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小人物誌0029:劉備麾下的首席說客——孫乾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孫乾,字公祐,是三國時代劉備麾下的文官,也是在《三國演義》小說中,被描述得比較「矛盾」的一個人物。
一開始,陶謙病重之時,曾對孫乾大獎褒揚,並強烈推薦其輔佐劉備治理徐州。
到後來,劉備躍馬檀溪,見到司馬徽的時候,孫乾卻又在水鏡先生口中得了個「白面書生」的評價。被諷刺為只能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人物,不是經綸濟世之才,也無法輔佐劉備成就大業……
事實上到底如何?孫乾這個人物,到底有沒有才能?他在劉備麾下從事二十年,又是擔任著什麼樣的職務?
關於這些,我們還是需要翻開《三國志》等史料,去探尋一番。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司馬徽那句關於「白面書生」的評判,完全是小說中的虛構。據史料記載,司馬徽只是向劉備推薦過臥龍鳳雛,並沒有貶低過劉備身邊的其他人。
其次,通過史料分析可以得知,孫乾在劉備麾下,也算得上是有一定分量的人物。因為所有關於三國的史料上,都有他的事跡記載,而且在《三國志》中,還有關於他的獨立傳記(位列《蜀書~許麋孫簡伊秦傳》)。
和《三國演義》上描述的不同,孫乾並非是陶謙在彌留之際,推薦到劉備麾下的。早在劉備入主徐州之前,孫乾就已經在徐州有了一定名望,而且是師從於當時的儒學大家——鄭玄。(《三國志》記載:先主領徐州,闢為從事鄭玄傳雲:玄薦乾於州。)
說起來,這個鄭玄可也不是一般的人物,不僅通曉儒家經典,還是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創立了代表了漢代學術的最高成——鄭學。儘管並未出仕為官,但其聲望名氣絕不在當時大名鼎鼎的經學泰鬥——盧植之下。
所以,孫乾既然能夠拜在鄭玄門下為弟子,還能得到後者的推薦出來做官,說明他肯定也具備相當的才能。於是,在陶謙去世,劉備領徐州牧之後,孫乾也在第一時間受到重用,並從此開啟了他跟隨皇叔流浪的旅程……
孫乾在劉備陣營中,主要是擔任什麼職務呢?我們還是翻開《三國志-孫乾傳》來看看。
孫乾的傳記很短,全文短短幾行,連同標點符號一共才152個字。其中主要記錄的,除了孫乾的名字籍貫之外,大多都是其「外交工作」的經歷。由此可以看出,孫乾在劉備麾下的主要職務,主要是「說客使者」的工作。
要知道在亂世當中,作為一方諸侯,其外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出色的外交官,可以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影響到整個集團的利益和命運。
而且,在劉備手下幹外交官,更不是什麼輕鬆的事情。眾所周知劉皇叔出道晚,起點低,除了頂著一頂「皇家親戚」的帽子之外,再無別的資本。而孫乾作為劉備的「外交喉舌」,一邊要跟著劉備四處顛沛流離,一邊還要四處出訪各大諸侯,為弱小的劉備集團,爭取生存的空間,其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而事實上,孫乾的每一次出使他國,都能比較順利地完成任務,而且還能將凡事都打點得相當完美,深得劉備的心意。可以說,實力弱小的劉備集團,在亂世中東躲西藏,始終能找到落腳點,並且遭遇多次失敗打擊而不致覆滅,孫乾絕對是在外交方面立下了大功。
當然,孫乾最閃光的時刻,還是在公元200年前後,那時候劉備在與曹操的戰鬥中屢戰屢敗,不得不四處流浪,東躲西藏,委身於其他諸侯門下。這時候的孫乾,幾乎是一刻不停地在為劉備南奔北走,出使聯絡。試想在這種燃眉之急的時刻下,孫乾在外交上的工作哪怕是失敗一次,整個劉備集團,就很有可能會陷入無路可去的尷尬境地。
我們來看看孫乾的表現: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備借徵袁術之名逃離許昌,重據徐州。立足未穩的他急需強援,於是派孫乾出使河北,欲與袁紹聯合。孫乾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在袁紹帳下一番慷慨成詞和利弊分析,就說得袁紹立即發兵黎陽,與曹操大軍對峙,為劉備大大減輕了軍事上的壓力。
儘管與袁紹的聯盟,並未能保住徐州之地,但至少搭上了這麼一個強大的盟友。使得劉備在兵敗過後,尚能逃到袁紹那邊暫且容身。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孫乾又作為劉備的使者,和糜竺一起出訪荊州,並贏得了劉表的首可。使得劉備集團在汝南的作戰失敗過後,又能在南方的荊州,找到一個新的落腳點,得到喘息和恢復元氣的機會……
而且,據史料記載,無論是袁紹,還是劉表,對於前來投靠到劉備,都予以了「上賓之禮」,不單是出城百裡相迎,還給錢給兵甚至借地盤。這其中,固然有劉皇叔個人魅力和政治斡旋的因素,但是作為外交官的孫乾等人,能夠打點好這一切,明顯也是功不可沒的。
除了外交方面的工作以外,孫乾還不時跟在劉備身邊,作為隨從和副官,隨劉備拜訪他人,並參與議事。據《三國志-孫乾傳》記載,劉表與劉備議事的時候,經常都會帶上孫乾一起。(後表與袁尚書,說其兄弟分爭之變,曰:「每與劉左將軍、孫公祐共論此事,未嘗不痛心入骨,相為悲傷也。)……
由此看得出,孫乾的情商應該很高,不僅深諳諸侯之間的外交之道,而且口齒伶俐,善於言辭。無論是作為外交官還是隨從,他都是十分稱職的。
最終,孫乾也算得上是功成名就,並且在歷史上留下了不低的評價:
《三國志》:麋竺、孫乾、簡雍、伊籍,皆雍容風議,見禮於世。
《郝氏續後漢書》:幹(孫乾)、雍、籍、宓,材鹹適用。
寫到這裡,我們不免又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羅貫中要在《三國演義》中,借司馬徽之口,貶低孫乾等幾人呢?
