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埔裡10月25日電 題:埔裡:地慟城觴 彌合堅守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
在臺灣,沒有一個地方如埔裡一樣,在一場裡氏7.6級大地震後留下這般深刻印痕。
102秒地動山搖、天旋地轉,萬戶倒塌,千人殞命;十五年後,地表歷經生長,看似初愈,新樓翻蓋,瘡房保留。
深居山區的小鎮埔裡人,喪家失親傷痛或難完全弭平,平澀生活中仍在固執堅守。
處於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的臺灣島,多震。而「9·21」大地震,是全臺20世紀末最大地震。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臺灣發生7.6級大地震,全島震動,持續102秒,震中即臺中南投縣。
不知是否巧合,9月21日發生的大地震,震中就位於今天台灣地理「中心」、南投埔裡鎮不遠的一座名「九份二山」山包上。
司機開車環繞上山,在一塊迥異地形前停住,眼前,面域數百平米、深數十米的坑洞向下凹陷,嶙峋利石唐突翻裸地面,如整塊切割過,灰濛地表寸草不生,幾棵細根矮樹折腰彎垂。土坑旁豎一牌「地震原爆點」。
「9·21」大地震正是從這裡爆震,整座凸起山頭炸為巨型凹坑。
「這片地下,還埋著二十多個人,無法找到」,司機談起當年恐怖一幕仍心有餘悸,手指坑中一片殘碎紅色屋頂,「那本是一座倉庫房頂,就在我們側身電線桿這裡,地震發生時,被巨大爆炸氣流衝擊,飛出數百米遠。」
山上,僅剩一戶人家。龜裂地面上,30度斜倒、牆體崩開的房屋,是這戶人家震後原貌,如今被設為「傾斜屋」景點,供遊客參觀。
身處房間,不出幾秒,竟舉步維艱,頭目強烈眩暈,難辨南北。當地人解釋,這是大震造成磁場異動、人體磁場方向失靈所致。
「傾斜屋」女主人劉貴圓就在老宅下,搭起長條攤架,販售百香果、野蜂蜜、地瓜乾等土產,遊客不多,收入微薄,勉強度日。
「山上原有十多戶,39人罹難,至今只有19人入土為安」,劉貴圓情緒波動,「十五年了,剛開始只會哭,現在學會了做生意。」
「為什麼你不離開?」面對來客頻頻疑問,人到中年的劉貴圓搖頭,「年紀大了,不捨得走,家在這裡。」
下山走進埔裡小鎮,鮮見高層建築,鄉民生活寧靜、慢節奏,愛在家門口貼對聯、門額,多是「五福臨門」、「吉祥安康」樸素祈願。
在遠近聞名的埔裡酒廠,35年老員工徐獻政正忙著售後結帳。
當年驚魂片段,他記憶猶新、永生難忘。
餘震漸散的震後一周,徐獻政回到酒廠,雖有心理準備,眼前景象仍讓他瞠目結舌:層疊壘就七層樓高的酒罐殘破毀損,儲酒架大幅錯動移位,人根本無法進入空間清理,瓊釀酒麴流進水溝,近十個儲酒庫損失慘重,四下建築滿目瘡痍。
「9·21」地震發生後,酒廠幾夷為平地,據此後統計,損失達幾十億臺幣。
徐獻政說,大地震後,酒廠元氣大傷,黃金歲月、鼎盛大勢已去,員工從四百人減至二分之一弱,日產量從24萬瓶「縮水」至2萬瓶,改走「文化釀酒、藝術觀光」路線。
如今,埔裡酒廠南廠闢為「酒文化館」,一作外銷,售賣埔裡窖藏銘酒愛蘭白酒、紹興酒;二展文化,闢巷「酒甕隧道」,展陳中國歷代酒器,遊人如織。
酒廠北廠原作「產品展示中心」,地盤租讓超市經營,但保留下震前幸未受損的藝術長廊。牆壁上,密密掛滿埔裡鄉民搶救生命、打通道路、修葺學校、重築家園黑白照片,「時空走廊」訴說著小鎮重創、涅槃不凡歷程。
和徐獻政一樣,酒廠大部分老員工沒有離走,他們極盡所能開發出酒梅、酒蛋、酒米糕、酒美顏凍、酒香美人果、白酒牛軋糖、浸酒香腸、泡酒鳳爪等紛繁副食品,冀盼埔裡酒廠、埔裡鎮煥發新的生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