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興傑 來源:功夫財經
01
2011年東日本發生大地震,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洩露。
核電站反應堆芯熔毀,放射性物質外洩,需不斷注水冷卻,此外堆芯有地下水和雨水流入,這些受汙染的水抽出後要過濾處理,排除放射性。可無論怎樣處理,一種名為氚(chuan)的元素(氫的一種同位素)仍有殘留。
媒體談最近的福島事件,經常會說到「核廢水」。日本官方不這麼認為:「核廢水」是衝刷反應堆的被汙染水。而這些水被滌蕩除核,除了氚元素超標,和真正的「核廢水」(比如核反應堆冷卻水)根本是兩碼事。
日本政府一開始將「核廢水」稱作「氚水」,後來「氚水」檢出其他元素超標(半衰期很長,對魚類幾無影響),改稱作「核處理水」。
本文按照這種定義,將本次討論的「核廢水」稱作「核處理水」。可能有人覺得多此一舉,不過確實更加準確,有助于澄清誤解。
02
如何處理這些「核處理水」呢?這是最近十年來日本政府一直十分頭疼的問題。
一種處理方法是蒸發法。將處理水用特殊裝置蒸餾,再將殘渣填埋。核電國家處理「核廢水」,基本都這麼幹,日本處理福島受汙染的土壤,也用填埋法。
但是,每天新增170噸的「核處理水」,蒸發冷卻成本非常高,高到不可實現。這種方法用在氚殘留的「核處理水」,效率非常低,因此早早被科學家拋棄。
日本福島核電站附近被汙染土壤填埋場
能否將「處理水」帶到公海傾倒?聽起來很缺德,也不妨設想一下。日本有規模龐大的商船,將「處理水」作為壓艙水,帶到公海交換,幾乎就是「順手扔垃圾」。
日本商船每年使用數億噸壓航水,摻入100多萬噸「核處理水」,有什麼難呢?
質疑日本用商船傾倒「核處理水」最賣力的,是韓國媒體和民族主義議員。他們繪聲繪色描述,日本商船停泊在韓國港口換「壓艙水」,向韓國放毒。
2019年,韓國水產部和原子能機構聯手出擊,檢測日本商船,結果證明子虛烏有。想想也知道,日本政府真到海外「倒垃圾」,何必跑到韓國口岸呢?
以日本社會的開放程度,不說組織商船向公海傾倒「處理水」,就是日本政府調幾艘船,秘密執行「公海倒垃圾」任務,也幾乎不可能。
日本政府沒法控制媒體和民間機構,想神不知鬼不覺把髒活兒全做了,得個人和政府一條心,日本政府辦得到嗎?韓國媒體和議員大搞陰謀論,只能證明自己的陰暗。
填埋辦不到,倒掉也不是,福島每天產出的170噸「核處理水」,被日本東電公司(東京電力)存了起來。他們造了一堆罈罈罐罐,專門用來儲水。
到今年9月17日,福島「核處理水」的蓄水箱,已經達到1044個,儲水量達到123萬噸。
日本福島附近儲存「核處理水」的蓄水箱
新的「核處理水」每天增加170噸,蓄水箱源源不斷增加。日本東電公司表示,真放不下了。該怎麼處理,日本政府你趕緊決定吧。日本政府也覺得,此事不能再拖下去。
可能有人會說:「蓄水箱不夠,可以再建啊。一直建下去,直到新技術出現,解決氚的提純問題,這樣不行嗎?」
確實,氚在醫學上大有用途,還頗昂貴,這100多萬噸「核處理水」相當於氚富礦。但從「核處理水」中提純氚,成本非常高,就算新技術出現,要將數萬噸「核處理水」都提純,成本也是天文數字。
連眼下不斷新建的蓄水箱,就夠政府頭疼了。
日本是一個多天災的國家,年年有颱風,大地震說不準啥時來。上千蓄水箱就放在那裡,遇上天災襲擊怎麼辦?
這些「小型水庫」一旦潰決,受影響的是附近居民,「核處理水」流入內河近海,遭殃的人就更多。因此,解決福島「核處理水」問題,也是日本的民生問題。
日本政府拖了近十年,終於下定決心。一方面確實是東電公司叫苦不迭,抱怨到2022年就沒有存儲空間;另一方面,趕上首相菅義偉履新。
菅義偉作為過渡人物接替安倍晉三執政,沒有太大負擔,由他下決心解決難題,很好理解。
據日本媒體報導,10月16日,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討論解決福島「核處理水」。「排入太平洋」,成為最有可能的方案。這項決定預計在10月底之前做出。
消息一出,環太平洋各國都很關注,國際環保組織也放出話來,將全力反對日本政府這項決定。
03
這就是日本「往太平洋倒核廢水」事件全過程。我在網上看新聞和相關評論,都是眾口一辭的譴責。
中國人罵,韓國人罵得更兇,連有些美國人也擔心西海岸安全。質疑是可以理解的,人們談「核」色變,誰都不想這邊打著漁遊著泳,那邊「核廢水」可能就緩緩飄來。有反對抗議,非常正常。
不過站在日本政府這邊,其處境之難也不難想像。日本遭受大地震襲擊和福島核洩露,已經快十年了,那麼多「核處理水」總是要解決吧?抗議者當然可以抗議,卻沒有給出答案。
越往後拖延,本地人承受風險的風險就越大——對於日本人來說,這種風險要嚴重和迫切得多,幾千公裡外的人們,誰為他們考慮?
