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球成金》Moneyball (2011)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當我們談論《點球成金》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我們到底在談論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它該如何被歸類?一部常規的好萊塢電影嗎?那種明擺著衝著獎項去的衝奧電影,拿了不少獎——這是今天人們對這部電影的第一印象;它也不是一部商業大製作,即使有著布拉德皮特坐鎮。不,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既不是為了拿獎,也不是為了票房,而只是為了簡單地說出一些話語。
首先必須強調的是,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棒球電影,而是一部以棒球為背景的電影。或者說,棒球這層外衣恰好轉移了觀眾的注意力,掩飾了電影的真實聲音。但正是這層精心的掩飾,導致了這部電影在21世紀的電影傑出作品中被嚴重忽視,沒有得到它應得的地位——也許這正是它想要的。
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和真實人物,布拉德皮特飾演的棒球俱樂部經理比利,面臨著球員流失,資金短缺的困局,用他自己的話說來——「這是一場不公平的競爭」,但這並非真正的問題,他真正的困境來自於他的內心——他當年放棄了進入斯坦福的機會,而是選擇成為職業棒球隊員,結果職業生涯一敗塗地。年少時就被摧毀了自信,這是他一輩子揮之不去的陰影。這部電影就是在講述他試圖走出陰影的努力。
他遇到了耶魯畢業生皮特,皮特向他介紹了一種新的理念:利用數學模型打造球隊。他表面冷靜,內心卻像一個瘋狂的賭徒,不顧首席球探、教練、媒體、所有人的反對,堅決地用這個新理念來構建球隊。但他自己心裡並沒有底,他只是想抓住它,不管這是救命稻草還是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次賭博就像多年前那次一樣,他完全不知道前面等待著他的是什麼,但這次他再也輸不起了。
幸運的是,這個新路線最終奏效了:球隊創造了史無前例的20連勝。但這會是一部慣常的勵志電影嗎?他又贏回了一切,走出了過往的陰影,獲得了重生?就像我們平時聽到的「努力總會成功」、「不要忘記最初的夢想」那種聲音一樣?
這就涉及到這部影片真正在表達自身觀點的段落是哪一段的問題,是影片中最激動人心的一場戲——球隊拿下20連勝,球隊拿下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不!這並非影片真正想說的,影片悄悄地暗示了——球隊和球迷們在場外歡呼慶祝著,比利在燈光灰暗的健身房一個人默默慶祝,他好像如釋重負了,但外面這場狂歡裡沒有他——即使是球隊最頂點的一刻,他依舊是孤獨的一個人。
勝利是如此驚心動魄,我們幾乎就相信了這將會走向勵志電影的套路。這部電影斷定了觀眾依然會沉浸在剛剛那場勝利的喜悅之中時——它才輕微地第一次說出了真實的話語——接下來比利和皮特在賽後的對話,以及在片尾處的另一場對話一起,在我看來,重要意義絲毫不亞於《黑暗騎士》裡蝙蝠俠和小丑在看守所的那場巔峰對話。但《點球成金》裡的這場賽後對話一閃而過,還沒來得及注意就已經進入下一個場景了,貌似這僅是過場戲份一樣,不像後者那樣鄭重其事。毫無疑問,它在竭力掩飾自己的聲音。讓我們仔細聽聽這一場對話到底說了什麼:
比利和皮特在辦公室裡看比賽回放。
比利對皮特說:「你沒法不愛上棒球,這種盛事,是粉絲們的狂歡,門票大賣,熱狗售罄……但毫無意義。」
皮特表示吃驚:「比利,我們剛連勝20場啊。」
比利回應道:「所以呢?」(and what’s the point?)
