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往事
2014年,正是巾幗不讓鬚眉的老紅軍石芝誕辰100周年,特撰此文為之紀念,略表家鄉人民對這位老紅軍的崇高敬意。
是年,恰逢紅軍長徵出發80周年紀念,在北京中關村威盛中國芯大廈舉行公開《謳歌偉大母親——長徵女紅軍》革命傳統教育網上座談會。會上,女紅軍的後代、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李鐵映發表了重要講話,並鄭重宣讀了紅一、二、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全部和紅四方面軍部分女紅軍的名字。其中紅二方面軍有:李貞、戚元德、陳宗英、蹇先任、蹇先佛、周雪林、馬憶湘、陳羅英、石芝、杜玉珍、杜永新、陳瓊英、曾紀林、張士英、胡越強、張金蓮、鄧六姑、李珍、張二妹、伍秋姑、馬積蓮、範慶芳、秦金美、朱國英、尹菊英、李智等26位女紅軍。
在浩浩蕩蕩的紅軍長徵隊伍裡,這批紅軍女戰士懷著對共產主義事業堅定的信念,以頑強的毅力,邁著堅實的步伐,衝破無數雄關險境,越過雪山草地,戰勝飢餓與死亡的威脅,勝利到達陝北。長徵中的女紅軍不愧是巾幗英雄,是萬裡長徵途中的女強者。
英雄巾幗妙齡芳,著戎裝,執長槍,不遜鬚眉,報國在疆場。為斬繩索求自主,擒虎豹,本嬌娘。
長徵萬裡路茫茫,頂寒霜,斷炊糧,草地荒山,濁水似瓊漿。膽壯心紅堅鐵石,爭奮勇,逞剛強。
這首《江城子》就是讚頌這些女紅軍的。新邵縣的石芝就是其中一員。她的名字載入了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輯的《黨史》第五輯《長徵途中的女紅軍》。
石芝,原名劉新蓮(1914年12月~2009年11月),原新化縣大同鎮石道衝人(今新邵縣坪上鎮雙石村),家境貧寒,父劉頌詩在三溪橋開設怡和盛文具印刷店,專營大同學校學生所需的文具課本,以盤家度日。石芝大同高小女生部畢業後,回印刷店幫助父母料理業務。1935年春,經本村人做媒,與本鎮筱筀村顏純結婚。1935年10月參加紅軍。1936年底到延安,先後在邊區政府醫務室、中央秘書處文書科、邊區出納科工作。193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5月隨丈夫曹菊如到哈爾濱,在東北銀行哈爾濱分行工作。1949年7月調至中央財經委員會,1952年調至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人事司工作。1983年離休。2009年11月24日因病逝世,享年95歲,安葬在八寶山。
投奔紅軍
1935年10月,賀龍、任弼時領導的紅二、六軍團在湘黔邊界完成了牽制敵人、策應中央紅軍北上抗日的戰略任務後,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在湘西休整,準備沿中央紅軍長徵路線西徵與四方面軍會合後共同北上到陝北,與中央紅軍會師。此時,正值在北京騎兵第四旅當兵、接受過共產黨地下組織宣傳的丈夫歸家,並說要去參加紅軍。由於大同學校已將課本業務轉由新和書店供應,其父的怡和興店生意日漸蕭條,生活日趨困境。
年僅21歲的石芝和丈夫不堪忍受封建鄉紳的壓迫,即表同意,並願同前往。時僅15歲的大弟劉伯生聽到後也執意要去當紅軍。經父母同意後,三人告別父母弟妹,於11月29日凌晨出發,走了五十裡山路,在新化境內參加了由肖克領導的紅軍。在政治部主任夏曦處登記時,顏純改名嚴紀,劉新蓮改名石芝,劉伯生改名呂江,都被分配到紅六軍團政治部地方組工作。當紅軍到達貴州時,遭到國民黨地方武裝的侵擾,呂江被大定縣保安隊所俘。
