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燒,溫度達70℃左右。此法又分兩種,一為有痕灸,一為無痕灸。
1.有痕灸(重直接灸、化膿灸):古代多用此法,艾炷大於棗核,下廣三分,一兩次灸成,令發灸瘡,致皮焦肉爛,痛苦不堪,人多畏懼,不願接受。現代仍有沿用此法者,如有些地方防治哮喘、慢性氣管炎,專門在三伏天,炎熱季節,灸背部俞穴,大炷燒灼,致令成瘡,稱為打膿灸。灸瘡化膿,多屬無菌性,無須顧慮,這和一般瘡癤或創傷性炎症不同,未見發生過什麼問題。只要潰瘍面不瀰漫擴大,就可以連續施灸。如果化膿過多,潰瘍不斷發展,膿色由淡白稀薄,變為黃綠色的膿液,或疼痛流血,而且有臭味,即為繼發性感染,可用外科方法處理,很快就會痊癒。一般說灸瘡化膿,是屬於良性刺激,能改善體質,增強抗病能力,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千萬不要一見化膿就顧慮重重,影響施灸。通常灸瘡不加治療,20~30天就自然痊癒。但化膿灸面積擴大時要用敷料保護,以防繼發感染和摩擦。《醫心方》引《小品方》云:「灸得膿壞,風寒乃出;不壞,則病不除也。」《太平聖惠方》說:「灸炷雖然數足,得瘡發膿壞,所患即瘥;如不得瘡發膿壞,其疾不愈。」可見灸瘡化膿是提高療效的好事,並不可怕。化膿灸之適應證:哮喘、慢性胃腸病、體質虛弱、發育不良、高血壓、動脈硬化、慢性氣管炎、肺結核、陽痿、遺精、早洩、縮陽症、婦科病,其他慢性病、頑固病均可使用,也可以試灸於癌症。但不要在面部或活動多的部位用化膿灸法。
現在提倡小艾炷灸法。操作技巧:首先安置體位,審定穴道,用75%乙醇棉球消毒,用筆打個記號,取純淨之艾絨,做成麥粒大小圓錐形之艾炷,直立放置於穴位上,用線香從頂尖輕輕點燃,使之均勻向下燃燒。初灸時,前幾壯燃至大半,知熱即用手指壓滅或快速捏起;繼續施灸,知痛時迅速按滅。經灸數次,有了耐熱性,一熱即過。長期灸下去,還有感傳現象,感覺很舒服。灸後不要馬上行動,最好休息片刻,閉目養神,這時可體會到灸後的舒適,甚至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用這種灸法,初灸之後,局部變黑、變硬、結痂。以後就在痂上施灸。如有分泌物繼續施灸。如果痂皮脫落,用艾絨燒灰敷上再灸。臨床上灸關元穴治縮陽症、遺精、早洩,一次可灸二三百壯。用小艾炷灸至三百壯時,約有5cm×5cm皮膚起紅暈,3cm×3cm組織變硬,2cm×2cm即中心部被燒黑。初灸時尚覺灼痛,以後一熱即過,沒有痛苦,反覺舒服。小艾炷(1g細艾絨可做成300~400個小艾炷。上為1g細艾絨,下為5個小艾炷)
為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灸膈俞
直接灸足三裡
小艾炷灸(麥粒灸)的特點:①燒灼輕,痛苦小,一般人都能接受,特別是小兒婦女。②費時短,一次8~10分鐘,不影響工作。③創傷輕微不化膿,不用做善後處理。④冒煙很少,不汙染環境,還芳香空氣。⑤不留大瘢痕,不影響美容,不灸面部及外露部位。⑥治病多,對難治性疾病,可以學會長期自灸。⑦適用治未病,養生保健,延緩衰老,健康美容。⑧花費少,經濟節約,適合廣大群眾。適宜難治性疾病、慢性病和常年吃藥受折磨的人。