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去旅行#第一次看見土耳其卡帕多奇亞( Cappadocia)的圖片時,就被那造型奇特的山巖吸引了,像童話裡巫師住的城堡,又似一朵朵蘑菇,家人一看:嗨,這不就是煲湯的羊肚菌嘛!
卡帕多奇亞這樣狀如月球丘陵的地形有4000平方公裡之大,如此奇特的地貌當然也非人力所為,只有自然之手才能造就。
距離首都安卡拉300公裡左右的卡帕多奇亞,其實是土耳其的一處火山巖高原,在遠古時期,附近有5座火山此起彼伏的噴發,巖漿到處流淌,堆積出了這些高地。
一直以來,人們都將這裡視為貧瘠荒涼之地,因為地上既長不了樹,地下也挖不出礦。
到了上世紀60年代,它終於等到了擦亮光芒的那天,德林庫尤(Derinkuyu)村的一位農民在掘自家院子時意外地發現了一條地道,於是在村民的協助下,架起梯子爬了進去。
他看見了一個地下城鎮,裡面排列著住宅、學校、酒坊、儲藏室、甚至禮拜堂,縱橫交錯的隧道、密集如蟻冢一般的大小洞穴,還有逃生的密道可以通往其它城市,一個巨大的地下迷宮。
而當時的人們僅是將這些挖出的巖土運送出去都是難以完成的大工程,便猜測他們是藉助火山熔巖隧道來進行擴展,再經過人工改造後完成。但仍然有一個謎:人們為什麼要煞費苦心住到地下面去呢?這個謎底的一半在地面上!
早在公元8-9世紀,卡帕多奇亞就有人發現過幾百座的巖洞教堂,都開鑿在山巖內和峭壁上,但是當時並未引起關注。
在格雷梅(Goreme)谷,幾乎每一座小山巖都被挖空了,每一座巖山,就是一座教堂,沿著那些殘舊的石階,就可以進到裡面去參觀。
當年,修道士們巧妙利用每一處巖石,將其雕出了拱門、廊柱和拱頂,用心地畫上了壁畫,描述著一個個聖經故事,還鑿出了石床、石桌、臥室和廚房,名副其實的苦修,在這片貧瘠的山谷中。
而這些山巖中的教堂又和地下城有什麼關聯呢?
具較有依據的推測,在基督教誕生初期,教徒為了避難而選擇了到這裡來居住,因為它的荒無人煙,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於是在巖石中開鑿房屋定居下來,再後來就延伸到了地下,建起了巨大的地下城,為的是躲避其它教派的迫害,實屬無奈之舉。
塞利梅(Selime )修道院就是一個其中的代表,通常在去地下城的途中可以順便看看。
而考古學家稱,在基督徒擴建起地下城之前,已經有閃米特人住進過這些熔巖隧道內,時間約公元前1000多年。
從格雷梅到德林庫尤,有半小時左右的車程,一路上都是灰色的火山巖景觀,非常特別也壯觀,地下城在一個小鎮裡面。
卡帕多奇亞有36座地下城,最有名的便是最初被發現的德林庫尤這個,據考證建於公元7世紀,距離地面有40多米深,一共有18-20層,大到可以住20000多人,就算現在這個小鎮上的人全部進去也容納得下,但是目前開放的只有8層。
人多的話可以請一名導覽員,費用大約20歐左右,可以很全面的認識每一種洞穴的功能,還可以多了解一下歷史背景。
地下城裡是沒有訊號的,加之石灰巖有吸音的能力,萬一彼此走失,在這個偌大巷道縱橫交錯的的地下迷宮中,會是一件有點危險的事。
整條遊覽的線路很長,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時間,在導覽員帶領下,可以逐個參觀那些不同用途的「房間」。
原以為在這樣一個距離地面幾十米的地方,會很憋悶,但卻沒有,這是很叫人驚訝的。都要歸功於巧妙設計的通風系統,有相當數量的通風管通達地面,將新鮮空氣引入地下,
其中最深的一條通風管,也叫豎井,有55米深,而「德林庫尤」在土耳其語中也有「深井」之意。
有的牆壁上有密密麻麻的洞眼,就是和通風管道相通的氣孔,真是逼出來的智慧。也正因為有了這些與外界聯繫的氣孔,陽光也能星星點點地照進來,對長期居住在陰冷潮溼環境中的居民來說,這少得可憐的光亮相當珍貴。
為了防範敵人攻入,還在各條巷道的樞紐位置,專門用巨石做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石門來封堵。
躲避到城裡的人,幾乎都是基督徒,所以教堂是必不可少的,有個被挖成十字形有大圓拱的房間,便是教堂,也是地下城中最大的「建築」了。
而整個德林庫尤共有1200多個房間,因為要長期生活在地下,人們便像建設一座小城市一樣來完善它,除了住宅和禮拜用的教堂外,還有學校、儲藏室、養牲口的地方、酒窖、甚至還有墓地。
為了解決飲用水問題,還在每層都打了井,人們可以在各層取水,而在最下層還有蓄水池,用以儲存水源,讓地下生活有充分的保障。
層與層之間的分隔並不明顯,常常走著走著就忘記到了第幾層,很多狹窄的隧道是上下互通的,上上下下,不知不覺就穿越了好幾層,讓人想起了中國華北平原地道戰的場景來。
看似建設得萬無一失,可居民們也並非安枕無憂,那些掩藏在地面的通風管,如果被敵人發現並堵住之後,便有滅頂之災,當然,也只是猜想,不知道有沒有發生過。
這些被掩埋於地下的廢墟,考古學家們著迷的是那些出土的新證據,而我感嘆的則是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