丈夫嚴紀因長途跋涉,水土不服,身患重病無法隨軍行動,在安排到當地老百姓家治病中亡故。石芝化悲痛為力量,堅定信心隨軍前進。每到一地,政治部的同志一放下行裝就去組織群眾開會,上街刷標語,打土豪、籌糧籌款、救濟窮人,動員群眾參加紅軍。貴州山多地少人窮,老百姓深受土匪和國民黨軍的長期迫害,見了當兵的就躲。由於政治部的女兵多,老百姓很好奇,不但不躲,反而圍觀。石芝她們經常兩人一組,利用易於接近群眾的有利條件,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了解群眾困難,帶領群眾鬥地主,打土豪。群眾見紅軍為窮人辦事,紛紛支援紅軍,積極參加紅軍。雖然環境險惡,生活艱苦,但石芝的工作熱情高,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由於她投奔紅軍前只在家鄉附近的大同高小女生部讀點書,文化水平低,政治部主任李國華決定送她到長徵途中的紅軍幹部學校去學習。「紅校」的校長是開國後的第一位女將軍李貞。每天除了行軍籌糧,看護傷員,做宣傳工作,動員群眾參軍外,上課學習是在戰鬥和行軍間隙中隨時隨地進行。學員大都沒有紙筆,席地而坐,用樹枝在地上寫字。幾個月的學習,石芝思想、文化進步很快。解放後見到李貞時,還不無感慨地說:「我那點文化和階級覺悟還是在你的『紅校』裡學來的。」
紅軍突破烏江後,石芝從「紅校」畢業回六軍團政治部繼續進行宣傳擴紅工作。從1935年10月至1936年5月,石芝所在部隊在賀龍、任弼時、蕭克、王震的領導下,一路披荊斬棘,搶關奪隘,在雲、貴、川的大山裡與國民黨軍開展了運動遊擊戰,取得了長徵途中一個又一個勝利。6月,二、六軍團翻越了空氣稀薄、鳥獸絕跡的哈巴雪山,長途跋涉來到川西。六軍團軍團部及紅16師率先與四方面軍的紅32師在理化會合。
石芝見到了身著深藍色軍服的四方面軍歡喜若狂,倍感親切。雖然大家素不相識,但同樣經歷了千難萬險和無數血戰後相遇,流著熱淚相互擁抱,歡慶勝利會師。此時,石芝所在的政治部更加忙碌,連續兩天組織兩軍聯歡會,每天忙於招待友軍來訪,印發傳單,編練慰問節目,到處充滿了歡樂的氣氛。11月,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後,毛主席見到賀龍、任弼時,一再讚嘆地說:「二、六軍團在烏蒙山打轉轉,硬是轉出來了,沒有吃虧。你們一萬人,走過來還是一萬人,沒有蝕本,是個了不起的奇蹟。」在長徵途中,紅軍深陷絕境,戰鬥頻繁,減員很大,能夠最終保持紅軍力量的完整,這與石芝和她的戰友們沿途宣傳、組織動員群眾踴躍參軍的工作是分不開的。
備受艱辛
石芝隨部隊過了金沙江,進入藏區後,由於軍閥和當地反動派曾給藏民訂了嚴格的《懲治條例》,規定誰要是幫助紅軍帶路,當翻譯,或賣給糧食者,都要處以死刑;誰家不執行堅壁清野,所有牛羊、糧食等財產一律沒收;誰不和紅軍作戰也按「叛逆」治罪。因此很少看到藏民。但紅軍紀律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糧食也一粒不拿,很快贏得了大膽回來取東西藏民的信任。
同時還通過翻譯耐心的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說明紅軍是路過這裡北上抗日的隊伍,決不損傷群眾的利益,逐漸解除了藏民的恐懼和疑慮。他們又親眼看到紅軍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完全不一樣,因此,和紅軍親近、回來的藏民也越來越多。當時快到青稞收穫季節,為了做好過雪山的物質準備,紅軍就和藏民商量,按高於當地糧價現金買地裡的青稞,紅軍自己收割。這樣,不僅備足了自己的口糧,還為前線執行任務的部隊準備糧食,每人最少帶一袋米,還帶上幹辣椒,以備寒冷時吃點幹辣椒發熱,做好過雪山草地的準備。隊伍出發時,恰逢天氣好,當地藏民都出來歡送,還說:「這是託紅軍的福」。
紅二、六軍團翻越空氣稀薄、鳥獸絕跡的雪山時,戰士一個跟著一個,踏著前面踩出的路走,如旁邊沒踩過的路,雪蓋過膝蓋就不好走了,很危險。快到山頂,由於缺氧,呼吸困難,大家很想停一停再走,但此時千萬不能停,更不能坐,戰士互相提醒、摻扶、咬著牙,堅持不停地走著,一直走到白茫茫一片的山頂。就這樣戰士們以堅強的毅力,一連翻過幾座山,到藏民居住的地方宿營。
