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消費者、愛聽音樂的人,你餵他豬食,它就變成豬。你只餵他品味很差的歌,他就永遠這樣子。」
在一次以藝人的自我經營之道為題的交流中,李宗盛衝著臺下各路音樂產業相關的人士,平靜而從容地表達著自己的不滿。
他甚至說,在這麼多年的經驗中,最讓人痛苦的是:
發現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垃圾,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多。
這是在16年6月,那時大家都覺得李宗盛言辭太過極端,響應他的人並不多。
可事實證明,李宗盛的這番話,就像是預言一般的存在。
這一年,抖音上線,到今天「抖音神曲」影響了無數人的聽歌審美,又捧紅了多少以抄襲為創作源泉的洗腦歌曲。
這一年,鹿晗發布的數字專輯《Reloaded I》成為第一張線上賣出300萬張的唱片,粉絲經濟開始抬頭。
這一年,薛之謙靠著在微博上發段子重新翻紅,從此歌手營銷自己,靠人設走紅的風氣,越發明顯。
這一年,在年末總結時大家才發現,很難找出一首能成為年度歌曲的作品,有樂迷甚至評論:「現在的音樂圈,似乎連一首《小蘋果》都創作不出來了」。
敢讓李宗盛說出這番話的論壇,是金曲國際論壇,而當初開辦這個論壇的目的也很簡單,給之後的金曲獎預熱造勢。
可在李宗盛「開罵」之後,大家才發現,我們已經很久沒認真的討論過音樂了,就連金曲獎都逐漸衰落,要靠各種宣傳手段和話題來為自己吸引眼球。
可這樣的掙扎還是輸在娛樂的面前。
去年的29屆金曲獎頒獎典禮,與《創作101》總決賽撞車。
那一晚,全網都在討論這檔娛樂選秀裡,誰能成功出道,卻沒人關注金曲獎上,誰是最後的歌王。
這個曾讓無數華語音樂人為止嚮往和不斷追求的獎項,經歷過了華語音樂的起起伏伏,最終還是敵不過娛樂大潮的洶湧來襲。
今年是第30屆金曲獎。
30年了,金曲獎走過的日子裡,有傳奇誕生,有巨星隕落。
總有人在臺上激動落淚,也總有人在臺下黯然神傷。
愛音樂的人無法錯過金曲獎,因為我們能在某一個瞬間,一起見證著時代的改變,傳奇的誕生。
這是金曲獎魅力,也是在娛樂浪潮襲來後,它依舊動人的光彩。
金曲獎因臺灣民歌運動舉辦,卻錯過了臺灣民歌最好的時候。
1980年,因為《恰似你的溫柔》而火遍臺灣的蔡琴,提筆寫了長達8頁的一封信上書新聞局,希望官方專門設立一個音樂類的獎項,用以鼓勵音樂界。
時任新聞局局長的宋楚瑜,當時也回信響應了她,但一個獎不是說辦就能辦的,他建議先在鼓勵圖書出版業的金鼎獎中,增設一個唱片個人獎作為表彰。
由於涉及的事務和人員繁雜,到了1990年,金曲獎才正式開始舉辦,錯過了羅大佑、齊豫、潘越雲和姜育恆等歌手的黃金時代。
跟現在頒獎典禮的形式不同,第一屆金曲獎更像《歌手》。
最佳男女演唱人、演唱組與新人獎是通過現場演唱後,評審打分後評出來的,未能到現場演唱的入圍者,就直接取消得獎資格。
這種一曲定勝負的裁判方式,選出了有歌王之王稱號殷正洋,作為民歌運動晚期代表唱將的他,在金曲獎得過三次最佳男歌手。
王力宏曾嘗試打破他的記錄,卻因為得獎心切,鬧了個大笑話,這個我們之後再談。
可是比起歌王,滾君更關注那個提名了第一屆最佳新人,卻因為入伍無法參賽而被取消資格的歌手:張雨生。
這是他第一次錯過金曲獎,而誰能想到第二次錯過時,就成了永別。
張雨生一開始是被當做偶像歌手包裝的。
