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脈影像經絡,洞悉文娛風潮
沒有哪一種語言類節目可以永遠年輕,但脫口秀卻正年輕。
作為以幽默諷刺見長的喜劇藝術,作為觀點輸出量極大的語言節目,脫口秀受到的限制並不比其他內容行業少分毫,講脫口秀如同徒步過雷區。
然而創作可以沒有好的條件,但一定要有好的狀態。《脫口秀大會2》的狀態就很好,一種新人輩出的好,情緒的呼應、人設的創立、素材的整合,將「生命力」寫在臉上,一次次拉高觀眾的期待值。
第一期的主題是「存在感」,李誕做了開題脫口秀,講「脫口秀的存在感」,他說過去一年一直在演出,但沒什麼人知道。確實,如果不是第二季來了,觀眾會以為李誕牌脫口秀擱淺了。看來,脫口秀光是下沉,遠遠不夠。
其實脫口秀的群眾基礎非常廣泛。網絡給了人們喜劇創作的空間,社交媒體鍛鍊了人們講段子的才能。這是一個人人可以生產段子的時代,每個人都是潛在的脫口秀演員,沉迷於語言遊戲。
從語言中得到快樂是人的本能,但脫口秀的存在感低,在於除了李誕和池子之外,沒有推出新的脫口秀明星。
每個行業吸引新人的最好辦法,就是擁有一個行業icon(偶像),讓人崇拜,讓人擁有信念感,讓人相信能夠成為像他一樣的人。一個脫口秀明星對新人的吸引力太大了。這一季使命明確,就是要把對李誕的關注,轉移到脫口秀和脫口秀演員身上。
脫口秀演員是本季真正的主角。如果說以前演員只能依靠吐槽明星蹭熱度,通過星素結合的形式零散亮相,現在明星是他們的「陪笑員」,他們要做的就是用脫口秀贏得觀眾。
因此,這一季競技的味道更濃,每期演員都要經過線下的開放麥選拔賽,才能獲得上臺機會進行本期「爆梗王」的pk,最終競爭「中國脫口秀演員排行榜」。「榜」這個東西非常好,有榜的地方就有江湖,殘酷賽制是一種能夠激發才華的困境。
雖然每一期是命題作文,但《脫口秀大會2》比第一季精彩很多。目前為止本季播出了8期,關鍵詞分別是「存在感」「爸媽」「人設」「甲方」「被騙」「愛情」「孤獨」「燃」,主題直擊痛點。
8期看下來,很多演員令人印象深刻,張博洋、呼蘭、卡姆、思文、楊笠、龐博、程璐、梁海源、豆豆,好幾位演員在節目中展現了非凡的喜劇才能。有的人可以一次拿下觀眾,有的人能夠最終拿下觀眾。
每當某位演員做出了一些「驚人之舉」,後臺的待演者總會爆笑一團,大呼「脫口秀變了」。而脫口秀變了的時刻,恰恰成了《脫口秀大會2》的經典場面。
龐博脫衣是「脫口秀變了」的時刻之一。
龐博是上一季的脫口秀大王,本季坐了幾期坐冷板凳。因為在殘酷的開放麥環節,他就被淘汰了。等到終於有了上臺機會,龐博做出了一些「過激行為」:暢談過去自己跳健美操的黑歷史,現場脫外套,露出健美操服裝給老村長酒打廣告。
他有一個外號是「交大吳亦凡」,可以靠顏值吃飯,卻偏偏要靠脫口秀吃飯。當獲得了「脫口秀大王」的榮譽之後,好笑、接梗成了龐博時刻保持的人設,非常累;而如果自己不好笑,就更接受不了了。
而現在,龐博決定接受,既然有過跳了好多年健美操的經歷,就狠狠調侃自己,既然顏值高,就充分展示。脫衣服對於脫口秀來說有沒有意義,有什麼意義,觀眾的反應回答一切。從這個角度看,任何黑歷史都是喜劇演員的財富,缺點可以轉化為優點。
如果要我來定「排行榜第一」的話,我會在張博洋和卡姆之間搖擺不定。張博洋的文本和人設創立是最好的,表演非常生活流;卡姆的煽動性太強,觀眾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但就是狂笑不止。
沒有看過張博洋表演脫口秀的觀眾,精神生活是不完整的。憑藉對工作制度的吐槽,張博洋樹立了慫剛人設,對生活感受很強烈,同時又很不屑,說的正是大部分年輕人的生活狀態。