大家燒火堆,一方面取暖,一方面烤青稞用手搓著吃。由於煙燻火烤,每個戰士的臉上黑乎乎的,你看著我笑,我看著你笑,感到很有意思,疲勞也解除了。為了不打擾藏民,睡覺時四人一組,兩個被單支起來作帳篷防雨雪,一條被子鋪在地上,另一條夾被四人不脫衣服擠在一起蓋著,很快就睡了。過一望無邊、一段幹、一段溼的草地,如踩到溼地可能有膝蓋深,一個人很難拔出,必須有別人幫助。戰士必須沿著前面戰友探出的路走,不然就很危險。
紅六軍團是全軍的後衛部隊,大部隊過後連野菜都難找到,途中所遇困難更大,在草地行走20多天,犧牲減員了千餘位戰友。石芝每想起就心裡難過,流著眼淚說:「永遠忘不了犧牲的戰友,忘不了長徵所走過的艱難歷程,有多少紅軍戰士倒在了長徵路上,中國革命的勝利多麼來之不易啊!要是他們活到現在,看到勝利,該有多好啊!」
紅心向黨
1936年6月,紅六軍團部及紅16師與四方面軍的紅32師在理化會合後不久,朱德總司令、劉伯承參謀長來到六軍團駐地,召開連以上幹部會議,並作了《團結起來,北上抗日》的政治報告。石芝第一次見到了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紅軍總司令,並為他所說的「中央不在這裡,在陝北,在毛主席那裡」所震撼。那時,在紅軍將領中正在進行一場關於紅軍生死存亡的路線鬥爭,張國燾妄圖阻撓二、六軍團繼續北上,派四方面軍的人送來一批包括《幹部必讀》等文件和材料,攻擊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北上是「逃跑」,是「左傾空談掩蓋下的退卻路線」,指名道姓地誹謗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博古等內容,妄圖分裂紅軍,欺騙紅二、六軍團跟他走。
王震發現後,立即指令把文件、傳單燒掉,並向任弼時報告。政治部主任李國華立即召集政治部的同志開會,傳達軍團首長的指示,要求政治部的同志堅定北上抗日的信念,堅決跟黨走,到陝北去找黨中央,並要求全體同志利用休整時機,多向四方面軍的幹部戰士做宣傳工作,團結他們識破張國燾的分裂陰謀,共同北上。並命令張國燾送來的文件、傳單焚毀不許下發。石芝和政治部的同志立即行動,焚毀了文件、傳單,分頭下到四方面軍紅32師基層部隊,連續幾天進行慰問宣傳工作。
由於朱德、劉伯承、賀龍、任弼時、蕭克、王震等紅軍將領堅持北上方針,據理鬥爭與說服,最終取得勝利。四方面軍主要將領徐向前、李先念、傅鍾等也贊同北上方針,張國燾迫於四方面軍指戰員的要求,不得不撤銷自立的「偽中央」,同意中央北上抗日的決定。這時,黨中央、毛主席來電命令:紅二、六軍團正式改編為第二方面軍,並將一年前被張國燾扣留的原屬一方面軍序列的紅九軍團劃歸二方面軍指揮,命二方面軍儘早北上。二方面軍接到中央電令後歡騰雀躍,奔走相告,為儘早北上做準備。1936年7月1日,紅二、四方面軍在川西北的甘孜舉行了北上抗日誓師大會。
過草地後,身體虛弱的石芝終於病倒了。當部隊突破臘子口,攻佔岷縣後,石芝已重病纏身,飯不能吃,路不能走,政治部只好派兩個女兵照顧她在後面慢走。在這種情況下,石芝心向紅軍,在戰友的攙扶下掙扎著一步步追趕遠去的部隊。連續追了兩天,在離岷縣閭井鎮二十裡的一個村子裡遇見了紅六軍團18師的部隊。
剛安排住下,不想夜裡軍情緊急,部隊突圍了,石芝與四名女紅軍及幾十名傷病員來不及轉移,被張學良的東北軍扣留了,後經天水,押往西安,關在一個收容所裡。這裡陸續關押了幾百名紅軍,其中女紅軍有53人。大家身陷囹圄,心向延安,自動組織起來,利用各種機會向東北軍提要求,和東北軍官兵拉家常,宣傳紅軍北上抗日的主張,激發東北軍官兵的愛國熱情。有的還和東北軍官兵交上朋友,經常託他們在外面帶些報紙、紙筆及針線等物品。東北軍官兵也很同情紅軍,關押期間沒有發生刑訊逼供的事。
石芝病重,同屋一位紅四方面軍的女同志告訴看守:「這位大姐從湖南長途跋涉來到這裡,為的是北上抗日打鬼子的,你們都是東北軍人,五尺高的男子不在家打日本,跑到這裡打紅軍,你們不覺得愧對你們的父老姐妹嗎?現在她有病,請你們派人給她看看病吧。」此事被一個東北軍官知道後,深受感動,立即派了醫官為石芝治病。診治後,得知石芝的病已轉成傷寒時,馬上進行隔離,每天派專人送中藥湯。
