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的詞,句句傾城,總是寥寥幾句,輕描淡寫,就讓人觀照到某時某地的情緒與感懷,小小歡喜,隱約荒蕪,看透一些世間真相。如王菲極盡纏綿百轉千回的《紅豆》,「有時候,有時候,寧願選擇留戀不放手,等到風景都看透,也許你會陪我看細水長流」,也有那妖嬈的,或嫵媚的,或看透塵世滄桑的,如《我》、《側面》、《眉來眼去》等等,聽完這些歌,你會感嘆林夕是如何做到的,一個單瘦的身體怎麼蘊藏著這麼多的能量,這麼多的故事,不愧是箇中高手,也因此高曉松感嘆:靈感全靠天老爺,林夕天賦比我高。
而林夕的詞,香港樂壇幾乎沒有歌手沒有唱過,貫穿幾代人,上至前輩張國榮張學友王菲,一直到如今的張敬軒楊千嬅吳雨霏,對,還有一定要提到的陳奕迅,等等歌手,太多經典歌曲都是出自林夕之手,也因為林夕的歌在音樂道路上更加輝煌。
而對於張敬軒來說,無可厚非林夕和黃偉文都是張敬軒歌唱生涯最重要的兩個作詞人,首先是林夕作詞的《酷愛》《春秋》等一系列的歌讓張敬軒快速走紅,成為粵語樂壇的一線歌手,後來,張敬軒又憑藉黃偉文作詞的《青春常駐》再一次爆紅香港樂壇, 讓張敬軒進入另一個歌唱巔峰。
一開始看到《春秋》歌名,以為是一首古風古韻的歌,講述的磅礴大氣的江湖之下,發生的故事,聽過之後,截然相反,到了林夕的手裡,「春秋」不再是「魯哀公四年」的軍國大事,而變成了兩個人之間的過往情事,一種師出無名的愛情, 這感情不止得不到名分被世人認可就連本人也不願接受這樣的自己,卑微到塵埃。
《春秋》是那種乍一聽,詞曲就異常扎心與慘烈的,而且無套可解。從三句歌詞便知它的兇狠毒辣:
我沒有為你傷春悲秋不配有憾事
你沒有共我踏過萬裡不夠劇情延續故事
有沒有道理為你落髮必須得到世人同意
整首歌都怨泣,低訴對與這段感情的不公平,「不配」「不夠」,還有竟然為你落髮不能自主,還要得到世人同意,有沒有道理,可是明知沒有道理,卻還是被世俗所固步自封,甚至還有最後一句:想心酸,還可以,想心底,留根刺,至少要見面上萬次。是的,想要做到能夠繼續延續劇情的故事,能夠有資格為你傷春悲秋,或者我能成為你心裡的一根刺,讓你心酸,讓你刺痛,至少還要見上萬次。
其實我覺得《春秋》這首歌,越聽你會越覺得最像林夕的一首歌,從這些傷春悲秋的歌詞便可看出一二,而我想說的是,為什麼明明知道要做這麼多事,要見面上萬次才能將故事發展下去,為什麼不去做呢,為什麼不去見呢?為什麼要選擇顧影自憐拱手讓人呢?可是只因為被拒絕一次,便丟盔棄甲,敏感得趕緊蜷縮在自己的保護範圍不再作為,所以只能感嘆:心灰得極可恥,心傷得無新意
或許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與人產生共情,為什麼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性格,因為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和後期所遇到的事都成為你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而這些都是個人經歷,其他人參與不了也不能切身感受,正如林夕所說:不入過地獄,又怎懂得保護自己的必要與竅門,我對愛的執著現已化為自愛兼愛,善感而不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