關於直接灸法,宋代聞人耆年在《備急灸法》上說:「要之富貴驕奢之人,動輒懼痛,聞說火艾,嗔怒叱去,是蓋自暴自棄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頃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當堅壯此心,向前取活,以全膚體,不致枉夭,豈不誠大丈夫歟。」這是鼓勵人們要有勇氣,敢於使用灸法治病。筆者多年來一直使用此法,直接灸足三裡,親身體會到,日久之後不僅沒有任何痛苦,反而有溫熱舒適、直達深部放射遠方的感覺,好像刺入一根熱針,有感傳作用。灸足三裡後多年來不曾感冒,自覺身心舒適,精力充沛,熱愛工作。因為艾炷小,熱源不大,越燒力量越小,用眼看著它燃燒成灰,心裡要有看誰戰勝誰的思想,自然無所畏懼,便不覺灸火可怕了。沒有經過實踐的人是體會不到的,正如陸遊詩裡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您親自試試就知道了。
2.無痕灸(輕直接灸、非化膿灸):取小艾炷,如上述方法在穴位上燃燒,知痛即去掉或按滅。每穴一般灸三五壯,局部發紅為止,最多起小水皰,一般不至於化膿,不需處理。如果施灸過重起大水皰,可以用消毒針穿破放水,如需連續施灸,可在原處再灸,用這種方法比較方便,必須常灸,每次多灸幾穴,才能收效。現代日本醫者多用此法,應用很廣。凡是灸法之適應證,均可用此法施灸。根據我們臨床實踐的體會,化膿灸和非化膿灸,只是程度上的不同,酌情使用,亦無需嚴格區別。第一度燒傷:(充血期) 40~45℃之熱力,灸後發紅髮熱,一瞬即過,此為輕度。第二度燒傷:(水皰期)約50℃之熱力,灸後發熱發痛,經久不消或起水皰,此為中度。第三度燒傷:(焦化黑色期)真皮燒傷,60~70℃之熱力,灸後燒黑,結痂或化膿,此為重度。關於灸瘡癒合後的組織變化:停灸後三四周,灸瘡即脫痂,出現赤褐色創面,逐漸縮小變成白瘢。表皮、真皮、皮下結締組織、乳頭、毛囊、汗腺、皮脂腺均消失,形成永久性平滑的皮膚表面,即灸瘡之瘢痕。這種瘢痕灸法對組織破壞較重,但因其面積很小,對人體是無害的。
3.施灸的分量及療程:每燃燒一個艾炷為一壯,每次少則只灸三五壯,多則可灸數十壯、數百壯,還可灸隨年(齡)壯;如果是急性病、偶發病,有時只灸一兩次就結束了;如果是慢性病,可灸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半年至一年以上;用於健身灸,則每周可灸兩次,終生使用,效果更好。一般前三天每日灸一次,以後隔日或隔兩三日灸一次;急性病一日也可灸兩三次;慢性病三、五、七日灸一次亦可,要根據具體倩況全面考慮,各適其宜,恰到好處,這也和用藥的分量一樣,以無太過不及之弊為原則。一般來說,直接灸之艾炷以麥粒大小為適宜,普通成年人每穴灸五、七、九壯,小兒灸三五壯,每次灸三、五至五、七個點為標準(單穴一個點,雙穴兩個點),臨床上可適當伸縮其艾炷之大小及壯數。如用於外科灸急性闌尾炎或疔癰初發時,可在手三裡、闌尾穴等,每次灸百壯左右,一日可灸兩三次,可使炎症消散,促使其化膿,收到意外效果,這是指特殊情況而言。此法自明清以來就很盛行。艾卷有加中藥的,有不加中藥的,其名稱有太乙針、雷火針、藥艾卷、念盈藥條、純艾條等。艾卷灸法手技分兩大類:
1.實按溫熱灸法:多用於太乙針和雷火針,用艾條也可以,其法是用棉布或紙張摺疊數層如手掌大,放在穴位上,再用兩支艾卷點著(不會起火苗),每次用一支,實按穴位上稍停即起,起來再按,可以變換穴位使大面積受熱,幾次之後艾卷將滅,另換一支,交替按壓,墊物將燒焦黃,但不能使燒著起火,反覆數次之後,穴位上即出現大面積的溫熱和紅暈現象,熱力深入久久不消。此法優點是灸得快、省時間、面積大。
