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趙氏孤兒》,我們第一印象應該就是陳凱歌所改編的《趙氏孤兒》電影,其次就是在將近300年前的法國文豪伏爾泰所改編的《中國孤兒》,這兩本改編可以說是我們印象中比較深,也能夠最快想到的兩個版本,可前者電影在豆瓣上評分並不高,反而是後者,大幅度的改編卻引起了西方觀眾的轟動。那麼,在不引戰對比的情況下,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雙方之間的差異呢?
首先介紹一下《趙氏孤兒》,這是中國元代雜劇家紀君祥所寫的一本歷史劇,是中國的四大古典悲劇之一,以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晉靈公時期作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朝廷紛爭,遺孤存活報仇雪恨的故事。
再詳細點兒就是朝廷兩黨相爭,一派人幹掉了另外一派人,然後被滅門的那一派人留下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苟延殘喘,認賊作父,最後成功報仇的故事。
法國大文學家伏爾泰是在1753到1755年進行改編的,在改變的過程中,他把時代背景換到了元朝成吉思汗時期,並且對其中的人物進行了一定的加工,在某些程度上有著大幅度的改變,最後還添加了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成吉思汗因為愛上了某一個姑娘,所以決定要徵服全世界。
在文本的改編上,中國本土的作家對伏爾泰的戲劇改編表示了讚揚,也表示了其不足之處,但在整體上,由於伏爾泰本人對中國的政教有著頗多深入的研究和摯愛,所以他在整個改的過程中,將中國的儒學思想也加入了進去,特別是有關於孔子的仁義部分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所以《中國孤兒》後面還有一個長墜——「孔子的倫理」,而伏爾泰自己也說過,他從《趙氏孤兒》身上看到了在野蠻時期的精神風骨與魅力,改編的目的就是為了宣傳孔子的思想。
同時也由於整部戲體現了一個真實性和可歌可泣的傳奇性,所以在當時的法國巴黎大獲好評,幾個劇院都連續排出了《中國孤兒》,一些上流人士達官貴人都紛紛來觀看這一出恨與愛的故事,使得西方人能夠更明確的了解到,在14世紀,屬於中國文化的魅力,也讓一群貴胄對中國的了解不是停留在他們所收藏的高昂瓷器和絲綢上,而更多的是深入核心的思索與讚嘆。
因此總而言之,伏爾泰的改編版本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學界,作家和研究學者給予他的評價都很高。
那我們現在再來說一說在幾年前由陳凱歌改編的電影《趙氏孤兒》,電影於2010年上線,由於時代相差較遠,且題材不同,陳凱歌導演的改編自然不能跟伏爾泰的戲劇版本同臺而論,而就電影本身來說,許多人對他的評價在知乎上寫得非常生動,有許多論文還專門就原著和電影版本進行了論文寫作,褒貶相雜,總結起來就是——電影很好,但有許多敗筆,看可以看,但不看也可以不看。
其實這種情況跟現在許多小說改編到電視劇或者是電影所面臨的情況都差不多,經過一定的影視劇轉換之後,其中的故事,敘事情節以及人物的動作表現都會有一定的變化,而這電話一旦掌握不好,就容易讓整部劇成為敗筆,所以即便現在我國影視劇中改編無數,可真正能夠提得上「不錯、很好」的,實在是寥寥無幾。
畢竟對於一部文學作品來說,無論他是小說還是戲劇,仍舊還是以文學的形式呈現,即便是舞臺劇,也還是帶著文學的因素,但如果要放在電影這個大眾平臺媒體上,編劇導演所需要思考的可就不是那麼一星半點兒,而就以上所說的兩個改變形式來說,前者是文學地域間的升華,後者是時代發展變遷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