1936年秋,黨中央已與張學良、王以哲等東北軍高級將領建立了關係,不久,西安事變爆發,周恩來同志到西安,經交涉,張學良同意釋放關押的全部紅軍。當看守將釋放紅軍的消息告訴石芝他們時,收容所一片歡呼,戰士相互祝賀,梳洗頭髮,整理縫補衣帽,為回延安、回部隊、回家做準備,石芝把珍藏並已破損的紅軍帽又端端正正戴在頭上。1936年12月,黨中央派人接出了被關押的紅軍,並送他們回延安。1937年1月,石芝終於回到了黨中央、毛主席身邊。她回憶當年的情景時說:「一進延安,真像一個流落街頭的孩子又找到了爹娘,回到了家一樣。」1937年8月,石芝這位經歷了兩萬五千裡長徵和牢獄之苦考驗的紅軍女英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寫下了光彩絢麗的紅軍篇章。
德高望重
紅軍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英雄壯舉,在波瀾壯闊、空前絕後的紅軍長徵鐵流中,女紅軍們表現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她們那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精神;追求獨立、嚮往自由的婦女解放精神;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徹底革命精神;互相幫助、團結戰鬥的階級友愛精神;先人後己、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精神,將永遠震撼著每一個人的心靈,永遠激勵著革命事業後來人振奮精神、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去爭取最後的勝利,成為我們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精神食糧。石芝親身經歷了艱苦卓絕的長徵,為黨的事業、人民的幸福、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自己的犧牲和貢獻,但她從不談及自己的過去,更不以自己的輝煌歷史來索取,一直以普通民眾工作、生活,低調做人,無私奉獻,真正體現了一個老革命者德高望重的品德。
家鄉人早知道這位老紅軍戰士,並耳聞她曾經幾次回家探親,從不驚動地方政府。1950年第一次回家,因她家靠近新化第三區政府所在地,區政委宇自修為保護她的安全,安排她住在區公所,並派兩名警衛員護送她到家看望母親,她感到很不自在,以後回家便直奔家中,因而對她的傳奇經歷家鄉人也知之極少。
1990年,我在主編《新邵文史資料》第三輯時,曾編發了龍芳燎的《老紅軍石芝》一文,石芝的名字才開始進入家鄉人的視野。2006年,紀念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中國機關後勤》和《老幹部園地》的記者採訪了年已92歲高齡的石芝及其親屬,寫了《紅軍不怕遠徵難,革命理想高於天》和《石芝大姐憶長徵》,記錄她親身參加長徵的歷史片段。
2006年9月17日下午,由全國婦聯和國家郵政局共同主辦的《巾幗英雄——長徵女紅軍》大型紀念郵冊首發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曾經參加過二萬五千裡長徵健在的21位女紅軍謝飛、王定國、王泉媛、孫克、秦儀華、楊磊、蒲雲、賀林、李玉蘭、何曼秋、王克、夏明、侯正芳、蒲文清、史群英、張文、王新蘭、陳其、蹇先佛、石芝、王海仕出席了首發式。首發儀式開始前,與會的老紅軍及其家屬,在四面鮮紅的中國工農紅軍軍旗上,鄭重地籤上了自己的名字。這四面具有重大紀念意義的軍旗作為珍貴文物,分別贈送給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和中國集郵總公司等單位永久珍藏。在《長徵女紅軍》的一組郵票中,收錄了80位長徵女紅軍的個性化郵票80枚,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石芝名列其中。她,不愧是巾幗英雄,不愧為萬裡長徵途中的女強者。