2.懸起溫和灸法:此為常用法,一般有藥無藥之艾卷均能使用,比較方便易行。操作技巧:將一兩支艾卷點著,術者左手食、中二指放於被灸的穴道兩旁,其任務是通過術者的感覺探察熱度高低,可以測知患者受熱程度,萬一落火便於隨時撲滅,患者發癢、發熱、覺痛時予以揉、搓、按摩。右手持艾卷垂直懸起,照射穴道之上,離皮膚3~4cm,直接照射,使病人覺得溫熱舒服,直至微有熱痛感覺。如果覺得大熱時,即可緩慢做上、下、左、右或迴旋之移動,使溫熱連續刺激,每次可灸三至五穴(點),每穴(點)10分鐘左右,以30~60分鐘為度,過多則易疲勞,少則達不到溫熱程度。施灸中要注意,艾卷積灰過多時,需離開人體吹去後再灸。病人體位要舒適,方能夠耐久。並防止冷風直接吹拂。施灸後患者覺溫熱舒暢,直達深部,經久不消,停灸多時,尚有餘溫,才算到家。一般病每日灸一次,急病可灸二三次,連續15~30次為一療程。灸後要慎起居,節房事。發生口渴可多飲水,此即所謂灸後調養之法。灸後要注意把火燜滅,以防復燃,最好把艾卷著火之一端,插入口徑合適之小鐵筒或小瓶內,自然就會熄滅,留下焦頭,便於下次點燃。此法可以教給病人自己灸,或帶回家裡灸,這樣可以節省人力和時間。此法容易操作,但一般人多不耐心,怕費時間,或認為溫熱一消,平平淡淡,無甚作用,因此就忽略了。或即便隨意灸,也是比劃幾下,沒有真正達到灸的目的,這是對溫熱灸效力不夠了解。所以,醫生和病人都應該對這一方法有正確的認識,耐心細緻地長期灸下去,多灸常灸,才能達到治病的目的。艾卷灸之適應證:凡是應該施灸的疾病,大都可以用此方法,不受更多的條件限制。隔物灸法也叫間接灸法,即利用其他藥物將艾炷和穴道隔開施灸。這樣可以避免灸傷皮膚而致化膿。同時還可以借間隔物之藥力,和艾炷的特性發揮協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隔姜灸法:隔姜灸即用薑片作間隔物施灸。生薑辛溫無毒,升發宣散,調和營衛,祛寒發表,通經活絡,治風邪寒溼。取新鮮姜和艾炷結合起來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遺留瘢痕的缺點,又能和生薑發揮協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操作技巧:首先要選擇大塊新鮮生薑,切成比五分硬幣略厚的大片(約一分多厚,太厚不易傳熱,太薄易燒傷),厚薄要均勻。用針點刺許多孔,以便熱力傳導。艾炷不宜太大,如蠶豆或黃豆大即可。否則艾炷過大,先燃上部,下邊不熱,之後接近薑片熱力劇增,超過45℃就會發皰。
隔姜灸法隔姜灸發皰是技術錯誤。艾炷勿過緊或過松,過緊則燃燒時間長,熱度過高;過松則燃燒太快,易脫散掉火星。每點燃一個,尚未燃燒完就在旁邊接續一個,使之引燃不必再點火,這樣,面積不斷擴大,就產生連續不斷的溫熱刺激,熱一大片。每次可放2~3個薑片,灸2~3個穴道,灸妥後再換新穴,多則忙不過來。如果灰燼和殘艾積累過多,則予以清理,重新上艾炷施灸。在施灸過程中,應不時拿起薑片看看皮膚顏色,移動薑片,因為有些病人局部神經麻痺,知覺遲鈍,最易施灸過度,發生水皰。一般每片姜燒過兩三壯覺熱以後,即應勤動勤看,以局部大片紅暈汗溼、病人覺熱為度。施灸後宜暫避風吹,或以毛巾覆之輕揉,促使汗孔閉合。如灸「面神經麻痺」,則應在灸後1小時內少說話,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靜休息,以利恢復。