皮特提醒他:「我們創造了紀錄。」
比利:「哥們,我做這一行已經……聽著,哥們,我做這一行很長時間了,我不是為了紀錄來的,告訴你,也不是為了冠軍戒指,在這種時候總有人會受到傷害……如果最後一場冠軍賽我們輸了,他們照樣不會在意我們。我了解這些人,我知道他們的想法,他們會抹平我們的成就,我們做的一切,對他們都毫無意義……但如果我們贏了,以這樣的預算,這樣的球隊,我們就改變了一切遊戲規則,這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這事留下意義。」
接近片尾的另一場對話,比利剛剛拒絕了體育史上薪水最高的經理合同,回到他的小球隊:
比利:「我曾經做過一個向錢看的決定,我發過誓,絕不再犯。」
皮特誤解了這話的含義:「你這次不是為了這錢……是為了這錢的意義,它代表著每個賺大錢的球員都知道的意義,就是他們值得這個價錢。」(這多麼像我們平日裡聽到的話語!)
比利暗中苦笑很久,憋出一句:「這都什麼屁話。」(what a dump.)「我真的想在這裡取得勝利,我真的想。」
皮特依然不懂:「我覺得你已經大獲全勝了。」
比利告訴他:「皮特,我們輸了…我們輸了。」(他強調了兩遍。)
皮特:「才幾天而已,你得給自己一點時間走出來。」
比利:「哥們,我永遠都擺脫不了這個……永遠。」
比利真的只是想改變遊戲規則嗎?可以說是,他拒絕了波士頓紅襪隊的邀請,選擇留在這個一窮二白的球隊,因為在他看來改變規則的前提是「以這樣的預算,這樣的球隊」,如果在有錢的球隊即使拿到冠軍,也並不能讓「這事留下意義」,因為那只是證明了金錢的力量而已。這麼說的話,這部影片的真實意圖是表現一個人試圖用一己之力「改變遊戲規則」從而走出自我陰影嗎?肯定不是。要理解這一點,必須理解他後來說的「我永遠也擺脫不了這個」的「這個」指的是什麼。
「這個」表面上看來可能指的是他曾經失敗的陰影,但實際上,應該指的是他在第一段對話裡說的——棒球依然是「粉絲們的狂歡,門票大賣,熱狗售罄,但毫無意義。」
比利到最後明白了即使他真的改變了規則,那又怎樣呢?(what’s the point?)。改變什麼也改變不了「這個」。這一刻,我們才真正看到這部電影裡深深隱藏的悲傷:這也許是一個人所能經歷的最大的悲劇之一曾經深信不疑的值得為之奮鬥、為之奉獻一生的東西或信念,他(她)對此產生了懷疑,不再真正相信了。
比利是一個失敗者,曾經構成了他的生活、他的一切的那個基礎,如今他不再相信了,也正因為如此,他是個美麗的失敗者。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失敗,並且向另一個人承認了它(這個人因為太過年輕,還沒有聽懂):不管他能做到什麼,會做到什麼,最終都不會留下任何「意義」,不會改變他所說的「這個」——留下「意義」只是個幻想。
這才是這部電影真正想要說出的話語——它質疑了我們所熱愛著的、所深信必定「有意義」的一切,不管是對體育的狂熱、對藝術的追求……還是對個人奮鬥的信念、改變社會的熱切渴望,等等……這一切其實都毫無意義。
這部電影就像它所描繪的美麗的失敗者那樣,它清楚地知道這話語不會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理解——就像影片中的皮特沒聽懂比利的話一樣,它不能大聲說出來,只能以一種隱秘的方式悄悄說出。
最後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到底在談論一部什麼樣的電影?當然,這是部標準的好萊塢電影,有著好萊塢電影所有的一切元素,但有些東西不一樣了。這其中的關鍵不在於我們如何看待這部電影,而在於這部電影如何看待自身——它自己認為自己所傳達的話語有任何意義嗎?如果真的毫無意義,那為什麼還要說出來呢?
這已經不是筆者的能力範圍之內所能回答的問題,只能引一段晚年畢卡索在一次宴會上的發言作結,也許能有所幫助:
「當我獨處時,我沒有勇氣以藝術家這個古老、偉大的名詞的意義來想像我自己是一位藝術家。喬託、提香、倫勃朗才是偉大的藝術家。我只是一個公開賣藝的人,這個人了解他的時代,並且竭盡所能扮演了與他同時代人的種種愚蠢、貪婪和雜耍。我這段痛苦的告白比它實際上的含意還要痛苦,但它感到了坦然告白的喜悅。」