日本政府已經拖延猶豫近十年,他們是要對國際社會負責任,但更要對本國人民負責任。否則這些堆積的「核處理水」一旦洩露,誰來承擔責任呢?
福島核洩漏之後,國際上聲援關懷者眾,可一旦涉及自身利益,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絲毫不顧慮日本人民的風險。日本政府一定也在考量國內外責任的輕重。
04
日本政府討論「往太平洋倒汙水」的消息傳出後,國際輿論大譁,這個過程中,環保主義者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決定還沒做出,他們就在太平洋上畫出「核汙染範圍」的可怕曲線。一道道鮮紅曲線從日本出發,蔓延到美國加拿大海岸,仿佛幾個月後,那裡將迎來生化危機。
綠色和平組織描繪的「日本排汙」的嚴重後果
這種「研究」除了渲染誇大,製造恐怖氣息,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此番日本政府決定往太平洋「排汙」,不是直接倒,而是先稀釋40倍,再緩緩注入,時間長達30年。氚的半衰期是12.5年,也就是每過12.5年放射性減半。
從2011年起算到第一批「核處理水」入海,已經過去二十多年(到全部處理完成,則過去將四十年),危害已經減輕許多。
日本「向太平洋排汙」的流程示意圖
當年日本福島核洩露,環保組織也描繪出一幅世界末日的情景。時至今日,哪個太平洋國家站出來控訴福島核洩露造成本國嚴重後果呢?
就連「震中」福島縣,也恢復了以往生活狀態。福島縣是日本著名的農業縣,2018年當地農產品出口完全恢復,創下歷史最高水平。
福島第一核電站洩露造成的輻射汙染範圍
這次日本政府「往太平洋倒汙水」,還沒公布具體位置,但能確定在日本東側的太平洋近海。如果有巨大的風險,日本本土一定首當其衝。
倘若像一些環保組織說的那樣,兩萬公裡外的美國加拿大都有危險,日本本土豈非寸草不生?日本政府是倒「核處理水」,還是民族自殺?
由此可見,許多環保組織的反對已經到了不講科學、不講常識的地步,大可以不必當真。
目前環太平洋各國,除了韓國政府明確反對,各國政府都保持審慎關注的態度。不是說各國政府草菅人命,而是情形確實不像環保組織渲染的那樣,一幅「世界末日臨近」的樣子。
從國際法人角度說,其他國家沒辦法反對日本在近海傾倒核汙水,更談不上追究責任——最多表示關切。
處理「核汙水」畢竟屬於日本內政,說它危害別國利益也只是猜測。環保組織以保護地球、保護海洋生物的理由反對,不是不行,可他們似乎什麼也沒做。
環保組織完全可以募款,在日本建設大量蓄水箱,將「核處理水」存放幾十年上百年,等氚的放射性減弱到他們認為安全,再行排放——迄今為止,環保組織沒出過一分錢,更談不上保障蓄水箱的安全。
承擔責任的日本政府,顯然已經沒有耐心。他們覺得夠安全,不必聽從這些不承擔責任的傢伙們行事。
05
最後說一說日本「向海洋排汙」將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東日本海離中國很遙遠,有列島屏障,洋流還到不了。因此,中國發生核汙染的可能性極低。當年福島核洩露發生,當時也是一片恐慌,事後證明毫無必要。
海洋之大,排汙淨詬的能力之強,超出很多人想像。更何況此番「核處理水」並非「核廢水」,入海前被多次處理,放射性減弱,核物質的劑量已經很小。我們要關注日本「核排汙」的進展,但實在沒必要恐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評論日本核排汙事件,我覺得說得恰當得體,值得記下來:
希望日本政府秉持對本國國民和周邊國家以及國際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深入評估福島核電站含氚廢水處理方案可能帶來的影響,主動、及時以嚴格準確、公開透明的方式披露信息,在與周邊國家充分協商的基礎上,慎重做出決策。
和其他國家相同,中國官方沒有譴責,也沒有反對,而是保持著關注,敦促日本政府嚴格評估,審慎行事和充分溝通。處理核相關物質,這種態度確有必要。
無視風險和誇大風險,都是不可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