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老馬將選發一部分回憶老師的文章,歡迎支持,歡迎投稿。今天我們推薦的是李建明先生回憶萬培蘭老師的文章,萬培蘭,東灣鄉小學教師,八旬有五。耕耘教壇30餘年,學生愛戴,鄉鄰敬重。2015年出版隨筆文集《槐蔭樹下》。
2014年9月10日,在新中國建立第29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想起了我的啟蒙恩師—萬培蘭。我的第一任老師萬培蘭,從1982年到1984年,是我小學一二三年級的班主任,整整教了我三年。當時我們在靖遠縣東灣鄉大壩學校就讀,家裡距離學校不遠,不到2裡路的距離,同學們都走讀上學。那時候農村裡都很窮,一年級上學時都是自己帶著小凳子,很多同學都是擠在一間教室裡上課。
我清楚地記得我們的萬老師個頭不高,皮膚白皙,走路身輕快捷。她出類拔萃,敬業愛業,治學嚴謹,誨人不倦,工作作風兢兢業業,一絲不苟,而且總是全身心地撲在學校工作上,每天起得很早,睡得很晚,我們上早自習和下午放學時,總能見到她的身影;她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每當我叫他萬老師時,她總是笑顏相迎,經常和我們同學們談心聊天。我們的老師非常愛我們學生,可以說如對待我們班學生就像母親一樣。我們的老師具有道德的火花,也具有人生的光輝,像一盞指路明燈,照耀著學生不斷前進。總之,我對萬老師的高大形象終生難忘,情思濃濃。現讓我列舉啟蒙恩師萬老師的事跡一表,傾情相述,話當年,說出我心中的愛、思念、讚歌、謝意。
依稀記得,她講課時,背著手,來回走動著講,節奏明快,格調高雅,神情並茂;尤其是講到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時,自己踩在凳子上,做遠眺狀,那場景,三十年後的今天,我依然如在眼前,歷歷在目,我們哪個班級出了很多有成就的學生,就是那時候給萬老師給我們打的根基,培養和薰陶了我們的文學興趣,使我們每一位都終身受益。她對學生要求嚴格,要求所有學生記課堂筆記,並且常抽查課堂筆記,他布置的作業也較多,還自編綜合性練習,以便提高學生應試能力,所以我們得益匪淺。
記得那時候,萬老師組織我們班,每天下午放學和星期天自覺組織學習互助小組,我所在小組的主要成員有李建雙、魏東洋、李元勳、李文科、李迎娣、李永麗和我等。這個學習小組很有特色,李建雙任我們學習小組的組長,能者為師,能者多勞,常討論數學、語文等課的疑難題,有時進行分工負責,有時共同攻關,三三二二幾個人一聚,誰的招高,解題方法和思路好,及時公開,毫無保留,這對大家相互提高學習水平很有幫助。現在回憶起來,這個學習小組對我幫助特別大,至今我對它仍一往情深。
記得1993年,我在四川大學上大一的時候,那一年的冬天,天氣特別冷,整個華夏大地,冰天雪地。我的恩師萬老師,心裡惦記著千裡之外的我,怕我凍著,給我寄去了禦寒的羊毛衫,那時候的交通和信息比現在落後多了,只能通過書信的方式,聊表思意。每每想起這些往事,對萬老師的思念會加深一層。
我離開母校已20餘年了,回眸往事,浩如煙海,許多往事如過眼煙雲已淡忘,但對母校老師和同窗同學的音容笑貌等等,至今想來,都記憶猶新,猶如昨日,歷歷在目。其中萬老師的恩情,象一座豐碑,永遠深深地印在我心中,同窗同學的真摯情誼,喜笑談吐,逗人開懷的軼事,栩栩如生,也深深地印在我心中。
常言道:吹不散的是往事,淋不溼的是記憶。時光如水、生命如歌,彈指一揮間,三十幾年過去了,萬老師如今也是桃李遍天下了!現如今,已花甲之年的萬老師,歲月已奪去了她年輕時的風姿。憶今撫昔,心中無限感慨,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
語長紙短,只能忍痛割愛了,就此擱筆。最後祝我的恩師萬老師健康、長壽;祝同窗同學萬事如意,心想事成,美滿幸福。
學生:李建明
2014年10月於蘭洲
作者簡介
李建明:1997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有機化學專業,2009年取得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碩士學位,曾從事潤滑油添加劑合成開發十五年,在國內外期刊發表文章30餘篇,獲集團公司和潤滑油公司獎項若干,目前任中石油蘭州潤滑油研究開發中心潤滑脂所所長和崑崙潤滑油公司企業二級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