石芝的老伴曹菊如(1901~1981年),福建龍巖人,是一位1930年入黨、1934年參加長徵的老紅軍,曾任中國人民銀行第二任行長、黨組書記,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1937年,石芝與時任陝甘寧邊區財政廳廳長、銀行行長的曹菊如結婚。幾十年來,兩老相濡以沫,一生革命,兩袖清風。在他們極其簡陋的陳設中,映入眼帘的是掛在牆壁上的「艱苦樸素」四個字的條幅。這幢舊式平房,油漆已剝落。曹老勤於擦拭,就是不讓重新粉飾。平時飲食簡單,衣著樸素。雖然曹老工資較高,但七個子女吃飯、念書,親朋、戰友來往頻繁,因此經濟並不寬裕。兩老善於合理安排家庭生活,搞好計劃開支,積蓄有必要的醫藥費。有一年,大女兒明傑患重病,住院一個月,開支很大,並不要組織上補助。
由於家庭大,子女多,開支大,建立家庭帳目,勤儉持家,孩子的車費、零用錢都要向石芝報帳。據她的兒子曹陽文說:「以前我們一直是供給制,1953年改為薪金制,爸爸媽媽想,孩子多,又容易生病,醫藥費開支將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如果平時沒有積蓄,碰到孩子有病,還要向公家借錢。我們不能依賴國家,向國家要錢。所以第一次發下工資,爸媽就分門別類開始記家庭帳目——藥費、服裝費、夥食費等,總之是買醋的錢不買醬油。」當每個孩子有工作後,經濟上開始獨立,開始收飯費,每天都有一定的標準。對於父母的做法,二女兒曹紅桃的回答很堅定:「父母不是供不起我們,而是要培養我們自立的生活能力,讓我們學會安排生活,不依靠在父母翅膀下。」這個大家庭在帳目上永遠都非常清晰,就像他們老一輩子的革命生涯一樣,清晰明了。曹老留給小兒子曹陽文的三件寶:一條用了32年的皮帶和延安用的煙盒、菸嘴,並深情地叮囑兒子:「這是跟隨我革命時間最長的三件寶,要像這三件寶一樣,永遠跟著革命前進,永遠幹革命。」
曹老身居高位,夫妻倆都是參加長徵的老紅軍,可從不利用職權給孩子們安排舒服的工作。總是鼓勵他們各盡所能,一切聽從黨的安排。他們的幾個孩子,都是根據工作需要,由組織分配在各個崗位上努力工作。他們之中有在基層銀行幹了20多年的會計﹔有在科研部門工作的科技人員﹔也有普通工人。女兒明傑大學畢業後,由國家統一分配在貴州工作,她自幼患支氣管擴張,不適應山區氣候,一些老戰友多次勸說曹老,把女兒調回北京,曹老一直沒有同意。
身為賢妻良母、相夫教子的石芝一直支持丈夫。她對自己家居農村的親屬,總是語重心長地談心,講勞動創造世界的道理,「過去地主剝削窮人,不參加勞動,我們是勞動人民,有什麼理由不參加勞動呢?」親屬要求安排工作,她堅定地回答:「天下農民千千萬萬,難道你們就當不得農民嗎?」「文化大革命」中,當基層幹部的妹妹劉斌蓮被無理揪鬥,受了委屈,寫信向她訴苦。她邀妹妹到北京住了102天,經常向妹妹講戰爭年代的革命事跡,講長徵的艱苦歷程,說:「現在我們是享革命先烈們的福,享毛主席的福,為革命受點委屈,沒什麼了不起。」從此,妹妹在村幹部的位置上工作更加積極。
1981年1月6日,「一生勤奮籌經濟,半世艱辛厚民生」的曹老病逝後,石芝為了減輕組織的負擔,主動要求搬離了他們居住了幾十年的西城區文昌胡同的小院,住進了高樓裡的一套三居室。她樸實熱情,出門總是自己乘坐地鐵,就是去國管局或政協禮堂開會,也是乘公交或者是地鐵前去參會。她認為,為了接送自己去開會,單位的車要來回放兩趟的空車,從內心裡感覺到心疼。可是,自己從來沒有想到已是年過八旬的老人了,從來不心疼自己,不愧為嚴於律己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典範!