跟如今的偶像團體當道一樣,90年代初的臺灣,也推崇青春貌美的年輕人。
當時臺灣最大的唱片公司飛碟唱片,眼看著蘇芮、蔡琴、黃鶯鶯、姜育恆等歌手的影響力在下降時,轉換經營模式,出手挖掘並推廣了一批偶像歌手。
在那批偶像歌手裡,小虎隊作為「第一代偶像男團」風靡兩岸,林志穎更是被稱作「亞洲小旋風」席捲華語世界,而張雨生則是用自己清亮乾淨的聲音,成為無數少女的夢中情人。
既有老牌歌手撐腰,又有新人流量亮相,飛碟的轉變撞上了金曲獎開辦,自然有超過一半的提名優勢,成為了第一屆金曲獎裡的最大贏家。
在飛碟用精準的規劃和精確的營銷做偶像時,它的競爭公司滾石在副總李宗盛的帶領下,專注於創作。
馬世芳曾形容:「滾石人有一種不甘願隨波逐流尋媚俗的氣質」。
這種氣質吸引了各路英雄好漢,陳昇曾回憶他第一次踏進滾石大門時,驚見歌手和工作人員都在辦公室裡包唱片。
從趙傳在1991年的第三屆金曲獎拿下歌王之後,滾石的一眾音樂人開始發力,讓金曲獎成為滾石的舞臺。
周華健、齊豫、張信哲、陳淑樺接連斬獲歌王歌后,那幾年的金曲獎舞臺,就像是滾石群星的大聚會。
在1997年的第八屆金曲獎上,陳淑樺和張信哲作為頒獎嘉賓為最佳國語歌曲男演唱人頒獎。
陳淑樺剛一上臺,就給滾石打廣告:「一直最用心,永遠最好聽,滾石的聲音」。
臺上頒獎的兩人是上一屆的最佳男女歌手,屬於滾石唱片,當晚獲得最佳男歌手的齊秦,也屬於滾石唱片,滾石這波廣告,確實十分硬氣。
那是1997年,是滾石唱片最輝煌的時候,也是張雨生最忙碌和最驕傲的一年。
那時的他終於甩去了唱片公司定下的偶像包袱,也開始轉戰幕後,成功挖掘出張惠妹。
那一年,他幫徒弟張惠妹製作出專輯《Bad Boy》,提名了金曲獎最佳專輯。
他自己推出的專輯《口是心非》也大受好評,同樣提名了金曲獎最佳專輯。
張惠妹的《Bad Boy》是他用狂野舞曲試探大眾流行的喜好。
自己的《口是心非》,他宣稱要「走出一條搖滾坦蕩大道」。
可是關於張雨生的一切,都戛然停止在1997年11月12日,一場車禍,讓他永遠告別了。
他錯過了兩次金曲獎,第一次因為兵役,第二次因為死亡。
當他的父親顫顫巍巍地從劉德華的手上接過第9屆金曲獎「最佳專輯」的獎盃時,現場所有人站起來為他鼓掌。
大家都希望這一次響徹會場的掌聲,他能聽到。
大家在1998年感嘆著巨星張雨生的隕落,但也驚嘆於另一個新星的誕生。
這個新人來勢洶洶,第一次入圍金曲獎,就獲得五項提名,並斬獲了「最佳新人」和「最佳專輯製作人」兩座獎盃。
李宗盛在頒獎時,向身旁的周華健感嘆說這個人沒有禮貌,給他發郵件的稱呼是「Uncle Jonathan」,讓他覺得自己老了。
這個讓李宗盛感到自己跟不上時代的人是陶喆。
雖然大家對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可他仿佛中了金曲獎「最佳新人魔咒」,在獲得最佳新人之後,一直到2010年才拿到歌王的稱號。
不過沒關係,由他開始,新一代傳奇風潮的序幕,正在緩緩拉開。
2001年的金曲獎,四位獲得最佳新人提名的歌手:孫燕姿、範瑋琪、戴佩妮和周杰倫,緊張地站在臺上等待頒獎的那一刻。
主持人吳宗憲逗他們,說:「誰有自信得獎的,往前走一步」。
範瑋琪和戴佩妮都很聰明,齊齊往後退一步,嚇得慢半拍的周杰倫和孫燕姿,急匆匆地往後蹦去。
最後得獎的是孫燕姿,周杰倫錯失了自己唯一一次獲得最佳新人獎的機會。
但周杰倫那年還是很風光的,他靠第一張專輯《Jay》,從羅大佑和伍佰手上接下了最佳專輯的獎盃。
