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或說到某人假仁義,繼而稱這樣的人是偽君子。「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更是被一些年輕人所認可。仁義怎麼會淪落到如此地步?
說到仁義,首先需要給仁義作出解釋。仁義簡單地講就是仁愛正義。仁者——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殺身以成仁。義者——見得思義;見義勇為;捨生取義。仁義從本質上講其實還是利益——互惠互利、利他、利大眾。最低層次的要求是互惠互利,進一步是先利他人,最高層次是為大眾謀利益,甚至為此付出生命代價。
現實中是什麼情況呢?不少人滿面笑容、好話說盡,而真正在利益取捨時臉厚心黑,置他人和大家利益於不顧。當今職場此類情況不要太多,平時一副好人樣子的領導和老闆,可能瞬間就將你出賣。踩著員工上位的領導和攜款跑路的老闆還少嗎?仁義成為謀私的面具和外衣。真是仁義的錯嗎?孔子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他還說過「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花言巧語、諂媚附和、恭維過甚的人很少有仁義的,孔子早就告誡過了,可惜很少有人能擋住糖衣炮彈的襲擊。
道行特高、偽裝能力特強的人,平時彬彬有禮,遇事能主動承擔,還經常做「利他」、「利大眾」的事,內心卻藏著一個更大的私人利益。例如一些村支書,平時給村民一些小恩小惠,有事也會主動幫忙,有國家補助也會分發一些給到村民。而當事發後,才發現他侵佔的集體財產和國家補助都大得出奇。再如過去的王侯將相,像王莽當時曾被稱作大儒,天下的楷模。而當他殺死皇帝、奪取天下、任人唯親、排除異己時毫不手軟。這類「仁義」之人,實難防患於未然,需要很強的制度和均衡的勢力才能解決。
上面講了仁義的本質是利益,當人們連基本的互惠互利都做不到的時候,利他和利大眾就是妄想。此時講仁義必然有偽,有偽必然有偽君子的反覆出現。偽君子大量出現時,仁義豈不淪落到被歧視的地步!知禮、知法、守信這些基礎做好時,我想仁義才會更推向更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