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7月20日,距離《千與千尋》第一次出現在大熒幕之上,已經過去了近20年。2001年7月20日,宮崎駿執導的動漫電影《千與千尋》在日本首映。如今,為什麼我們還在看這部動漫電影?現在,就讓萌主帶大家一起重溫經典,探究它鏡頭之外的魅力吧。
關於這部作品的內涵,歷來眾說紛紜。但從大的方向來說,卻怎麼也繞不開「愛」與「成長」這兩個影視作品永恆的主題。在「愛」與「成長」這兩大主題的表現上,《千與千尋》提供了一種更為多層次和多元的方式,讓作品的內涵更加豐富,啟發觀眾更多維度的思考。
影片開頭,千尋在車上抱怨道:「還是喜歡以前的學校」,可以看出父母為千尋做出轉學的決定之前其實並沒有徵詢千尋的意見。而進入隧道前,儘管千尋再三懇求父母不要去,父母卻不以為然,權當千尋是因為膽小,並沒有太多理會。
不難看出,千尋和父母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並不充分。而這種代際交流的缺失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有多少家長每天和孩子同在一個屋簷下朝夕相處,卻從未和孩子敞開心扉地聊一次天?有多少家長為孩子做了決定,卻從未問過孩子一句「願不願意」?
湯婆婆把自己的小孩當成了寶,讓小孩每天待在房間裡,不接觸外面的世界,使得小孩最終長成了一個「巨嬰」。湯婆婆告訴寶寶:「外面的世界都是病菌」,並以此為由切斷了寶寶和外界的聯繫。寶寶被呵護成了溫室裡的花朵,嬌氣且自私,無法自由地行走。
保護骨肉,是每個父母的本能。但是,過度的保護卻會成為束縛,阻礙孩子的正常成長。外面的世界的確存在著許多險惡,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一味的禁錮只會讓孩子「站不起來」。
千尋一路走來,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鍋爐爺爺的「刀子嘴豆腐心」、小玲知心姐姐一般地鼓勵幫助、白龍從始至終的保護……都在最關鍵的時刻給予了千尋最重要的支持。也許這其中的情感十分複雜,有長輩對晚輩的疼惜,有男女之間的相互吸引與愛慕情誼,或許我們可以忽略年齡與性別,把它們都看作是來自夥伴的愛。
愛是相互的,千尋也在回饋著收到的愛意,成為一個能夠幫助夥伴的人。愛也是具有感染力的,影片最後,當千尋成功解除契約時,整個湯屋的員工都為千尋歡呼、欣喜。原本冷漠勢利的員工們,也被最純粹的友愛所治癒。
無臉男的愛,無言、謙卑,卻始終如一。千尋和無臉男並沒有說上過幾句話,但兩個人在一起時卻分外和諧美好。
千尋注意到了角落裡的無臉男,看出了膨脹物慾之下無臉男純真的本性,在所有人都害怕無臉男時義無反顧地帶他離開;無臉男可以毫不猶豫地把其他人都吞食掉,唯獨把所有好的留給千尋;可以在不知道目的地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跟著千尋坐上電車。
好的感情有時候不需要太多言語。陪伴和等待,都是恰到好處的默契,因為你值得,因為我願意。
河神的胃裡被垃圾填滿,竟被認作惡臭的「腐爛神」,白龍的家因為經濟開發而消失…電影並未大篇幅地敘述人與自然的關係,卻通過一些情節的設置,反映出了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擔憂。
千尋為河神洗淨了身體,河神吐出了人類灌給它的汙濁之物,還散落了不少的金子。湯屋的員工們手忙腳亂地哄搶起金子來,諷刺且讓人倍感悲哀。千尋對金子視若無睹,河神也給了千尋一顆能夠救命的珍貴苦丸。
自然帶給人類的東西,其價值遠遠大於金錢,但我們卻常常只顧著追逐眼前的蠅頭小利。善待自然,自然也會給你好的回饋。
從剛進隧道時緊緊拽著媽媽的衣角,到為解救夥伴白龍毅然踏上未知旅程,千尋經過神隱世界裡的歷練,逐漸成長為了一個獨立、勇敢的女孩。儘管途中得到了許多朋友的幫助,但這仍然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因為不諳神隱世界的法則,她險些被變成動物;因為人類的身份,她遭受排擠……
成長本就充滿磨難,但也正是這些磨難,推動著人不斷往前。千尋不得不一邊掉著眼淚一邊吃著飯糰以恢復體力,一邊緊張到腿軟一邊故作鎮定地和湯婆婆談判。當她承受住了這些「不得不」,她也就適應起了新的環境,變得強大起來。
相比之下,湯婆婆寶寶的成長並不那麼引人注目,但卻同樣可圈可點。寶寶從前是被供養在溫室裡的花朵,偶然被變成了老鼠,來到了外面的世界,面對未知,不得不放下嬌氣,變得溫順起來。這一次,它沒有哭鬧。這其實是寶寶自己在適應世界的規則,和世界「和解」的一個過程。
變成老鼠之後,寶寶被烏鴉變成的蒼蠅提著飛了好一會兒。當烏鴉累了的時候,寶寶竟然自覺地馱著烏鴉走了起來,對於千尋「坐到我肩上來」的邀約,還「傲嬌」地拒絕了。這個從前只會在玩具和食物堆裡爬行的小孩,終於學會自己獨立行走了。
千尋和湯婆婆的寶寶,都在環境的變化之下,學會堅強、變得獨立。成長即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面對變數,不斷地調整自我以適應環境,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行走。
白龍告訴了自己的名字的人,也會忘記回家的路。縱使純真如千尋,在初入神隱世界時,也險些忘了自己的名字。在影片裡,「名字」象徵著初心,而所謂的「神隱世界」,其實也折射著現實的社會。
在成長的道路上,挫折不斷、誘惑不窮。也許應付種種麻煩已經足夠疲憊,但如果被這種疲憊麻木了自己的神經,隨波逐流,我們就會忘記自己的初心,往後的日子便渾渾噩噩,無所追求了。
所以,縱使再難,也請在心裡預留一塊乾淨的角落,放置自己最美好純粹的初心。疲憊的日子裡,別忘了時不時把最初的夢想拿出來擦拭,好讓它時常煥發光彩。
宮崎駿的電影堅持每一幀都用手工繪畫來完成,追求每一個角色都能夠打動人心。在精緻的畫面之下,是創作者樸素的人文主義關懷。電影中輸出的種種社會實況——父母的溺愛、成長的挫折、環境的惡化,也引起了現代人的反省。這部動漫電影不只是小朋友的專利,亦可以引發成年人對人生及周遭事物的反思。
正如宮崎駿所說:「這並不是一個渺小狹隘的世界,相反它能夠無限延伸。這裡看似平常,也許一場雨過後第二天就變成了一片汪洋。」《千與千尋》之所以是經典,不光在於精緻的畫面和動聽的旋律,更在於蘊含其中的人類成長的奧義。千與千尋的神隱世界,其實和我們所處的大千世界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