樂壇的交接棒就這麼傳遞下來了。
屬於周杰倫的時代已經來臨。
在第二年再次蟬聯金曲獎「最佳專輯獎」的他,在臺上放肆地說:
「也有人說這樣的音樂很粗糙,錄音的設備可能不齊全,但是我就是要這樣的音樂,誰叫我是周杰倫!」
可周杰倫和金曲獎的蜜月期似乎就到此結束了。
已經做出了《Jay》和《範特西》的他,就像是學校裡的天才少年,帶著自己最好的作品前去參賽,希望評委能給他認可和那座小紅花似的獎盃。
人人在佩服他的創作能力同時,也質疑他的歌手身份。
「唱歌不清楚」、傳緋聞、跟狗仔打架、做人太桀驁,每天他都掛在頭條上被媒體指點,每年都有人唱衰他江郎才盡。
他想拿一個臺灣金曲獎最佳歌手的獎盃,證明自己的能力,卻年年落敗。
2003年周杰倫意氣風發地帶著外婆參加金曲獎,還奉獻了金曲獎最強表演之一,卻被評價「風格沒什麼改變」,顆粒無收。
這種失望延續到04年,金曲獎評委在周杰倫、王力宏、陳奕迅、陶喆和伍思凱中,把最佳男歌手頒給伍思凱。
那時的金曲獎是華語地區最權威,也最難預測的獎項,最終結果只會在現場公布,期待和失望都真實地寫在臉上。
後來在《七裡香》裡,周杰倫寫了一首《外婆》,表示自己對於金曲獎的不滿:
好像隨他們高興就可以徹底的否定
否定我的作品
決定在於心情
想堅持風格他們卻覺得還歐顆
沒驚喜沒有改變
我已經聽了三年
我告訴外婆
我沒輸不需要改變
執著於金曲獎的又何止是周杰倫。
張惠妹在第21屆金曲獎裡,靠著《阿密特》獲得最佳女歌手,在臺上哭著大喊:「拿金曲獎真的好難!」
蔡依林在第18屆金曲獎上爆冷獲得最佳女歌手,不禁在臺上委屈地說曾經:「很不看好我的人,謝謝你們給我的打擊,讓我更努力。」
王力宏在1999年憑著《公轉自轉》成為了金曲獎史上最年輕的歌王。
而在2005年,王力宏與黃立行等人同時提名金曲獎,臺上頒獎的莫文蔚當晚莫名口齒不清,把最終的得獎人「黃立行」念成「王立行」。
得獎心切的王力宏,剛聽到「王」字一出口,就興奮地跟周圍的人擁抱,衝到臺上領獎。
隨後在主持人陶晶瑩的更正下,王力宏尷尬地摸著那座不屬於自己的獎盃,在臺上與黃立行合了影。
這是金曲獎歷史上最著名的烏龍事件,那是天王天后們的曾經,那是還能用作品論成敗的時代。
也有人對於獎項無所謂。
第一次出席金曲獎的王菲,靠著專輯《將愛》毫無懸念地摘得最佳女歌手。
王菲的獲獎感言,到現在都是金曲獎的經典時刻:
「我會唱歌,這我知道,所以對於金曲獎評委給我的肯定,我也給予充分的肯定。」
王菲留下這句話後,隔年宣布無限期退出歌壇,再無參加過任何頒獎典禮,《將愛》也成為她的最後一張正式專輯。
2011年,金曲獎終於肯把「最佳國語男歌手」的獎頒給周杰倫,可那時周杰倫已經不需要這個獎來證明自己了。
曾經帶著外婆參加,還把金曲獎寫到歌曲裡的周杰倫,最後缺席了自己第一個最佳男歌手的頒獎現場。
世事如煙,就像那屆獲得年度歌曲的《給自己的歌》,李宗盛所寫的:
「想得卻又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2008年,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和張震嶽四個老男孩,組成了縱貫線,舉辦了轟動樂壇的世界巡迴演唱會,希望能再拉一把臺灣音樂的頹勢。
這首《給自己的歌》,是李宗盛在縱貫線最後一張專輯《南下專線》裡,對自己早年經典作品《寂寞難耐》的回應。
歌裡有遺憾,有無奈,有人生的感嘆。
