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拍照越來越成為手機廠商發力的重點,每一個手機廠商都在硬體上發力,大底、一億像素、大光圈,企圖以優質的硬體佔領拍照的高地。
但除了硬體之外,一場「計算」的革命正在席捲著手機圈,這場革命,影響的可能是我們所有普通用戶的拍照體驗。
這裡我要說一個詞:計算攝影。
所謂的計算攝影,我們可以簡單理解成讓算力優化拍照,其重點在於「計算」,通過各種算力,讓照片被賦予我們的理解。
這話怎麼講呢?
本來拍照這事,只是相機客觀地記錄下細節的一個過程,不能主動地去理解照片裡的人和物。
這也是我們傳統卡片機的風格,更傾向於負責「記錄」,這就很無聊了。
就像是寫日記一般,如果只是把每天的生活記錄下來而不加以修辭和潤色,那麼這日記就如流水帳一般枯燥。
傳統的拍照,會讓照片不那麼無聊,後期的PS就充當了潤色的作用。
而計算攝影呢,就讓拍照的過程能夠實時「PS」。
現在我們手機上常見的AI拍照,也是屬於計算攝影的一部分。
問題就來了,我們現在所體驗的AI拍照好像也沒有這麼厲害?有時候還看著十分的假。
這計算攝影,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我可以很肯定的先給你們一個答案:是的,計算攝影將會重構我們的拍照體驗。
這裡,我不得不提一下蘋果。在這場拍照的革命中,蘋果是引領這場革命的中流砥柱。
2019年,蘋果舉辦了一場十分反常的秋季新品發布會。
蘋果第一次在發布會上花了將近一半的篇幅去講解了iPhone 11系列的拍照系統,帶來了一個新的功能:深度融合。
會先進行四次長曝光、四次短曝光,再來一次長曝光,最終將這些表現最好的圖像進行融合,從而得到一張好的照片。
本質上只是多幀合成,這個技術已經屢見不鮮,現在幾乎所有的手機都具備這個功能。
你的手機拍照完後,會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查看,在這期間就是系統在後期處理照片的過程。
iPhone 11系列則把這個過程更加細分,分成了三部分。
在光線充足之時,會將四張正常曝光和四張短曝光,以及一張長曝光合成,保留表現最好的圖像。
在光線一般之時,在按下快門之前,就已經持續地採集四張正常曝光和四張中等程度曝光的照片,並把它們合為一張。
按下快門之後,再來一張長曝光照片,最後在進行多幀合成,填充細節。
而在光線偏暗,比如夜景的場景之下,就會加長單幀曝光時間進行多幀合成,這樣一來可以避免長曝光所帶來的模糊問題。
通過這種計算攝影的方式,讓照片被賦予我們所希望看到的,這些本該是後期的工作,手機就能直接給你做好了,讓照片該亮的地方亮,該暗的地方暗。
舉個例子,在逆光環境下,我們想要拍人像。
一般而言,人可能就會烏漆嘛黑一片。
但計算攝影甚至可以識別出某一特定區域進行優化調整,臉部太暗?那就識別到臉部,局部調亮。
計算攝影基本上就是充當著這麼一個角色,不只是簡單地記錄,而是把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潤色。
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得攝影,而計算攝影則讓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攝影的魅力。
如果這個例子還不能夠說服你,那麼谷歌的Pixel手機則是一個更具說服力的樣本。
一顆單攝完全足以比拼其他手機廠商的雙攝、三攝組合。
這背後也是依靠多幀合成的計算攝影。
直到今天,融合了一部分計算攝影的谷歌相機依舊是拯救很多手機拍照的利器。
毫無疑問,計算攝影正在成為手機領域的趨勢,最新發布的小米11也在大力宣傳著計算攝影。
技術的發展,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方便和簡化我們的生活,計算攝影無疑也是如此,大大降低了普通用戶的攝影門檻。
隨著手機性能越來越強,手機算力越來越高,計算攝影所發揮出來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
或許有一天,隨著計算攝影的發展,我們不需要那麼強悍的硬體,不需要各種技巧,隨隨便便一拍,也能拍出自己所滿意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