風範永存
2009年11月24日,老紅軍石芝因患「惡性間皮細胞瘤」與世長辭了,國務院離退休幹部管理局發了訃告:
訃 告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老紅軍、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離休幹部石芝同志(副部長級醫療待遇、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曹菊如同志夫人)因病醫治無效,於2009年11月24日8時15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
謹定於2009年11月30日(周一)9︰15分在八寶山殯儀館蘭廳向石芝同志遺體告別。參加遺體告別的同志請於11月30日(周一)8:15分在局大門口乘車。
離退休幹部局
2009年11月25日
95歲高壽的石芝是一位善於養生的老人。尤其是她身患惡性間皮細胞瘤,從2007年住院後,帶著氣管插管和鼻飼管與頑疾搏鬥了兩年,晚年已經處於老年痴呆的狀態了。後又因腦出血做了手術,在氣管切開的情況下,還堅強地與病魔作鬥爭。她甚至拔除了氣管內插管,逢合了切口,就要從ICU搬回病房時又突然病危不治,最終在北京同仁醫院離開了這個她深深留戀的世界。如此頑強的生命力,與病魔作著最後的博殺,不愧是堅定的紅軍戰士,更顯示出她是一名勇於和病魔拼殺的老紅軍戰士。
在生前,她就說過把自己的遺體捐給國家,她的伴侶老紅軍曹菊如在逝世時就已經把遺體獻給醫學科學研究,如今她又留下了這樣的遺囑。遺體火化被譽為中國殯葬史上第一次革命,拋撒骨灰被稱為第二次革命,那麼遺體捐獻無疑將成為中國殯葬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而且是一次更深層次的革命。北京同仁醫院的醫生張友平回憶:「老紅軍石芝老人捐獻遺體功德無量」,「非常讓我們敬佩。但是我們考慮到在世的真正的走過長徵的老紅軍已經不多了,所以僅僅為她做一個屍體解剖。她生前生活非常低調,去世後卻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思念和敬佩。」她敢於向社會弊病、向人體病魔勇猛戰鬥的精神將永世長存!
石芝逝世後,原國家主席劉少奇之子劉源、原國務院副總理、老紅軍鄧子恢之女鄧小燕等參加了遺體告別。鄧小燕還寫了《一路走好,敬愛的石芝阿姨》的悼念文章,追念她令人景仰的風範。
石芝,這個英雄的名字,傳奇的經歷將永遠留在家鄉人民的心中!她身上閃現的長徵精神、延安精神永垂不朽,並將激勵家鄉人民奮發前進!
資料來源:
1、石芝外甥易偉提供的《石芝大姐憶長徵》《紅軍不怕遠徵難,革命理想高於天》;
2、《新邵文史資料》第三輯《老紅軍石芝》;
3、網上搜集;
4、此文原刊於《新邵文史資料18輯》。
聲明
本公眾號除了少數轉載紙質媒體的文獻,其餘署名文章和原創文章,都是作者本人的研究結果,智慧財產權屬於作者和「大同往事」公眾號共同擁有。其他媒體如需轉載,必須獲得「大同往事」公眾號的授權,否則,視為非法轉載。凡有抄襲、非法轉載、洗稿(觀點剽竊)等侵權情形,本公眾號將依據《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最高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解釋》等法律依據進行維權。特此聲明。
《大同往事》編輯部
大同人物誌(八):臺灣基隆市長謝貫一
大同人物誌(九):雪峰山會戰中英勇抗日的鐘雄飛
大同人物誌(十):劉蔚吾事略
大同人物誌(十一):劉自贊先生小傳
大同人物誌(十二):演什禪師傳
大同人物誌(十三):謝祚永
大同人物誌(十四):謝德風
大同人物誌(十五):蕭竹雯
大同人物誌(十六):蕭鑑秋
大同人物誌(十七):謝國馨傳
大同人物誌(十八):張幹小傳
大同人物誌(十九):反內戰名將唐星
大同藝文志(一):麻溪詩二首
大同藝文志(二):細君憶等兩篇
大同藝文志(三):清同治二年新化縣大同團創立賓興會呈文暨批文
大同藝文志(四):張幹詩八首
亦儒亦俠謝貫一
大同文化研究專號
請掃碼關注我們
聯繫我們:zqsncu(微信號)
編輯:笑叢
校對: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