李宗盛靠這首歌在2011年的第22屆金曲獎上,攬得三項大獎,卻沒有出席最後的頒獎典禮。
三年之後,同樣的狀況再次發生了。
靠著一首《山丘》,李宗盛在2014年的第25屆金曲獎上,再次奪得包括「最佳年度歌曲」在內的三項大獎,卻並未拒絕出席頒獎典禮。
他曾說,自己寫《山丘》寫了10年,這首歌是對他人生成敗的一次回顧,也可以看做是臺灣樂壇幾十年,潮起潮落的一次回首。
從民歌運動開疆拓土,到滾石飛碟的十年相爭,再到周杰倫、王力宏、林俊傑、孫燕姿、蔡依林、張惠妹等幾人創下的華語樂壇盛世。
驀然回首金曲獎三十年,才發現這些美好歲月,轉眼已成煙雲。
當歷史性瞬間發生的當下,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那意味著什麼。
就像蔡琴給新聞局局長寫信時,她不知道自己將促成華語音樂裡最權威的獎項;
就像周杰倫從羅大佑手裡接過最佳專輯的大獎時,他不知道自己將開啟華語音樂的巔峰時刻;
就像李宗盛拒絕參加金曲獎頒獎晚會時,並痛罵創作者提供「豬食」時,他不會想到自己預言了華語樂壇的全面崩壞。
但有些歷史就如草灰蛇線般,總能從中找到改變的軌跡。
2000年,金曲獎首次開設「最佳樂團獎」,第一個獲得這個獎項的亂彈阿翔在臺上振臂高呼:
「樂團的時代來了!」
而臺灣樂團的真正爆發,卻足足等了快二十年。
當五月天和蘇打綠連續多年獲得最佳樂團後,新力量終於來了。
2017年28屆金曲獎上,草東沒有派對獲得了包括「最佳年度歌曲」在內的三項大獎。
他們甚至在「最佳樂團」這一獎項上擊敗了五月天,成為當屆的最大黑馬。
當五月天轉頭向草東沒有派對握手祝賀時,交接棒又傳下去了。
從這一年開始,臺灣獨立樂團開始發光。
去年的金曲獎上,茄子蛋獲得「最佳新人」,他們的《浪子回頭》在今年年初時火了一把,新歌《浪流連》又提名今年的「年度歌曲」;
去年提名最佳樂團的甜約翰,與草東沒有派對、落日飛車和Deca Joins一起北上,在內地各大音樂節上駐紮流連,成為頗受追求的一股樂隊風潮;
旺福、皇后皮箱和宇宙人,都參加了《樂隊的夏天》並且表現不俗,跟著內地的另外幾十支樂隊一起,宣告樂隊的時間已經到來。
誰都難以預料,下一次樂壇盛世將在何時來臨。
但這麼多年的樂壇故事,也在一次次驗證著同一個道理:
當落入低谷時,會有下一個人接過接力棒,繼續向上攀爬。
金曲獎30年了,時間不長,卻在一次次歷史的交替中,沉澱出音樂獨有的厚重。
回顧這些沉浮往事,金曲獎在這些事實變遷中,安靜地講出了太多的道理,比如:
誰都會老去,也會慢慢不再適應時代,哪怕你是李宗盛,但時間會賦予你不一樣的味道;
誰在面對無常世事時,都是無能為力的,哪怕你是張雨生,但你留下的作品,會向所有人證明你來過;
誰也不能在最好的時候,得到最想要的東西,哪怕你是周杰倫,但如果你註定是傳奇,誰都無法掩蓋你的光芒。
為了寫這篇文章,滾君看了無數場金曲獎頒獎。
那些歌手們上臺時的獲獎辭,永遠能夠給我帶來無盡的感動。
他們或語無倫次、或驚聲尖叫、或熱淚盈眶,最後斷斷續續講出來的,都是對音樂的無限激情和熱愛。
掌聲響起,全世界一起在音樂中狂歡。
掌聲落下,歌聲依舊,而我們相信無數傳奇,還將繼續。
浪味仙 | 策劃
浪味仙 | 撰文
小糖人 | 排版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點擊下方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