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Charles
4月16日下午,一位新手媽媽在「某付費睡眠引導群」提問,稱小孩翻身趴著睡覺一直哭,希望群裡的老師給予幫助。一位群友答覆道:「不是大哭就沒事」。
然而約兩小時後,這位媽媽在群內表示孩子嘴唇發紫,最終孩子不幸身亡。
根據網上曝光的聊天記錄,當天下午1點01分,這位媽媽在群裡上傳了一段視頻並提問「這個哭聲是不是要去幫她翻過來呢?」、「我在門口急死了,好怕悶到」。
視頻來自:香蕉拍客
她連續問了好多遍,但群聊裡的「老師」並未回復。
直到下午3點,她叫寶寶起床吃奶走進房門,才發現孩子已經「不對勁了」。此時,距離她發現孩子沒聲,已經過去了1個小時……
據悉,3月份,這位母親曾購買過某機構的付費課程並加入該群聊。據了解,這家機構提出了一套寶寶睡眠理論,其中有一個觀點是:
寶寶在幾個月的時候,會有一個「翻身倒退期」,這階段寶寶晚上睡覺會不停的翻身,直到寶寶會趴睡了,才算完成「解鎖趴睡」這個任務,結束倒退期。
該機構主張不幹預,讓孩子自主渡過該時期,並宣稱趴睡對孩子「好處多多「。群裡也會有「老師」會提供訓練嬰兒獨立睡覺的「指導」,讓嬰兒跟母親分房睡,並且睡在完全漆黑的空間裡。
是什麼導致趴睡嬰兒窒息身亡的?嬰幼兒趴著睡真的好嗎?
我們在微博裡找到醫生給出的專業解答:
北京大學醫學部兒科醫生付亦男在其微博中分析,逝世寶寶屬於典型的SIDS (嬰兒猝死症候群),會出現嘴唇、指甲青紫,鼻腔內有血性液體的體徵,但不會有典型的窒息表現。
付亦男稱,SIDS並不是由於口鼻被完全捂住引起的窒息,嬰兒在趴著睡覺的時候,會不斷吸入之前呼出的空氣,而非新鮮空氣,導致血氧持續下降、血二氧化碳持續上升,而嬰兒神經系統並沒有發育成熟,不能有效應對這些血氧變化,導致孩子腦血流量持續減少、供氧持續減少,出現呼吸暫停,最終停止呼吸、死亡。
付亦男表示,趴著睡覺的嬰兒喚醒時間更短、睡眠時間更長、呼吸受阻時間也更長,所以趴著睡的嬰兒確實顯得「睡得更踏實」,但這並不是好事,增加了嬰兒猝死風險。
有過育兒經驗的媽媽都知道,幼兒的睡姿有好有壞,而錯誤的睡姿會給孩子的健康留下隱患,甚至會誘發某些隱疾,媽媽們對孩子的睡姿一定要非常重視。
請大家一起糾正錯誤的睡姿,對於睡姿不正確的一定要及時糾正。
因為這樣成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會影響幼兒吸入氧氣的濃度,不利於健康,更有甚者,怕孩子凍著,就將孩子的腿腳捂在自己的懷中,或壓在兩腿之間,可以想像,以成人的腿的重量壓在孩子腿上,如果時間長了,就很可能造成孩子腿的局部缺血引起不良後果或者某種姿勢持續時間太長而引起不適感。因此,孩子最好是與成人分被或分床睡覺。
幼兒生理髮育不完善,特別是心腦功能不健全,如果長時間俯臥,就會
增加心臟負擔,影響血液的射出和回流,從而使全身循環相對減少,呼吸也不順暢,俯臥時多是頭偏一側,醒來後頭頸酸痛,很疲勞,起不到睡眠的休息、恢復作用。
復旦大學兒科學博士、卓正醫療上海診所兒科醫生嚴虎表示,作為醫生他經常向家長宣講不要讓寶寶處於俯臥位睡眠,也就是趴睡。他介紹,臨床中嬰兒出現猝死,一半以上猝死前處於俯臥位,國外學者對俯臥睡眠與嬰兒猝死綜合症的關係進行大樣本調查研究表明,兩者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冬季氣溫低,有的家長在幼兒睡眠時將全身甚至頭面部罩住,或留一條窄縫,以為這樣就可以暖和些,殊不知把頭面部罩得嚴嚴實實,氧氣不易吸入,而幼兒代謝比成人旺盛,需氧量也增多,也就容易引起氧氣不足,幼兒就會感到不適。有的幼兒用手掀開被子,甚至用腳踢開被子,也就容易受涼,這就適得其反了,有的幼兒捂著會大汗淋漓,呼吸急促,重者引起窒息。
身體和兩腿都伸直,兩臂放在胸前,無意中壓迫了肺和心臟,會引起呼吸不暢,血液循環不暢,肌肉不能完全放鬆,且容易做夢,說夢話,大聲哭叫,醒後感到十分疲勞,也不利於幼兒健康。
這種姿勢脊柱略向前彎曲,兩腿及臂自然放置,肌肉可得到最大限度放鬆,呼吸和血循環系統充分休息,右側臥位還有助於心臟跳動和胃的排空,因此右側臥勢較科學。
俗話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很多父母在第一次哺育孩子時都會小心翼翼地,查看各種育兒知識,按照指導一板一眼操作。但網上流傳的各種育兒理論真的科學合理嗎?
孩子的年齡小,智力還未完全發育成熟,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睡覺姿勢,所以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動作。
孩子好的習慣是需要爸爸媽媽積極培養和鼓勵的,上述四種種錯誤的睡覺姿勢,爸爸媽媽一旦發現,要及時糾正並制止,孩子們才會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