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在封建社會時期,古人極為注重喪葬儀式,生前享受什麼待遇,死後就會在墓中擺放相應的物品。對於墓中的陪葬品,盜墓者想趁機發一筆橫財,文物專家想填補歷史空白,故此,這可以看做是一場關於文物的爭奪戰。1989年,文物專家發現「新幹大墓」,在墓中出土一個青銅虎,經過研究發現,它竟缺少一顆虎齒,但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七年後,文物專家竟將這件文物完美修復,他們是如何找到已經消失不見的虎牙呢?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89年9月20日,新幹縣大洋洲鄉程家村的村民,準備在澇背沙洲取土,用來修護贛江大堤。在取土的過程中,有一位農民感覺鐵鍬觸碰到一件硬邦邦的東西,將周圍的土取走後,一件墨綠色的青銅器具出現在眾人面前。村長得知消息後,立即趕到現場,看到挖出的青銅器具後,他覺得事情有些不對,便將消息上報給當地的文物研究所。沒過多久,文物專家趕到現場,經過現場考察,文物專家認為該地存在古墓,並決定對其進行保護性發掘。
在發掘的過程中,專家們發現大量的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在整理的過程中,一件製作精美的青銅虎,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這件青銅虎長53.5釐米、高25.5釐米,內空無腹底,身上雕刻著紋飾,背部有一隻青銅鳥,正因如此,專家將其取名為「伏鳥雙尾青銅虎」。
專家進一步研究「商代伏鳥雙尾青銅虎」時,他們發現這件文物竟是一件殘次品,它只有一顆獠牙。看到這樣的情況後,專家懷疑在出土文物時,不小心將獠牙留在泥土中。於是,專家連忙回到現場,但將周圍的沙土篩一遍後,依舊沒有找到另外一顆獠牙。青銅虎少了一顆牙,缺少威風凜凜的感覺。於是,有些專家們決定給它修牙,但這個想法剛提出,立即遭到反對,因為更多的專家們,考慮到文物的真實性,還是保存文物的原狀比較好。
1996年,彭館長正在工作時,突然接到朋友傳來的一條消息。彭館長的朋友是一位文物收藏愛好者,他逛古玩市場時,意外發現一粒青銅牙齒。幾句閒聊後,朋友得知擺攤的賣家是新幹縣的農民,這件東西,是在下雨天耕地時發現的,他想看看能不能賣掉,換點錢,填補一下生活。彭館長的朋友陷入深思,這會不會是「伏鳥雙尾青銅虎」丟失的獠牙呢?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朋友花很低的價錢將其買回家,並聯繫彭館長。彭館長接到消息,馬上去到朋友家中,將他帶到博物院。通過專業的拼合比對後,他們可以確定,這顆獠牙確實屬於「伏鳥雙尾青銅虎」。彭館長立即動員朋友,讓其將青銅獠牙捐給博物館,朋友也欣然同意了。文物修復人員拿到獠牙後,對「伏鳥雙尾青銅虎」進行修復,沒過多久,銅牙和銅虎就合在一起,這件文物也完整地出現在眾人面前。
在遊覽江西省博物館時,很多遊客都會看到「伏鳥雙尾青銅虎」,但似乎沒有人發現,青銅虎的獠牙曾經修復過。文物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應該對其進行專業的保護,讓更多的人了解它,讓歷史傳承下去。如果各位讀者對「伏鳥雙尾青銅虎」感興趣,可以去到江西省博物館,近距離感受一下它獨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