隔姜灸的適應證:治嘔吐、瀉痢、腹痛、腎虛遺精、風寒溼痺、面癱、麻木酸痛、肢體痿軟無力等。尤其對面神經癱瘓更為適宜,療效優於針法。但宜講究技巧,每日或間日施灸一次,將癱瘓部位之主要穴道,灸紅灸熱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隔蒜灸法:隔蒜灸即用蒜作間隔物施灸。大蒜辛溫喜散,有消腫化結、拔毒止痛之功。施灸時取獨頭紫皮大蒜,切一分厚數片,或用蒜數瓣,略搗碎,呈泥狀,鋪於局部(厚度同前),將艾炷放上施灸。最好放在瘡頭上,即炎症區之頂點。如果漫腫無頭,可貼溼紙,先幹者為瘡頭,此即施灸之中心。艾炷如黃豆大,鬆緊適度,火力由大而小。灸的程度:不知痛灸到知痛為止,知痛灸到不知痛為度。每日灸1~2次。初發者可消散,化膿者亦可大大加快化膿速度,縮小範圍,不但能減輕炎症期、化膿期的痛苦,還能促使早日癒合。隔蒜灸適應證:治陰疽流注,瘡色發白、不紅不痛、不化膿者,不拘日期,宜多灸之。對瘡疔癤毒、乳癰、一切急性炎症,未潰者均可灸之。亦治蟲、蛇咬傷和蜂蠍蜇傷,在局部灸之,可以解毒止痛。治瘰癧、瘡毒、癰疽、無名腫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臨床上也有治肺癆者。蒜有刺激性,灸後應用敷料遮蓋,防止發皰,摩擦潰爛。
3.隔附子餅灸法:隔附子餅灸即用附子餅作間隔物施灸。附子辛溫有毒,走而不守,消堅破結,善逐風寒溼氣,以灸潰瘍、氣血虛弱、久不收斂者為佳。用附子研成細粉,加白及粉或麵粉少許(用其黏性),再用水調和捏成薄餅,一二分厚,待稍幹,用針刺許多孔,放在局部灸之。或治外科術後,瘡瘍潰後久不收口,肉芽增生。流水無膿及臁瘡等,頻頻施灸能祛腐生肌,促使癒合。一餅灸幹,再換一餅,以內部覺熱為度。可以每日或隔日灸之。
4.隔鹽灸法:將紙浸溼,鋪臍孔中,用碎鹽填平,上放艾炷灸之。覺痛即換艾炷,不拘壯數,遇急病可多灸。對霍亂吐瀉致肢冷脈伏者,有回陽救逆之效,連續施灸,以至溫脈起為度;對寒證腹痛、痢疾、中風脫證、四肢厥冷以及虛脫休克急救亦有良效,宜多灸。溫灸療法的器具不斷創新。早在古代,我國就用陶製品灸盞等作灸療工具。20世紀初期(1900),日本醫生發明了銅質罐形溫灸器,有甲乙兩種。1930年,浙江寧波四明人張俊儀,成立了東方溫灸學社,編寫講義,招收函授學員,引進和仿製日本溫灸工具,因時局關係,沒有發展起來就休止了。此後,國內不斷有人研究,進行改造,直到現在,市場上灸療用具多種多樣,有灸盒、灸架、灸筒、灸罐、滾筒等,有木製、竹製的,內都有鐵絲網防護。這些灸具的特點是安全,耐用,冒煙少,保溫時間長,簡單易用,適於自灸,可根據自己需要選擇,相比直接灸時一對一,節省了時間和人力。凡灸法適應證,都可自由使用,避免了直接灸的灼痛、結痂、留瘢痕。但是在治療難治性疾病方面,不如直接灸效果好,直接灸熱力直達深部,激發調節免疫功能,可產生積累而持久的效果。
長按二維碼或掃一掃添加微信公眾平臺每天收到艾灸文章↓
大家好,如果您有艾灸方面的疑問,可關注以上公眾號,在輸入框或評論裡給我留言,我會第一時間為大家解答。如回復不及時或有艾灸產品方面的需求,也可以添加上方我們工作人員微信17768660690(微信號)
聯繫我們
電話:17768660690
微信:1776866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