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導報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古裝電視連續劇《藍理將軍》,將於明年初開拍,共有30集,預計拍攝期為9個月。劇情以漳浦赤嶺的畲族歷史名人藍理、藍廷珍、藍鼎元的傳奇人生為主線,講述了他們如何從平民成長為一代名將、一代名臣,再現了「藍氏三傑」在統一、治理、開發臺灣等多方面的豐功偉績。
相關連結:藍氏三傑
(康熙皇帝的御賜匾額「所向無前」)
閩南與臺灣隔海相望,洶湧的波濤阻擋不了兩地人民的往來,那道彎彎的海峽,千百年來風起雲湧,這裡有遷徙的槳聲,有貿易的桅帆,也有戰事的炮火。
不平靜的臺海風雲之中,接連湧現三個平臺、籌臺的英雄,他們都來自海峽西岸的漳州,而且都是漳浦藍氏畲族人:藍理、藍廷珍、藍鼎元。藍理是藍廷珍的族叔,而藍廷珍又是藍鼎元的族兄,這三個同出一門的臺海英雄,被後人並稱為「藍氏三傑」。
(定海總兵藍理)
藍理曾經是赫赫有名的「破肚總兵」,在清政府收復臺灣的關鍵性戰役———澎湖海戰中,發揮了關鍵性的領導作用。康熙皇帝先後兩次為他題寫御書榜文:「勇壯簡易」和「所向無敵」『,它們鐫刻在高大的牌坊上,至今依然挺立在漳州嶽口街,默默地向後人講述著那些激動人心的臺海往事。
在藍理調任浙江定海總兵時,故鄉一個同宗少年不遠千裡前來投奔,這個少年就是藍廷珍。
藍廷珍精明能幹,有勇有謀,很快在軍營脫穎而出。康熙60年(1721年),臺灣朱一貴起義,短短幾天就幾乎佔領全島。深諳臺海形勢的藍廷珍率部從鹿耳門登陸,首戰告捷,藍廷珍迅速擴大戰果,經過七天徵戰,便抓獲朱一貴,一舉控制了全島的局勢。
(藍廷珍)
臺灣平定後,藍廷珍奉令代理提督一職,留臺處理善後事務。藍廷珍晚年在故鄉漳浦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府弟,至今保存完好。
當年,藍廷珍提出那些切中實際的對臺策略,並且很好地實施,身後有著高人籌劃和指點,這個人就是跟他一起出師赴臺的同鄉族弟藍鼎元。
藍鼎元生於1680年,字玉霖,號鹿洲,漳浦赤嶺人,是當時有名的學者,被認為是「經世之良材」。
(藍鼎元)
這個來自一水之隔的漳州人非常熟悉臺灣歷史,入臺後又幾乎走遍了臺灣,他對臺灣社會、政治、經濟、地理、風俗和文化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深思熟慮,而又高瞻遠矚,率先提出對臺灣進行綜合治理,促進臺灣走向「文治」社會的具體措施,即十九事:信賞罰,懲訟師,除草竊,治客民,禁惡欲,儆吏胥,革規例,崇節儉,正婚嫁,興學校,修武備,嚴守御,教樹畜,寬租賦,行墾田,復官莊,恤澎民,撫士番,招生番。藍鼎元每天出入提督府,為藍廷珍出謀獻策、起草文書、發布公告,寫成《東徵集》,他深思熟慮的扛鼎之作《平臺紀略》,更成為當時和後來臺灣官員的治臺經典,他也因此獲得「籌臺宗匠」的美譽。臺灣著名史學家連橫說:「鼎元著書多關臺事,其後宦臺者多取資焉。」
當時,閩粵移民紛紛湧入臺灣,北部、中部的土地大量開發,可那裡卻沒有建置設官,藍鼎元提議把遼闊的北部一分為二,新設彰化縣,而淡水地勢重要,人口劇增,改置淡水廳。這些設想很快變成了現實,對臺灣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臺灣的開發與繁榮,凝聚著他的真知卓見。藍鼎元一年多後離開了臺灣,以拔貢選入京城,參加編修《大清一統志》,他的著述頗豐,還有《鹿洲初集》、《女學》、《鹿洲公案》等等,當然,其中的對臺策略最能體現藍鼎元「經世之良材」的功力,他對臺灣所產生的影響力無比深遠,至今綿綿不息。
藍理、藍廷珍、藍鼎元,這三個來自漳浦藍氏種玉堂的族親,親自指揮或直接參與了清初對臺灣的幾次用兵,對臺灣的治理和開發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把自己的名字寫進了臺灣歷史。這數百年來風雲際會的臺灣海峽,海風吹拂著千年不變的黃色的臉,波瀾壯闊的海峽至今傳誦著藍氏三傑的英名。
來源:清遠日報 何葆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