並茂優先錄用。感謝您對本刊的關注, 本公眾號以文學交流為宗旨,不收取訂閱費。謝謝!
公眾號責編: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