「真正想說的沒人在意,人們記住的是演員譁眾取寵的部分。」張博洋說的這句話可以是一句對觀眾的指責,也可以說對過去脫口秀執念的告別。講脫口秀不如跳舞,既然如此,那就譁眾取寵。於是,張博洋決定勇敢突破自己,在臺上跳了一段「我是真的很不錯」的自信體操。
或許每個人都有創傷和不堪回首的經歷,但看著他們的表演,今天我們應該快樂。
是的,脫口秀變了。
人設既然存在就是用來打破的,脫口秀變了,當然是因為講脫口秀的人變了。
相聲演員于謙是這一季《脫口秀大會》的領笑員,因為長期從事相聲工作的原因,他對笑有點免疫,屬於笑點高的人群,他能夠從相聲和脫口秀共通點的角度,給演員一些建設性意見。第二位領笑員吳昕是快樂大本營的主持人,屬於笑點低人群,關於演員的表演,她也會給出一些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的理由。
比如信息量太密集、說話停頓不對沒有氣口,在前幾期是一些演員沒有讓領笑員滿意的原因。然而,在很多觀眾眼裡,信息量大且一氣呵成,正是這些脫口秀演員的優點。
比如呼蘭、張博洋都存在這個問題,說著說著喘不上氣,而卡姆就更過分了,他能把脫口秀變成說唱。
卡姆的脫口秀擺脫了常規的第三者敘述,敘述者與故事主角合二為一,完全的沉浸式表演。在前幾期他的自信和炸場式表演其實沒有被接受,直到第8期「我可以再燃一次嗎」,他終於證明了自己脫口秀滅霸的地位。
卡姆給予了觀眾強烈的視聽體驗,不由分說就開始說唱,超快的節奏讓觀眾來不及思考邏輯和觀點。他不是用一件事來說明這個主題,而用情緒、行為的反覆渲染來點題。文本至上的規律在這裡開始失去作用。
「你都忘了自己為什麼笑,但你跟著笑就對了。」「唯一打敗他的方法是跟他說,你這不是脫口秀。」從其他演員對卡姆的評價中,你也能體會這種煽動性。
有人說喜劇是文本內容的藝術,是表演技巧的藝術。但或許,它是天賦的藝術,而卡姆展現了非凡的喜劇才能。
每期節目上來導演組都要問卡姆問題:
「預測一下自己的排名?」
「第一!」
「有哪個演員可以和你相提並論?」
「卓別林!」
卡姆能拿到「爆梗王」,其實是將自己的風格發揮到極致的同時,在一遍一遍對著觀眾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表演進行了改進。正如于謙說的那樣:「多到舞臺上碰一碰,見一見真正的觀眾。」
規律有時候是很好的東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能夠毫不費力學習很多東西,這是後來者的好處。然而有時候過於相信規律就會成為創作的阻礙,當內容和形式的技巧壓過了生活和感受,理論會影響實踐。
這就好比,當一個人淺薄無知的時候,勇敢和真誠是相伴隨的好品質;當一個人有了見識後,雖高雅深刻卻瞻前顧後。不管對於脫口秀還是其他的藝術創作而言,生命力都是第一要素。
如果一個脫口秀演員足夠強悍,他對自己的風格堅信無比,什麼「開場演員必是炮灰」,什麼「笑點太密集沒有氣口」,就像汪蘇瀧評價卡姆那樣「看到現在我覺得我們不需要呼吸。」
雖然中國本土歷史裡沒有脫口秀,但脫口秀會存在於這片土地的現在和未來,新人輩出給了脫口秀勇氣。至於笑果是不是下一個德雲社,李誕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郭德綱,下結論有點早,但來日方長,我們盡可以期待。
【文/毛毛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