其實,這是整部小說中,世界觀構成的需要。
事實上,《三國演義》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部「戰爭」+「謀略」類的小說,作者想突出的,主要是「勇」和「謀」兩方面的元素。所以,整部小說中對於戰爭的過程和計謀的策劃,往往都大大加以渲染,從而會忽略掉其他的一些東西。
熟讀演義的讀者都應該會發現,在小說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一般都是「猛將」和「軍師」這兩個角色。前者主要負責斬將立功(如關羽,張飛,馬超),後者主要負責謀劃用計(如諸葛亮,龐統,法正)。所謂文武雙全者,也指的是既能戰場殺敵,又有謀略者(如趙雲,姜維)……
所以,負責後勤、經濟、外交等工作等簡雍、孫乾、糜竺等人,在羅貫中筆下,自然是得不到太好的待遇。因為他們並不擅長出謀劃策,也沒有什麼帶兵打仗的能力,不符合作者在書中所要樹立的光輝形象。
而且,「夜訪水鏡先生」這段戲,本身又是在為諸葛亮出場而作的鋪墊,為了烘託諸葛亮這樣一個經天緯地的牛逼人物,作者肯定是要找些人出來作下對比。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劇情:
羅貫中借司馬徽之口,先是肯定了關羽,張飛,趙雲三人的武力水平(水鏡曰: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之人)。
然後,順帶著又鄙視了糜竺,孫乾,簡雍三人的謀略水平(若孫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非經綸濟世之才也)。
接著,再告訴劉備,當今天下有大才的人,只有臥龍和鳳雛兩人,你只要請出了他們兩人中的一人,就肯定能打敗曹操,興復漢室……
是的,這都是小說中劇情構建的需要。羅貫中要全力打造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裡的完美形象,故需要層層鋪墊,步步烘託。甚至不惜虛構故事劇情,以貶低其他人物為代價,渲染臥龍出山的氣氛……
然而,誰都知道,現實中並沒有小說中諸葛亮這樣的完人。一個人哪怕能力再強,再能獨當一面的人,卻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事無巨細,事必親躬……
對於劉備集團來說,孫乾,糜竺,簡雍等人,作為早期的「文官三人組」,其作用也是不可小視的。他們負責的經濟,後勤,稅收,外交等工作,並積極為劉備四處奔走,處理內外各種事務。雖然他們的才能,比不上後來的諸葛亮龐統法正等人,但是他們為劉備集團所立下的各種功勞,還是有目共睹的。
據史料記載,劉備在平定了益州以後,身邊的文武官員鬥得到了封賞。其中糜竺地位最高,被封為安漢將軍,為群臣之最;而孫乾和簡雍則僅次於他,分別為秉忠將軍和昭德將軍。三人的官職地位,都在諸葛亮之上。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簡雍是劉備的髮小,從小就是鐵桿兄弟。糜竺身後是世代經商的大家族糜家,一直在經濟上支持著劉備,而且還和劉備有親戚關係(糜夫人)。而孫乾,則完全沒有這些關係的鋪墊,他在劉備麾下,就完全是個打工的身份。
也就是說,孫乾最終能與這三人並列,在蜀漢得到如此高的地位,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本事。
就此,我們可以給孫乾這個人物,打上一個簡單的總結:
他的資歷隨比不上關羽,張飛,簡雍這些元老人物,但跟隨劉備時間也很早。他不擅長出謀劃策和戰場用兵,卻有著極高的個人魅力,和出色的外交才能,並一直在劉備麾下從事著外交說客的工作,算得上是劉備集團中的「首席外交官」。
從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投到劉備麾下開始,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孫乾幾乎經歷了劉備集團的整個創業過程。從徐州,到荊州,再到益州……從東躲西藏,四處流浪,到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割據一方……
正是因為他的辛苦奔走,四處外交,才保證了劉備集團能渡過最艱難創業初期,在亂世之中維持旗號,沒有過早隕落在群雄逐鹿之間。
一句話:孫乾在劉備集團中所發揮出來的作用,也絕不容小視!
PS:孫乾在劉備早期文官三人組中,是最早離世的。關於他的死因,史料並無記載,只能大致推測,可能是由於長期的東奔西走和風餐露宿,拖垮了他的身體,導致英年早逝。
為劉備「興復漢室」大業而操勞了半輩子的他,最終也未能看到蜀漢立國,劉備登基稱帝的那一天。
而今,孫乾的塑像,依然矗立在成都市武侯祠中,供來往遊人瞻仰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